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yu20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ngyu2014

博文

科研经费之漫谈(一) 精选

已有 29726 次阅读 2014-10-28 13:59 |个人分类:科研经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时下与故友见面,聊起科技事宜,各人总得说说各自对科研经费的高见。有直面抨击的、也有改良见地的,说的人有海龟、也有土鳖,有金光灿烂的土豪、也有分得一羹的百姓,有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各自角度不一,也就各说各话了。

   不过细细想来,上下左右不同程度、异口同声地议论起科研经费,充分说明了科研院所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圣殿,科技活动真的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渗透开了!科技创新不再是停留在一些文字和新闻广播里,也真的开始是与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们有肌肤之亲了。

   前段网络、电台抖落出一些科技牛人犯事了,有的都已经院士了,看完之后不免欷歔。可惜了多少年的寒窗之苦呀!

   那么科研经费现实的使用中,会有些啥事情让一些牛人们敢于不那么规矩呢?我们假设一位项目负责任人,带着一个团队,负责了不少于几个的课题,用着院所提供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实验室里有着科研装置和设备,再加上一些计算机等类似的辅助设备,他所能管辖的科研经费会怎么用呢?

   1、首先,必须安排出他本人和团队的薪水。

   在现行政策约束下,要做好这件事情很是要下功夫的。一般地说,这个团队的薪水来源来自2块,一块是院所的事业费,一块就是在团队承担的课题经费里了。薪水的标准呢?通常各个院所自己会有一个说法,但奖励和绩效部分有较大的伸缩度。(这就很容易理解那些大牌教授、研究员的薪水与非大牌单位教授、研究员薪水的差别了)我们知道,当下的情形中,事业费总是不能满足全部薪水的发放,必须靠承担的课题来支付相当大的部分,超过50%的情形应该不少,尤其是奖励和绩效的部分。且我们知道承担课题的不同,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不同,能够在经费中开支用于薪水的额度和总量就不一样。于是乎,下列的情形就得发生了:

   1)如果事业费,加上已承担的所有课题中,按照不同的经费管理要求可以列支用于薪水开支的总量,能够覆盖发放他本人和团队的薪水,那么这个团队是多么的幸福!负责人和团队的每个人将每天快乐地进行科研,为着心中的梦想前进着。

   2)如果事业费,加上已承担的所有课题中,按照不同的经费管理要求可以列支用于薪水开支的总量,不能够覆盖发放他本人和团队的薪水,那么负责人就不那么幸福了,他怎么办呢?

   a)他必须带领团队继续竞争更多的课题,课题数的临界点就是所有承担课题中可用于列支薪水的总量必须满足薪水的发放。这大概应该可以解释我们的教授和研究员们为什么总是在申请课题会上、路上。

   b)他如果竞争不到更多的课题,那他必须求助于他所在的院所给予帮助。很显然,他必须归还他和团队获得帮助的数目。他可能用今后他的团队承担的课题经费中可列支薪水的部分归还,这要得到所在院所领导的极大信任,且院所的薪水总量中能有调控的空间;或是他只能用现在承担的课题经费中那些不能用于开支薪水的部分归还,这就得他拍下胸脯、保证课题完成的前提下,靠他所在院所财务部门的“专业知识”了。这大概可以解释科研经费科目预算的执行总是不那么到位了。

   3如果事业费,加上已承担的所有课题中,按照不同的经费管理要求可以列支用于薪水开支的总量,不能够覆盖发放他本人和团队的薪水,且所在的院所调控的能力也不行,那么负责人就相当不那么幸福了,他该如何是好?

   a)他不得不降团队的薪水,包括他本人的。这不能时间长,长了,就剩下他一个人独斗天下了,心中的梦想也就没有了。

   b)他得让团队一些人员离开。同样不能长了,长了,他承担更多课题数的能力就出现问题了。毕竟科技创新不是熟练工种,需要创造力的同时还需要积累。

   c)他不得不借助所在组织之外的力量。这大概就是非常容易控制不住之处了。

 

  以上所列情形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薪水封顶。听说早期刚实施奖励和绩效的发放,有些院所的薪水不封顶,“多劳多得”,那上述情形就更为极端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85246-839280.html


下一篇:科研经费之漫谈(四)
收藏 IP: 159.226.78.*| 热度|

17 张文增 黄永义 孙学军 葛瑛 曹聪 曹守春 蔡小宁 韦玉程 张杨 杜占池 曹俊兴 常顺利 biofans shenlu kexuegzz 崖敌 xc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