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情怀与磨难

已有 1502 次阅读 2019-8-11 10:29 |个人分类:一日三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农民到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跨过了不知多宽的鸿沟。特殊时期凸显着人性,也磨灭着人性,莫言没有放弃。在莫言家乡周围几个村庄就没有几本书,为了看书,莫言不得不像狗找骨头一样,在各个村庄来回转圈子。在农村,人首先是活着,然后才能考虑爱好,存在永远是最大的问题。在农村,看书的爱好是无出头之日的。他很幸运,也很有头脑,抓住了特殊的机会,当了兵。从此进入了另一个舞台,可以让他发挥能力的舞台。莫言进入军人序列,看书的爱好带来了机会。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由于各种限制,莫言不应该成为大作家,也成不了大作家。不过莫言突破了社会的限制,顺应了社会的规则,最后成功了。社会永远不是完美的,在古代封建时代有腐败,有特权,但是也给很多人上升的机会,让很多有才华的人露出头角。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就是美国前一些时间,也发生了学生造假入名校的问题。这就是社会的两面性,腐败、特权与情怀、不屈的精神交杂在一起。莫言没有什么背景,却在军队中崛起,原因在于很多人帮他。为什么帮他,因为他的确有才华,有能力,人们愿意帮他。在人们的帮助下,他越过鸿沟,获得诺贝尔奖。

       不愿意雪中送炭,喜欢锦上添花。这不是人类的缺点,而是人类的优点。物质财富有限,而需求无限。一面是无尽的需求,另一面是有限的供应。怎么办?只能是锦上添花。当一个人表现出卓越才能的时候,给他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机会。很多人觉得不公平,可社会没有办法让所有人满意。

        莫言写小说,不如说在写他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是不屈服的,是拼命向上的,而他就是不屈的人。他超越了简单的人性,带来了悲悯的情结。把磨难看作世界的组成部分,他愿意承受这个磨难。

        人们嫌贫爱富,这是社会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人类的进步。资源是有限的,分配总要有倾斜。人类如果想前进,只能如此。学校的老师照顾学习好的学生,有人觉得不公平。如果学生觉得受到冷漠对待,他可以通过学习,成为成绩好的学生,从而得到照顾。有人觉得自己不爽,可以先变成富人,让自己舒服。规则就意味着公平,也意味着不公平。总不能让老师去照顾差的学生,而把好学生晾在一边。老师只能在”不公平“和”更不公平“之间选择。

        人类社会不是完美的,其实也做不到完美。而人的伟大在于“在不完美的世界中,不屈服、不认输,做好自己的事情,冲破阻碍,让自身力量得到发挥”。社会的两面性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有太多东西让人们离开初心。许多人在抱怨,抱怨社会的不公平。而新闻社会的放大效应遮挡了人们双眼,很多人分不清对错,分不清自己应该做什么。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道路,获得一定的成功,自然有人锦上添花,提供更多的机会。人们总是喜欢帮助自助的人。

       科学的道路同样如此,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是永远有限。年轻人,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成果,凭什么能分一杯有限的资源?国内以SCI、EI作为评价体制,肯定有不公平的一面,不过也是一种次优体制,已经尽可能减少了人为干扰。以SCI、EI作为评价体制,不公平,但公开,任何人都是可以利于这个机制,属于规则下的公平。

       科学的道路还是比较公平的,因为有一套绝对的标准——科学是不能掺假的。而其它的道路,更加坎坷,有更多的认为干扰。看看历史,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排除杂念、免疫干扰,不忘初心,在科学道路上越走越顺利,是科学人的使命,也是立身、立命之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46-1193219.html

上一篇:基督教圣经里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下一篇:从孙权“物效其类”学曹操说起
收藏 IP: 123.114.43.*| 热度|

2 刁承泰 王从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