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向军的科学研究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冯向军 在本博客中专门从事以统计力学为核心的理论物理研究。

博文

抽象中华科学书画艺术流派表达生命的意义的两创意作品:敬和汪老

已有 1501 次阅读 2019-5-26 13:05 |个人分类:现代泛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抽象中华科学艺术流派, 喻家山科学书画艺术

抽象中华科学书画艺术流派表达生命的意义的两创意作品:敬和汪老

冯向军

05/26/2019

(一)科学网上的知名书画家、伯乐、知音汪育才老教授的评论


  • [652]汪育才 发表了评论   2019-5-26 11:45

  • 文章标题:抽象中华科学书画艺术流派每日爱心奉献一作 品

  • O,既是无,又是有-----有1个O。它表示开始,又表示终结。它表示圆满,又表示空无一物。它是坐标的原点,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居中之谓也。儒家的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O内表示我们已知的世界,圈外的无穷宇宙我们却一无所知。在数学里,O的发明最晚、最伟大。在没有O的年代里,例如你要写20,你必须选用1至9来求和。因此,我为冯教授的这幅作品点赞! 

    (二)抽象中华科学艺术流派表达生命的意义的两幅创意作品

  • 作品一

  • 1-1a1 (2).jpg

  • 作品二

  • 1-1a2.jpg

  • (三 )理论解读

  • 对于一个新生男孩,我们要问:他的下一个状态是什么?按照最大熵原理、最大复杂程度原理、最大圆度或平等遍历原理以及现代统计力学和热力学的一切最值原理,假如没有任何约束条件, 这个新生男孩的下一个状态立即就是其对立面:死。

  •   由此可见在纯粹的由最大熵原理统治的自由自在的世界里,生命的过程或“活着”无立足之处,唯有“反者道之动”所规定的生死轮回:生--->死--->生--->死......

  •   生命或生命的过程(也即或“活着”)源自吸食负熵来延缓、抗拒乃至超越熵值的最大化的实现。这种负熵包括约束条件和彻底否认生死、超越轮回的发真归元或回归自在:回归父母未生前的不生不灭、从来不动、法尔无生的熵值为最小值零的本来面目 

  • 作品一用长方形框来表达约束条件这个负熵,作品二则用“0”来表达“回归诸法空相”这个负熵

  • 【附录】

  • 喻家山科学书画艺术科学悟道创意书法:《生命的意义》

  • (大突破)

  • 冯向军

  • 05/26/2019

  • 1-1a1 (2).jpg

  •   熵值有很多意义,其中之一就是反动的程度或走向对立面的程度的测度。熵值最大意味着反动程度最大或彻底走向对立面。就生命而言,熵值最大意味着从生变成死、从死变成生或生死轮回。

  •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以吸食负熵来延缓、抗拒乃至超越熵值的最大化。换句话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以负熵来延缓、抗拒死亡的到来乃至超越生死轮回。在这个意义上,入世的目标同了出世的目的。生命从此由消极变成积极,从被动变成主动:好好地活着,好好地修行、洗心、明心、见性、悟道、觉醒!

  •   人往高处走而不象水一样往低处流,是生命的意义的生动写照。

  •   以负熵为食包括而不限于修身、养性、发真归元、返朴归真、回归自在。

  •   本科学悟道思想是对薛定鄂负熵论的升华:把出世的负熵与入世的负熵自然融合起来。

  • 1-1aa.png

  • 1-1f.png

  • 1-1g.png

  • 1-1a2.jpg

  • 【附录】答张学文先生问




  • [1]
    张学文   2019-5-26 09:18

  • ?!

  • 冯向军答:

  •   对于一个新生男孩,我们要问:他的下一个状态是什么?按照最大熵原理、最大复杂程度原理、最大圆度或平等遍历原理以及现代统计力学和热力学的一切最值原理,假如没有任何约束条件, 这个新生男孩的下一个状态立即就是其对立面:死。

  •   由此可见在纯粹的由最大熵原理统治的自由自在的世界里,生命的过程无立足之处,唯有“反者道之动”所规定的生死轮回:生--->死--->生--->死......

  •   生命或生命的过程源自吸食负熵来延缓、抗拒乃至超越熵值的最大化的实现。这种负熵包括约束条件和彻底否认生死、超越轮回的发真归元或回归自在:回归父母未生前的不生不灭、从来不动、法尔无生的熵值为最小值零的本来面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68-1181250.html

上一篇:喻家山科学书画艺术科学悟道创意书法:《生命的意义》(大突破)
下一篇:喻家山科学书画艺术唐诗创意书法:《春晓》
收藏 IP: 59.173.235.*| 热度|

2 汪育才 liudazh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