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旅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wang11 将公益创业创新坚持到底!

博文

[转载]公益创业:开启大学生创业新纪元?

已有 949 次阅读 2023-4-1 13:10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作者:陆琦 孙琛辉 邓晓丽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9-21 23:23:59

公益创业:开启大学生创业新纪元?

 

●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公益创业尚处起步阶段,尽管我们引进和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但目前我国的公益创业大多是由民间倡导和发起,尚未形成相当的规模和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 如果我们国家公益创业自身流程不清晰,还没有形成基础知识、相关文献和具体的实践案例,我们怎么开这个课?如果随意设置一门课程,其结果就是把大学真正应该承担的基础理论和深度研究冲垮了。

 

□本报记者 陆琦 孙琛辉 通讯员 邓晓丽

 

孙赛武,湖南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一名普通的硕士研究生。几年前,他只是一个家境贫寒到上不起大学的高中生。而现在,他已经是一家注册资金为800万元人民币的公司老总了。简单点说,他现在已是拥有百万注册资金的“贫困研究生”。

 

大学生创业,一没资本,二不了解市场,三无经验,四无团队。孙赛武这个来自湖南宁乡一个乡村的贫困大学生是如何走出一条成功创业之路的呢?

 

“正当周围同学为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发愁的时候,我了解到学校正在实施公益创业项目,我牢牢抓住了那次契机。”孙赛武告诉记者,“我想,如果能用自己所学的环保知识来治理环境,让人们生活在更健康的环境中,这不仅是对我多年学习的肯定,也是我对社会的一份贡献。”

 

查阅大量资料、拜访专家、设计图纸、到工厂实习、跑采购……2009年2月,孙赛武创立了湘水环境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走上了公益创业之路。为了鼓励更多像自己一样家庭贫寒但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孙赛武决定将从每年的企业盈利中陆续出资共计100万元人民币,设立“湖南大学湘水公益创业扶持基金”。

 

孙赛武只是湖南大学公益创业的一个成功典型。

 

多年来,湖南大学加强公益创业教育研究工作的探索,成为了中国公益创业教育的先行者和领先者。学校成立了国内首个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在国内高校中率先举行大学公益创业节;率先开设“公益创业学”课程;创建国内第一个公益创业门户网站和第一个公益创业大学生社团;建设了国内首家公益创业网站;目前正在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筹划设立“大学生公益创业扶助基金”和“大学生公益创业实习基地”。

 

究竟什么是公益创业?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创业有何不同?公益创业这一新兴的事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向如何?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能否开启大学生创业的新格局?

 

欧美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兴办

 

其实,公益创业是一个泊来概念,也译作社会创新、社会创业或公益创新等。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是指在社会使命激发下,个人或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业活动,具备公益性、创新性和市场导向性三大特点。

 

“在欧美,公益创业最初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兴办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协京介绍,例如为帮助贫困人口改善居住、医疗条件以及解决培训、就业等问题而开展的援助活动,为帮助老年人、病残者解决生活不便等问题而开展的服务活动,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展的公益活动,等等。其事业范围涉及环境保护、医疗福利、教育培训、消除贫困、文化事业等。这些事业原来大多由政府承担和举办,但在经济增长低迷、各国纷纷削减公共开支的背景下,很多福利性、公益性事业开始由政府转向民间,公益创业也随之应运而生。

 

“由于公益创业是对政府职能的一种补充或辅助,所以很多国家的政府都非常重视这项事业,往往是由官方委托民间的公益机构或公益企业来开展某项公益事业,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李协京说。

 

公益创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展得比较广泛。2006年英国公益企业达5.5万家,所雇用的从业人员数量为47.5万。日本的公益创业是在学习欧美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6年的调查显示,日本公益企业数量大约有8000家,但与445多万家的企业总数相比,也仅占0.2%,比例还很低,但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较快。

 

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开展公益创业,例如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就是一种民间的公益创业机构,为贫民提供小额贷款以帮助他们自立创业,其创始人尤努斯和他的银行也因此在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李协京表示:“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公益创业尚处起步阶段,尽管我们引进和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但目前我国的公益创业大多是由民间倡导和发起,尚未形成相当的规模和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把公益的种子种在年轻人的心里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对于“公益创业”有着自己的理解:公益创业是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

 

公益创业拓展了传统创业的狭义界定,强调创业是兼顾社会公共利益的,初步分类包括: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企业、志愿公益活动、产学研混合型。

 

“传统的创业是指办企业,强调经济效益。现在我们强调的创业更多的是社会价值取向和公益性,把它作为一种育人理念、教育实践的方式,与个人素质和能力结合起来。”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唐亚阳希望通过公益创业,把公益、慈善的种子种在年轻人的心里。

 

公益创业强调创业时要兼顾社会公共利益,但首先要走出大学生创业的一个误区,并不是一定要创办企业来产生经济效益,还可通过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非营利组织、志愿公益活动、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创业。

 

唐亚阳表示:“开展公益创业,不仅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就业的机会,而且可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更好地发展。”

 

以前,社会衡量一个年轻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比较单一,“创富”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日趋多元。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汪忠表示:“年轻人创业可以选择创立企业,也可以选择创立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前者能带来直接的财富,后者则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在运作方法和营销手段上,经营好非营利机构的难度绝对不在创办企业之下。”

 

公益创业教育要增强可操作性及实用性

 

