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向军的科学研究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冯向军 在本博客中专门从事以统计力学为核心的理论物理研究。

博文

彻底突破二元对立或二分性的革命性统计力学第三定理及其推论

已有 2228 次阅读 2017-8-29 06:01 |个人分类:决定性概率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统计力学第三定理

彻底突破二元对立或二分性的革命性

统计力学第三定理的证明及其推论

美国归侨冯向军博士,2017年8月29日写于美丽故乡

(本文业已基本修订完毕)


现代统计力学和热力学新世代的统计力学第三定理】

 在无任何非自然约束条件下,任何存在A都在时间和空间等存在的形式上,与其对立面非A平等地合一:平等的A与非A以最大发生概率同时空发生。

 以上现代统计力学和热力学新世代的统计力学第三定理之所以被称为定理,那是因为可以简明地给出这第三定理的数学证明。

 对于概率分布p1,p2,...,pn,上述发生概率P有确切定义:

P = p1 * p2 *...* pn (1-1)

【第三定理的证明】

 假设传统意义下的存在A = 我 =(1,0),那么就有传统意义下的存在A的对立面

非A  = 非我 = (0,i * 1), i = +1 或 i = -1。

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下的存在A或我与其对立面非A或非我可表达为相互垂直正交或对立的两个单位向量。不失一般性,“我”这一事件可以表达为以A和非A为基础所构成的二维正交坐标系中的归一化向量。

“我”= p1A + p2非A = p1(1,0)+ p2(0,i * 1)    (1-2)

这其中,p1“我”表现为A或我的概率。p2“我”表现为非A或非我的概率。p1 + p2 = 1,有:

P = p(A) * p(非A/A)    (1-3)

这其中,P是“我”的发生概率,p(A)是“我”表现为A或我的概率,而p(非A/A)则是在“我”表现为A或我的前提下,“我”表现为非A或非我的概率。

于是:

P = p1 * p2 = p1 * (1-p1) = -(p1-0.5)2 + 0.52    (1-4)

 由此可见若按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或二分性:要么“我”绝对是A或我,要么“我绝对是非A或非我“我”的发生概率其实都最小,等于0,因为这时p1 = 1 或 p1 = 0,按(1-3)式都将导致“我”的发生概率P = 0的缘故。唯有“我”是以0.5的概率具有A或我的成份又完全平等地以0.5的概率具有非A或非我的成份“我”的发生概率才最大,这是因为 p1 = p2 = 0.5,按(1-3)式 将导致P取最大值0.25。此时,

“我”= 叠加态0.5A + 0.5非A = 0.5我 + 0.5非我   (1-5)

 用完全类似的方法可以证明:唯有“非我”是以0.5的概率具有A或我的成份又完全平等地以0.5的概率具有非A或非我的成份“非我”的发生概率才最大。所以按照“科学新皇帝”最大发生概率原理就必有:

无任何非自然约束条件下,

“我”=“非我”= 叠加态0.5A + 0.5非A = 0.5我 + 0.5非我     (1-6)

这也就是说: 在无任何非自然约束条件下,任何存在A都在时间和空间等存在的形式上,与其对立面非A平等地合一:平等的A与非A以最大发生概率同时空发生,成就相同的“我”与“非我”:叠加态0.5A + 0.5非A

证毕。

【第三定理的推论】

 在无任何非自然约束条件下,任何道法自然的存在“我”和“非我”都在时间和空间等存在的形式上自然彻底突破二元对立或两分性:(1)自然彻底突破二元对立或两分性的我执性。对于任何存在“我”和“非我”而言:“我”就是我;“非我”就是非我这个观点不再成立。“我”不是我(A);“非我”不是非我(非A);“我”与“非我”以最大发生概率及0.5和0.5这种均匀概率分布同时间同空间具有A与非A两种成份:处于叠加态0.5A + 0.5非A = 0.5我 + 0.5非我(2)自然彻底突破二元对立或两分性的完全可分别性。“我”绝对不是非我(非A);“非我”绝对不是我(A)这个观点也不再成立。“我”与“非我”以最大发生概率及0.5和0.5这种均匀概率分布同时间同空间具有A与非A两种成份:处于叠加态0.5A + 0.5非A = 0.5我 + 0.5非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68-1073174.html

上一篇:偶然性是复杂性的片面展示
下一篇:统计力学第二定理:关于分布成因的定理
收藏 IP: 113.222.19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