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向军的科学研究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冯向军 在本博客中专门从事以统计力学为核心的理论物理研究。

博文

学术根基:从吴学谋泛系(A,B) 到 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

已有 2846 次阅读 2017-6-23 06:13 |个人分类:决定性概率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泛系(A, B), 冯向军泛有序对(A, 非A), 最大概率公理


学术根基:从吴学谋泛系(A,B) 到 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

美国归侨冯向军博士,2017年6月23日写于美丽家乡



 我师从吴学谋先生多年研习泛系,也正是因为此深缘而与学术知音张学文先生相知相识。这是无须改变也改变不了的不争事实。我的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根基也就是从吴学谋泛系或广义系统(A,B)到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

 本文饮水思源,尊师重道,归宗认祖,而又不辜天恩,不负己灵,当仁不让,见义勇为,继往开来,把《关于决定性事件的概率论》的真实学术根基或鲜为世人所知的特大学术秘密原原本本呈现在读者面前。

【定义】【1】:泛系就是广义系统、广义关系及泛系的复合。泛系理论将广义系统S定义为广义硬件A与广义软件B的二元体或形式复合:S = (A,B),这其中,A是任何给定的事物或泛系集合,而B则为A上的某些关系或关系的泛权复合(泛权即广义的权重)。泛系理论中的“泛”指泛化、广义化、多层网络化、跨学科化、广泛联系性、大结合性、中介互转性、大善性、五互性。“系”指系统、关系、联系或它们的种种复合。所以泛系是指广义系统、广义关系或它们的种种复合。在泛系理论中泛系一词用得非常广泛,因为泛系理论和泛系哲学认为,泛系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显现,故有泛系泛系,泛化之系,万事万物,百科千题,自成泛系,互成泛系。泛系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处处稠密,百科可络,但又不是无所不包。

【定义】所谓广义方向,就是指一切可念想、分别、执着的空间方向、意向、性向、性相、相、思维角度、观点、立场等等存在二元对立的对立面的事物。

【定义】所谓广义向量就是既有大小又有广义方向的量。广义向量完全遵守传统数学的一切法则,或者说传统数学对于广义向量具有保守性或不变性。

【最大概率公理】:凡所能发生的,都是发生概率最大的。发生概率不是最大的都不可能发生【2】。

【基本定理】:在无任何非自然约束条件的大自然或自在中,吴学谋泛系(A,B),在人类的意识中,唯一真实不虚的存在形式就是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其余都不可能发生。

证明:在人类的意识中,一切都是相对而在的。对于吴学谋泛系(A,B)中的一切人类的意识可达的关于广义方向A的含义的解释,都有与之垂直、正交或对立的广义方向非A存在。假设A与非A被规范成广义单位向量(即具有广义方向而大小为1的量),那么以A与非A为广义单位向量就构成二维广义正交坐标系。吴学谋泛系(A,B)中的任何B,经归一化处理,均可表达为A与非A所构成的二维广义正交坐标系中的归一化广义向量。

B = p1A + p2非A

这其中p1, p2分别是B在以A与非A为广义单位向量所构成的广义坐标轴上的坐标或投影。也分别是B在A与非A所在的广义方向上的隶属度或概率。概率分布p1,p2符合柯尔莫哥洛夫公理化概率定义中对概率的三要求,即:非负性,规范性和可加性。考察作为归一化广义向量的泛系(A,B),就有

泛系(A,B)= (1 + p1)/2 A + p2/2非A

柯尔莫哥洛夫公理化概率定义,有泛系(A,B)得以发生的发生概率Pk为:

Pk = 1/4 *(1 + p1) * p2 = 1/4 *(1 + p1) * (1 - p1)

Pk = 1/4 *(1 - p1^2)

按最大概率公理,在无任何非自然约束条件的大自然或自在中,要使泛系(A,B)得以发生,其发生概率Pk必须最大。所以必有:

p1 = 0, p2 = 1 -p1 = 1,

B = 非A,

泛系(A,B)= 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

这也就是说:在无任何非自然约束条件的大自然或自在中,吴学谋泛系(A,B),在人类的意识中,唯一真实不虚的存在形式就是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其余都不可能发生。

