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胡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rimriver

博文

临汾空气污染的真正原因是老百姓做饭与取暖吗?

已有 12281 次阅读 2017-1-15 11:2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12月份以来,华北地区不断遭遇严重雾霾,处于霾区的山西省临汾市更是破天荒地多次出现SO2浓度超过1000 ug/m3极端恶劣情况,不仅临汾人无法忍受,网民也无不对此惊诧不已。更为蹊跷的是,虽然空气质量恶劣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临汾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却没有发布任何预警,置民众健康于不顾,直到环保部派专家专程前往临汾进行调查。

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柴发合为首的9名环保专家经过调查分析认为,临汾二氧化硫主要是民用散煤、工业用煤,以及工业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体现出煤烟型污染的特征。居民用煤主要以中高硫煤为主,特别是城中村居民的散煤燃烧,以及中小锅炉燃煤,是临汾市区当前二氧化硫污染重要原因。而临汾市环保局副局长张文清经过精密计算,给出了更精确的数字:市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大约10万户居民采取燃用散煤的传统方式取暖,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市区总排放量70%以上。

新华网进一步表示,临汾市城区范围内有十多万户居民燃用散煤用于做饭取暖,由于此次红色预警需要到天气好转后才能结束,而这一时间何时到来尚不得知,目前又没有更好的方式来代替散煤取暖做饭,在时值隆冬的情况下,居民一日三餐和取暖这一刚性需求,将会使禁止居民燃用散煤这一规定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而沦为空文。http://photo.chinanews.com/sh/2017/01-14/8124372.shtml

说来说去,是临汾市的老百姓不合格,是他们使用高硫劣质煤把空气质量搞坏的,而且还损害了临汾的名声。


   大家的共识是工农业与居民生活燃煤是最近临汾空气中SO2爆表的主要原因,但专家把居民取暖和做饭燃煤说成临汾空气质量变差的最主要原因的说法是难以服众的。我们首先看来自网上的临汾年耗煤量、构成及清洁煤的相关数据(从2004年到2014年)。          

1. 临汾市年耗煤及清洁煤消耗量(万吨)


从表1可以看出,生产耗煤占临汾总耗煤的98%以上,生活耗煤怎么能成为临汾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呢?当然,专家说居民燃煤多是没有经过清洗的劣质煤,那好吧,我们假设居民所有用煤都是非清洁煤,居民所使用的非清洁煤所占所有非清洁煤的比例不超过5%,怎么就能承担得起70%的污染呢?


      图1.临汾生活用煤(假设全部是不清洁的)占全市非清洁煤比例


我们再看清洁煤与非清洁煤的变化,大体可以找出临汾空气质量越来越恶化的原因。从2004年到2008年,清洁煤数量和非清洁煤数量差不多,几乎各占半壁江山,而2007年清洁煤数量还超过非清洁煤。遗憾的是,从2008年到2014年,非清洁煤数量急剧上升,而清洁煤数量增长缓慢,非清洁煤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图2. 清洁煤与非清洁煤变化情况


尤其可笑的是新华网认为,老百姓一日三餐和取暖这刚性需求短时间无法解决,因此,临汾空气质量变好也就遥遥无期。其实,不仅对临汾地区的雾霾专家和记者专门捡老百姓这个软柿子捏,在谈到其他地方的空气污染时,有话语权的人也大多这样说。好吧,假设老百姓做饭的刚需增加了大气中的污染物,那么在相关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中就应该显示出来,我们就拿临汾市刚刚过去的24小时的空气质量变化来看,是否在老百姓做早饭、午饭、晚饭的时间段空气质量发生了一定变化(我们尚且不说显著):



   图3.2017年14日8点到15日7点临汾空气质量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早饭时间(6-8点)、晚饭时间(6-8点)这两个老百姓一定会生火做饭的时段,空气质量却处在相对较好水平,这就让那些试图嫁祸百姓的说法不攻自破。

值得注意的是,晚上8点以后,空气质量却急剧下降,这与百姓认为的并感受到的夜间污染企业趁环保人员不上班加大污染物排放力度观点相一致。

正确认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希望我们的专家和政府官员真正从人民利益出发,实事求是,找准问题关键,切实造福百姓与自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80-1027700.html

上一篇:北极上空的太阳
下一篇:山村雪景
收藏 IP: 73.142.112.*| 热度|

9 杨正瓴 黄仁勇 强涛 李竞 蒋大和 侯沉 闵应骅 姚小鸥 ganendexin199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