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科大招收本科生,就像家里新添了娃,既闹腾又好玩。孩子们每天叽叽喳喳,呜哩哇啦,欲与天公试比高。抛出的各种问题,眼花缭乱,横扫千军,令无数老师竞折腰。
这不,前一阵子有同学提出这样一连串问题:为什么国科大校园里没有书店?一个大学里没有书店,能叫有文化的大学吗?一个大学没有书店,能称得上一流吗?国科大里连个书店都没有,对得起考这么高分的学生吗?
这些问题如此犀利,让躲在屏幕这头边挖鼻屎边看热闹的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回想起自己上一次逛实体书店,竟然是五年前的事了。这五年里,书店这个词就像白炽灯,诺基亚,中关村电脑城一样,被彻底遗忘在了脑海里。以前经常逛的书店,都去哪儿了?怎么悄声无息的就没了?
上网一搜,第一条新闻标题便是“5年间大学书店倒闭近半,转行做教辅也卖不动”。仔细一琢磨,竟发现文章讲得如此在理:
1、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淘宝卓越当当京东大打价格大战,购买一本书的折扣价从早年的9折直降为7折,还有不定期优惠券,还有双11双12,还包邮直接送到楼下啊亲。
2、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屋租金直线上升,从几年前的每月数百,到每月数千,到现在每月破万,租个店面卖书,已然不再是小本买卖了。
利润少了,成本高了,更别提年轻人都端着手机看电子书了,于是书店便在这三重打击下被拍成了相片。
“以前书店盈利状况较好的时候,房租支出根本不算什么,但近几年的房租支出却要占到总收入的近80%,维持经营相当吃力了。”一个书店老板如是说。于是乎我只好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要运营一个实体书店,基本上等同于做慈善。
想到这里,颇感惋惜的我不禁回忆起上大学时第一次去学校书店的场景: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英俊潇洒的年轻人走进了一家大学书店。
在窗外传来的细雨声中,他在一排冒着书香气的实木架上摸索前进,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泡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那本梦寐以求的《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然而就在他要拿起这本书的时候,一只温柔纤细的手抢先一步,让他扑了个空。他侧脸观瞧,旁边站着一个花枝乱颤的小姑娘。
“同学,你叫什么?”姑娘先开口问他。
“我叫李雷。你呢?”他反问。
“我叫韩梅梅。你是哪个系的?”
“我是物理系的,你呢?”
“我是数学系的。”
一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友谊就此诞生。
回忆到这里,我忽然发觉,随着大学书店的消亡,这样浪漫的邂逅再也无处容身了。大学书店,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化标志,已经退化成标本,大踏步迈进了博物馆。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实体书店这个行业自己垮掉了,校长也救不了它。
在这里,我们只能向步入晚年的大学书店深深的鞠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期盼新的文化符号横空出世。有人说,这个新的符号将会是大学里的咖啡厅。我想这是很有可能的,但我也深知,咖啡厅里这一杯十几元的洋汤,绝不可能换回在书店怀抱一本书的触感,因为,那是读书时代青涩的初恋。
别了,大学书店。
本文发表于《国科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2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