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天《求学》(考研版)去所里研究生部采访,刚巧我去研究生部办事,结果被抓了壮丁,下面是采访后的稿子,应该会在下一期登出来。
中科院物理所要培养的是物理学家
口述/吴宝俊 采访/安菊
你是否觉得中国科学院是一个神圣的求学殿堂,是否觉得她离你很远,是否觉得高不可攀呢?本期《求学•考研》采访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即将毕业的理论物理学博士吴宝俊,一起分享他眼中的中科院物理所和他对考研主体“90后”的期待和建议。
中科院的“诱惑”让我来到物理所
我是毕业两年后才考上研究生的,这期间考过一次北大,落榜了,后来考到了中科院物理所。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己二十三、四岁,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做北漂,却也没想过找工作赚钱,只是一心打算读物理的研,有点打鸡血的感觉。
起初和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样,我并不了解中科院,觉得这里必定是一个充满神秘且又阴森恐怖的地方,后来借探望同学的机会,我走进这个园子,在几次近距离观察接触之后,发现这地方果然很神秘,平时人们都躲在实验室,不到吃饭的点基本上见不到活口。
而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这里的迷人之处——来中科院读研究生,不收学费住宿费,每个月还有高额的奖学金,足以支撑所有的日常开销。这对于在北京漂泊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最起码,如果来这里读研,今后便不用再啃老,更不用看着爹妈的脸色过活了。Freedom!
不过优厚的待遇并不是物理所最吸引人的地方,它真正的优点还在于它的办学和科研态度:物理所是做科研的单位,这里要培养的是物理学家。
这里的人们心无杂念,每年报考物理所的学生都是第一志愿,其中有不少人从中学时代起就抱有做物理学家的理想,高考选择物理学专业,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攻读博士学位,以后还会继续做博士后,再当教授,沿着学术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在浮躁的社会中,这种专注对充满理想的年轻人而言是再惬意不过的人生态度。这就是物理所的态度。
一转眼,几年过去,我也即将毕业,总结几年的科研生活,物理所给我最大的印象在于它的务实与平等。
这里的人们不喜欢讲空话大话,所有的科研工作和生活问题都从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这里不喊口号,却总能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回报国家,这些年所做出的工作在国内凝聚态领域一直排名居首。
这里的老师与同学之间一视同仁,大家都在同样的饭堂打同样的菜,教授与学生打成一片,甚至会以兄弟相称。
现实生活中,国内研究生在科研与教学体系中处于弱势的地位,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障,但在物理所,学生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重视。近几年随着北京物价上涨,年轻人倍感经济压力,中科院博士研究生一个月两千元的奖学金也逐渐无法完全负担北京的物价,所领导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果断提高学生的待遇,使奖学金翻倍。现在,一个物理所的博士研究生每月会拿到四千元左右的补助,这在全国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谈谈考研和对“90后”考研主体的期待
中科院物理所每年招生名额为140人左右,其中三分之二保送,三分之一公开招考,而每年考研报考的学生则有300人左右,竞争激烈,报考难度不小。考试形式为初试加复试,比重各占一半,但复试不是走过场,初试分数很高但基础不够扎实,专为考研而学习的学生在复试中被淘汰也是很常见的事。
物理所并不在意学生的出身,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即便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会得到大家的尊重与重视。不过我建议考研的同学在报考之前提前联系导师,因为每年导师招收的研究生名额都是有限的,提前联系导师可以了解到导师今年是否招学生,已有多少人打算报考等重要信息,从而避免撞车或志愿落空。具体联系方式推荐使用电子邮件,邮件有备份,导师不会轻易忘记。
现在考研的主体是“90后”,我非常看好“90后”这个群体,我认为“90后”比“80后”更有个性,在经济上更加富足,更加具备实现理想的物质条件,但“90后”生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生活中受到的诱惑更多,兴趣也更容易分散,这更考验年轻人的自制力和价值观。我相信他们会做出更大的成就。
最后,我建议有志成为科学家的年轻朋友们把英语学好,尽管语言只是一个工具,它在理科生眼里也许不像物理知识那么有趣,但这门工具却异常重要,对现代的科学家而言,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