基本定理证毕。

 【冯向军平等遍历定律】【3】:在无任何非自然约束条件和一切约束条件下,作为吴学谋泛系(A,B)的事物都在最大程度上以冯向军泛有序对(A,i非A)为吸引中心或者说在最大程度上归顺于或趋向于平等遍历对立双方的冯向军泛有序对(A,i非A)。这种对冯向军泛有序对(A,i非A)的归顺或趋向,当且仅当在无任何非自然约束条件下达到圆满或完美:作为吴学谋泛系(A,B)的事物彻底变成了冯向军泛有序对(A,i非A)。这其中 i取且仅取两值:要么i= +1,要么i = -1。

参考文献

【1】吴学谋,《从泛系观看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01日

【2】冯向军,关于决定性事件的概率论,科学网,2017年6月13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968-1060603.html

【3】冯向军,《平等遍历论正式开写》,科学网,2009年12月10日。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2962


==================================================================

【附录 1】

定理:对于广义单位向量A = (1,0),有且仅有一对互为反向量的广义单位向量与之垂直、正交或对立。

证明:假设与A垂直、正交或对立的广义单位向量为V = (a,b),则有:A与V的内积或点积为零。

1 * a + 0 * b = 0

所以 a = 0。但是V为广义单位向量。因此有:a^2 + b^2 = b^2 = 1。b = +/- 1。有且仅有一对互为反向量的广义单位向量与A=(1,0)垂直、正交或对立。它们是:

非A = (0,1)

反非A = (0,-1)

 对于给定的A,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存在且仅存在两种表现形式。

 证毕。

【附录 2】

在一种真实对立意义下冯向军泛有序对无对立面

美国归侨冯向军博士,2017年7月2日写于美丽家乡


直接根据最大概率公理从吴学谋泛系(A,B)出发所推导出来的冯向军泛有序对

(A,非A),有吴学谋泛系(A,B)中独一无二的完美特性:在一种真实对立意义下有且仅有冯向军泛有序对无对立面。

吴学谋泛系(A,B)定义非操作NOT

NOT (A,B) = (notB,notA) = (非B,非A)        (1 - 1)

NOT 可以理解为让吴学谋泛系“序位颠倒,内容对立”的一种传统逻辑非操作。但是在吴学谋泛系中,有且仅有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对于这种传统逻辑非操作NOT具有保守性或不变性。或者说在吴学谋泛系中,有且仅有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在NOT这种真实对立意义下无对立面。这是因为按(1 - 1)定义式,

NOT(A,B) = (A,B), 当且仅当 B = 非A,从而非B = 非(非A)= A

或者说:

NOT(A,B) = (A,B),当且仅当吴学谋泛系(A,B)= 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

【附录 3】

一种现代科学的阴符数:二元离散联系数

BCN(i = -1)

美国归侨冯向军博士,2017年7月3日写于美丽家乡


古传阴符经而弘道教【1】。

今扬二元离散联系数BCN而建立新的科学理论。

万事万物因符号而存在,依符号而决定性地被观察【2】。

符号者,性也,性者,心也。以是义故,符号即事物的性,即事物的心性。

符号就是广义系统标志参数的符号,也就是描述广义系统相克态的

二元离散联系数BCN(i = -1) = p1 - p2 的符号【2】。

因为二元离散联系数BCN(i = -1) = p1 - p2 代表广义系统的相克,

又因为此数至简至要,所以可以视为一种现代科学的阴符数。

只要二元离散联系数BCN(i = -1)的符号不变,广义系统就处于量变状态。

一旦二元离散联系数BCN(i = -1)的符号改变,广义系统就发生质变。

符号三类分:阳阴。

二元离散联系数BCN(i = -1) = p1 - p2 > 0, 符号为阳符。

二元离散联系数BCN(i = -1) = p1 - p2 = 0,符号为空符。

二元离散联系数BCN(i = -1) = p1 - p2 < 0,符号为阴符。

当广义系统的符号为阳符,广义系统的心性呈阳性。

当广义系统的符号为阴符,广义系统的心性呈阴性。

当广义系统的符号为空符,广义系统的心性呈空性。

空性的本质是离阴性,离阳性,离一切性,离阴相,离阳相,离一切相。

当广义系统的符号为空符,其存在形式就是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3】。

当广义系统的符号为空符,其发生概率最大,信息熵最大,平等遍历度最大。

当广义系统的符号为空符,广义系统在一种真实对立意义下无对立面【3】。

空符是在大自然或自在中事物的真性或本性的符号。

空符也是一切约束条件下事物符号的归顺之向或吸引中心。

在空符中,阴性和阳性互“杀”互“盗”同归于尽【1】而归于空性。

现代科学、数学和逻辑一致进行,为基于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的空符

的必然性、吸引中心性独一无二性独立而无对立面性等完美特性作证。

在现代科学中,以传统数学和逻辑,观察到了事物之性本空而又在任何约束条件下

总是不自觉地最大限度地归空的自然天性,就是“观天之道”【1】。

“观天之道”而后知一切性相皆幻就自然成就“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的

天然圆觉之道。成就天然圆觉之道也就是“执天之行,尽矣”【1】。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1】。目者,见也。见物非物,见“五贼”【1】

