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人生的丑小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utefay 犀利的灭绝师太

博文

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应急办没有地位 精选

已有 9221 次阅读 2012-2-23 16:24 |个人分类:应急管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应急办

我国为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在20064月,国务院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突发事件的应对。此后,省市县各级的应急管理办公室纷纷组建起来,大多数地方的应急办和当地其他委办局是属于平级单位。


然而,国家从成立应急办之后,应急办所宣扬的事迹就很少,即便有所宣扬也多是隐藏在其他机构后面的功劳,基本属于“也在参与”的份儿。如果是某一专业领域的突发事件的应对,大多数都是由对口的部门负责,例如交通类的突发事件则由交通系统的部门负责,燃气类突发事件则由燃气企业的救援队伍负责;而大规模、跨领域的突发事件,则往往由当地政府负责或者其他某个专业部门负责,例如某市地面塌陷导致道路、地下管线等受损的事件,往往是由市政府牵头处理,三聚氰胺事件,最后由卫生部负责。而很少有应急办直接牵头的份儿。


应急办没有意义吗?


不是,美国也有类似中国应急办的机构——联邦应急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简称FEMA),其作用不可小视,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机构,也都有各自的作用,但是我们国家各级政府应急办的作用似乎限于我们建立了这个机构,或者顶多是应急办牵制定了预案,除此之外,作用有限。因此,我国大多数地方应急办的地位很尴尬。按理说,应急办是一个在突发事件时可以协调其他平级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部门,应该更有地位,而现在的状况是,应急办和其他平级部门比起来,显得很没地位,以至于很多政府网页中所列的各个职能部门中,居然没有应急办的影子。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政府重视程度问题。经济建设是增量,政府重视;而应急管理是面对概率事件的应对,说不准,所以,有这样的机构还是应该有的,但是政府不会指望它为减少损失做贡献的。因此,在我国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政府本身对应急部门不会太重视的。


 2,应急办自身的问题。应急办在做事时,往往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不知道如何去管,非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老想去参乎,结果是四处有它,四处没有正面积极贡献。久而久之,只好成摆设。


 3,各级政府在灾害时依赖中央政府的心理严重。尤其是大灾,发生之后地方政府就向中央政府求助,中央政府出人出钱,好像当地政府就没有责任似的,因此当地应急办就起不到作用;而对于那些舆情可能引发的事情,应急办也没有足够的权限和技术手段去防范和预警,更没有处理的能力。


 4,应急办的人往往没有专业人员出身,多为秘书出身,而又不注重学习,甚至很多地方的应急办人员连应急管理的书都没有正经读过,没有专业化如何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目前中国应急管理做的比较好的省市区里,广东的表现比较显著,因此,广东省应急办也是比较有地位的。这与他们的应急办负责人员一心一意做应急有很大的关系,且本身也用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应急管理的诸多知识,加之一定的实践经验,必然会带来很好的效果。

 【附:广东省应急办主任纪家琪语录:谁认真做应急管理,我就喜欢谁】


 未来中国应急体制要起积极作用,从哪些角度入手呢?


 1,应急管理工作者需要系统学习应急管理体系性的知识,争取早日成为专业人士,才能有话语权。既要扎实地学习应急管理理论,又要了解当前先进的应急管理技术与方法,还要结合实践,认真总结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


 2,应急办的人士要在权限之内积极介入和合作,为国内突发事件应对做出切实贡献。尽量不要去掺和职权范围之外的事情,要专注于权限之内的事情,去争取为突发事件的应对做出更多的事情,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政府也要强化应急办的职能,只要存在民用应急的事情,就多允许应急办参与。我国各级政府的领导应该是比较累的,因为不仅要抓日常的各种管理工作,在当地遇到高级别突发事件时,还要亲自去牵头处理。我们从一些突发事件应对的新闻中就可以看出,某某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市长、省长等人物会亲自赶往现场。而如果能够把这样一些工作多交给应急办来做,也会给自己减轻很多负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071-540624.html

上一篇:为什么淡水鱼刺多,咸水鱼刺少
下一篇:昨晚的梦——雪山、跳伞
收藏 IP: 125.34.47.*| 热度|

27 曹聪 王保魁 杨凯 李学宽 吴飞鹏 吕喆 逄焕东 谢鑫 吕洪波 赵星 曲津华 金小伟 武夷山 陈安 王恪铭 陈智文 刘玉平 刘洋 李永丹 朱志敏 袁文常 黄有松 唐常杰 张欣 crossludo fishman936 宋敦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