行不择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jwang989

博文

我窍以此开

已有 1202 次阅读 2019-2-20 14:1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链文:他本是科学家,用60年却成了世界最牛农民,他改变了中国,影响了全世界!

听过刘铭庭老先生讲座,也有一点交流。那是十几年前,在兰州大学逸夫馆,当时先生退休不久。似乎什么会,期间临时安排了先生的讲座。实话,拙某对讲座之类兴趣不大,累计下来听过上百次,都成了过眼云烟,留有记忆的不多。刘先生的讲座却给拙某留下两大印象,时不时从脑海深处翻起来过次电影。

第一深刻印象是先生发明引洪造林法,分导洪水从红柳林下流过,流到下游漫灌沙地,待水渗干,水中携带的红柳种子发芽成苗成林。红柳种子小,带絮毛,与柳絮相似,这大概是其被百姓称为“柳”的原因。絮毛柳种虽可随风远播,但终需落水才能得机发芽,落到一般地表,其絮毛会架空种粒,不接地气,种粒无从发芽,这一点与自备降落伞的蒲公英种子不同,后者粒较大,悬垂伞下,先着地,并因下端有尖可插入湿土中得机发芽。絮毛柳种落水面可暂时漂浮,随着水体渗入土壤,絮毛也被浸湿,待水渗尽,浸湿的絮毛与湿土互吸平贴地表,种粒得接地气顺利发芽。红柳种子这种落水发芽更适于由洪水播种。拙某由此认识到,红柳虽然以耐干旱盐碱著称,其本质却属洪水植物,传播种子发芽成苗离不开洪水,其耐旱耐盐特性其实也是守望下一次洪水。在此之前,拙某只是知道红柳抗旱耐盐,被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岸边的甘肃永靖县人大量用于梯田边造林,其实对红柳的习性只了解一点皮毛。再说远一步,植物都是守望者,经历一场风雨,就守望下一场甘霖,树木尤其如此!

第二个深刻印象是刘先生讲的一个天下奇闻,竟然有人买土卖土!先生照片展示,维族老乡用驴车拉土块在集市上出售,每车十余元。其土取自洪水沉淤之处,淤土干燥龟裂成块,半米见方。售土人直接揭取龟裂土块码进驴车拉来市场。原来当地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少树多红柳,土质沙性,无法制坯制砖筑房,当地人住房以木为柱搭架,再用红柳编笆成簿与柱架相连围护成墙,上覆为顶,柳两面涂泥蔽风。当地沙质土不堪涂墙使用,只能使用洪水沉淤土,因而有了土块买卖。拙某由此意识到两点,一是土沙的区别在于黏性大小,土壤性质也受土的黏性支配,故有土壤黏粒、胶粒之说。这些原来都是书本上的死板文字,是刘先生的故事让它们在拙某的脑海里鲜活起来。二是房屋的关键是柱架不是墙,以前拙某只见墙不见柱,听人说顶梁柱总是不以为意。后来在秦安见到先民以排柱为墙涂泥防火的殿堂式建筑,终于悟得我国特称土木建筑的缘由。当然了也因此认识到树木对我中华文明伟大贡献。

俗话说“榆木疙瘩不窍”。拙某读书,除了故事常忆常新外,所谓知识大多随看即忘,沉淤在脑中的也多任其积薪而已,很少用来解释现实,就是想解释什么也无从入手,大概是学生时代的作业已经耗尽了拙某的解释力必多。在讲座上听到刘先生的这两件事,拙某如梦方醒,从此开窍。

向老先生致敬!

2018-3-14拙草于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631-1163233.html

上一篇:柳树小识二则
下一篇:写作练习的一点体会
收藏 IP: 221.7.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