五蕴皆空,见诸相非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则物亡心亡两俱空,

空中妙有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常乐我净空明净寂的

无量光无量寿无量觉。

性觉必明、性觉妙明即无量光。

不生不灭即无量寿。

圆觉普照照破一切无明即无量觉。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生死从中生。

知见无见斯即涅盘,不生不死也。

现代科学的阴符数BCN(i = -1)及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

有助于当代科学人不离传统数学和逻辑不离现代科学而“明目”。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黄帝阴符经。http://baike.baidu.com/item/%E9%BB%84%E5%B8%9D%E9%98%B4%E7%AC%A6%E7%BB%8F

【2】冯向军,用二元离散联系数BCN来解释广义的波函数坍缩,科学网,2017年7月3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968-1064258.html

【3】冯向军,学术根基:从吴学谋泛系(A,B) 到 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科学网,2017年6月23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968-1062417.html

【附录 4】

广义系统的发生概率和Tsallis信息涌现

美国归侨冯向军博士,2017年7月5日


【引言】

 【1】文中,我根据更一般的冯向军知觉模型推导出Tsallis广义熵和单一事件的Tsallis信息。本文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广义系统的发生概率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以清晰的概念推导出Tsallis信息的信息涌现。

【定义】假设广义系统(p1,p2)在相互垂直、正交或对立的两个广义方向A和非A上具有柯尔莫哥洛夫概率分布p1和p2,p1 + p2 = 1,这其中p1广义系统表现为主事件(广义方向A)的概率,而p2广义系统表现为伴随事件(广义方向非A)的概率【2】,则定义

广义系统(p1,p2)的发生概率为广义系统同时在两个广义方向A和非A上发生的联合概率

P(A非A)= P(A) * P(非A/A)= p1 * p2        (1-1)

定理:假设E是作为单一事件的广义系统(p1,p2)所包含的Tsallis 信息,而E1和E2 分别是广义系统以概率p1表现为主事件(广义方向A)和以概率p2表现为伴随事件(广义方向非A)所包含的Tsallis 信息,则有:

E = E1 + E2 + (1-q) * E1 * E2        (1-2)

证明:由文【1】,知作为单一事件的广义系统(p1,p2)所包含的Tsallis 信息E可表达为

E = 1/(q - 1) * ( 1 - P(A非A)q-1 )= 1/(q - 1)( 1 - p1q-1p2q-1)        (1-3)

这其中q是代表Tsalis广义熵特征的q常数。

广义系统以概率p1表现为主事件(广义方向A)和以概率p2表现为伴随事件(广义方向非A)所包含的Tsallis 信息分别为:

E1 = 1/(q - 1)(1 - p1q-1 )       (1-4)

E2 = 1/(q - 1)( 1 - p2q-1)       (1-5)

(1-4)和式(1-5)相乘有:

(1-q) * E1 * E2   = -1/(q - 1) * ( 1 - p1q-1 - p2q-1  + p1q-1p2q-1)     (1-6)

将式 (1-4)至式(1-6)代入 式(1-2)右边,而把式(1-3)代入式(1-2)左边,则发现式(1-2)左右两边恒等。

证毕。

只要 q 不等于 1,式(1-2)就是在说相对于Tsallis 信息而言“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就是所谓Tsallis 信息涌现。当 q < 1,Tsallis 信息涌现为相生涌现,q > 1,Tsallis 信息涌现为相克涌现。

参考文献

【1】冯向军,更一般的冯向军知觉模型及其对几乎所有的信息测度的统一,科学网,2017年6月30日。we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968-1063880.html

【2】赵克勤,集对分析与奇妙的联系数5—坐飞机是否安全?,科学网,2015年3月24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29317-87696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68-1062417.html

上一篇:标志参数与可拓学关联度函数对量变和质变描述的殊途同归和对比
下一篇:立此存照:就二元离散联系数BCN向学术知音张学文前辈作个交代
收藏 IP: 113.222.200.*| 热度|

1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