近些年,大学开始引入公益创业教育。所谓公益创业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以及相应实践活动的教育,是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导向型的教育,完整的公益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包括教学、研究和实践体系。

 

湖南大学作为中国公益创业教育的先行者,将公益创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与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改变“重知识、轻价值”的教育观,树立“知识、能力与素质整体和谐发展”的教育观,使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弼成曾邀请负责公益创业教育具体运作的汪忠老师为该院师生作过一场讲座。他回忆说,他听后有一种“少见多怪”的感觉。“湖南大学开展的公益创业教育,主要强调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做一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公众的事情,在学校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别敦荣对湖南大学公益创业教育在总体上持赞成态度。“我赞成大学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别敦荣谈到,大学生的创业都要在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组织体系,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别敦荣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公益创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需要落实到专业上,这是他能够发挥最大作用的机会,如果离开了专业的发挥,单纯做社会公益事业,不会有太大的作用,有时可能还得不偿失。

 

汪忠强调:“我们不应笼统地谈公益创业教育,而应培养社会个体的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同时,公益创业教育要增强可操作性及实用性,由宏观走向细化,只有这样创业教育的功能才能得到真正发挥。”

 

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化需反复论证

 

事实上,公益创业教育在欧美的发展已近20年。在国外的大学里,以前也没有公益创业的课程设置,学生们多半是通过学生社团学会公益创业管理。截至目前,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至少有30个大学开设公益创业的课程,如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以及牛津大学等都开设了相关的研究中心。哈佛大学从2004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公益创业博士生。

 

比较而言,公益创业教育在国内还是一个崭新领域。目前,湖南大学开创了公益创业课程,还专门成立了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构建了基于集群的“公益助学+就业+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模式。而就在这个秋季,《公益创业学》教材即将发放到湖南大学的学生手中。

 

对此,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认为:“核心问题是当社会发展时,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新课程的类别和知识传递的样式。”

 

顾晓鸣表示,创立一门课程或者一个系,要有两个思路,第一是要有学科理论、方法论的匹配,第二是要有一个组织化实践的程序。否则,即使公益创业教育有社会需要,若没有达到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标准,没有实践已具有的各个环节的建树,也不能做成一门课程。

 

顾晓鸣进一步解释,从科目角度讲,如果要开一门课程,要讲满20周学时,必须有微观细致内容、实验室和教学体系,不是一个好题目就可以简单做得到的。因此,进行公益创业教育可以先开几个讲座,组织一些活动,甚至搞几天的培训营,但不要做成一个课程。

 

此外,公益创业需要有组织实践环节,这就要把细化的管理流程做出来。如果这个流程做不出来,学生很可能吸收不了所学知识,即使学到了知识也可能没有太大的用处。“如果我们国家公益创业自身流程不清晰,还没有形成基础知识、相关文献和具体的实践案例,我们怎么开这个课?如果随意设置一门课程,其结果就是把大学真正应该承担的基础理论和深度研究冲垮了。同学们没有心思去做那些真正难做的东西,只是学那些新的面上的东西。”顾晓鸣说。

 

胡弼成也认为,将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化、显性化,需要反复论证。他表示,有些教育可以通过课程显性化,但有些则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在学生身上产生效果,这要求在大学里协调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他说:“课程要顺其自然,要遵循教育规律,不应太多地把可以不作为正规课程的东西开设为正规课程,因为毕竟在大学里学习的时间很有限。设置新课程应征求教育家、学校、用人单位等多方的意见,而不应仅仅囿于行政力量或开设课程一方的强势。如果开设的这门课程已证明让人从心底产生了反感,那么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据胡弼成介绍,在国外的一些高校中,内部的许多改革,包括教学改革、课程设置等,都要有社会力量的参与,都要有基层的元素。“社会环境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制约是很明显的。”胡弼成说。

 

有待全社会的认知和支持

 

在我国,公益创业拥有庞大的社会需求。随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日渐深入,一部分由国家供养、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将改制为民办公助的非营利组织,从而为弱势人群提供服务。中国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为0.3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可见,公益创业将为我国大学生就业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

 

唐亚阳认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更难的问题,需要改进目前的学校教育方式,而加强公益创业教育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对千名网友的调查显示,96.4%的人赞成大学生投身公益创业,其中38.2%的人表示非常赞成。“公益创业突破了以前大学生或者找一份工作就业,或者进行商业创业的两种套路模式,从社会需求来看可以预见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唐亚阳说。

 

看到公益创业在我国逐渐兴起的同时,李协京认为,在发展公益创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并着力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对于什么样的创业才能称得上是“公益创业”应加以界定和区分,政府部门对公益创业应给予适度的规范和引导,避免出现借公益创业的名义进行炒作,为商业赢利进行广告宣传的现象,因为这种现象会损害公益创业的名誉,影响这一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此外,公益创业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对这一事业的广泛了解、认识、支持和参与,同时还需要有政府在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和帮助。

 

“大学生公益创业行动”项目发起人、零点董事长袁岳曾提出:“只有当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有一个认知,大学生、所有社会公众、企业、学校以及政府形成一个多元化合力时,才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成熟发展、可持续之时。”

 

《科学时报》 (2009-9-22 B1 大学周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262-1382601.html

上一篇:师兄师姐捐款支持创新创业帮助学弟学妹创造美好价值
收藏 IP: 222.244.1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0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