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安全民俗文化集粹(3)—对于安全民俗神话传说,您了解吗?

已有 6798 次阅读 2016-7-5 22:1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tyle, Microsoft, 传说, center, 微软雅黑


安全民俗文化集粹(3)

——对于安全民俗神话传说,您了解吗?


文/王秉


民俗神话传说故事被认为是人类核心文化的源头,为人类文化创新提供了不竭的智本资源,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爱好智慧的人,亦是爱好神话的人”。此外,民俗神话传说故事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叙述文学的源头,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十壤”。其实,人类历来就面临诸多生存与生活等的安全威胁,故很早就产生了诸多安全民俗神话传说故事,如“诺亚方舟”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古希腊神话传说之“普罗米修斯之火”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它们可谓是人类安全文化之滥觞。

在西方文化中,安全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圣经·创世纪》中“诺亚方舟”的神话传说故事,诺亚为抵御洪水的袭击而预先住进方舟得以逃生;在中国文化中,安全文化最早可追溯至《淮南子·览冥训》中“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故事,“天柱折”导致“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时,便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蕉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训》)重整宇宙,保障了人类的生存安全,解救了人类,表现了民族精神中小倦的创造伟力。鉴于古希腊神话传说之“普罗米修斯之火”已基本众所周知,故本书作者主要围绕中国安全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来谈谈蕴含于其中的安全文化。

中国民俗神话传说故事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教授曾指出:“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正是这些“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可见中国民俗传说神话故事是我们中华民族核心文化的源头。而据中国安全文化研究前辈徐德蜀老先生等考证,龙在一般意义上,是吉祥与全能的象征,蛇反映了古人祈求长寿的心愿,龙与蛇在中国文化含义中实则是一种生命符号和安全(包括健康)符号,龙蛇崇拜中体现了人们的安全寄托。由此可见,中国安全民俗神话传说故事也是中国传统安全文化的起源。同时,由此印证,安全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元文化,与人类其他文化同时产生,甚至早于人类其他文化。

中国先民在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顽强拼搏中,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经验和安全斗争技能,这些成功的安全历练成为中国安全神话传说的重要素材,不仅大大十富了安全神话传说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留下了后人了解先民安全发展历史过程的重要印记。远古自然条件恶劣,人们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与灾难,如洪水和猛兽等,时刻对人类生存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他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只能对曾经有过的惨烈灾害与灾难加以描述,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与灾难保持戒惧的态度;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特征;他们无力战胜困难,便想象出无所不能的神或英雄,寄托自己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愿望,如前文提及的“龙蛇崇拜中的安全寄托”与“女娲补天”的安全神话传说故事。

生存环境的高的危险性,未能吞噬中国先民的保障安全生存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中国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他们生存中所存在的安全威胁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生存安全威胁的神话传说英雄。《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为了人类冒死窃取天帝的息壤,至死也要生子来完成解救人问水患的遗愿。不禁打动了天帝,更令百代生灵为之动容!

对于进入农业初期社会的民族来讲,治理水灾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禹是历史真实人物,他发明创造了疏导治水的方法,而且历尽千辛万苦,“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精神不朽,业绩辉煌,值得永远牢牢记住。对他的安全神话传说,不仅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拜,使后世子孙永远缅怀,同时也是为了记住那战胜灾害与灾难的成功经验。于是在传说的过程中,他的故事也逐渐神话化了。《淮南子》就叙述了禹一段神奇的家庭故事:

禹治洪水,通冁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日:“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方生启。禹日:“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这则安全神话传说显然是进入奴隶社会后的产物,具有较高的叙述技巧,有人物,有言行描写,还有细节,情节曲折完整,俨然具备了后世小说的基本要素,可谓小说之滥觞。

此外,也许还有部分经典的中国或国外的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本书作者不再细究与整理,期待读者搜集补充,本书作者只想在此借中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教授的一句话,即“一个民族,如果失掉了神话,不论在哪里,即使在文明社会中,也总是一场道德灾难!”,同样告诉大家:“一个民族,更不能失掉安全神话,因为它作为安全文化之滥觞,是我们先民与生存安全威胁斗争的片片印记,是我们传承优秀传统安全文化的根基,值得我们每个人慢慢去体会和品味!”。


此外,至此安全民俗文化方面的小博文估计要告一段落啦,也顺及分享整理的以下2方面内容。


(一)还有哪些安全民俗?


人类对红色的崇尚,在山顶洞人时期即已普遍存在,当时以红矿石粉来打扮自己,据说还用以驱逐敌人和野兽,以保生命安全与居住安全。

中国河南平顶山一带位处中原地带,住在当地的居民通常会在自家门口放置一个稻草人,防止野生动物的袭击。

江苏无锡童谣:“冬腊月,天气干燥,小心火烛,脚炉别放被头里,前门栓栓,后门撑撑,水缸满满,灶膛清清。”这反映了民间的防火守则。(关于此童谣的详细解读,有兴趣的读者请参见麻庭光学者的科学网博文,博文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817425.html)。

在蒙古,蒙古靴是常用的生活用品,有皮靴和布靴之分。骑马时可以保护足踝,如果发生坠马时,靴子能自然脱落,以保障人身安全。

端午节,许多地方人们都有插艾草、烧艾草、吃艾草煮的鸡蛋等习惯,艾草有杀菌消毒之效。


(二)为什么称箸为筷?


据古文献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殷商时期就已开始使用筷子,可谓历史悠久。那时人们把筷子称为“箸”或“夹”,中国东部江南一带的人认为“箸”和“住”的发音是一样的,在江边行船的人很忌讳“停住”(有行船不安全的意思),就取反义叫“箸”为“快”,希望船顺风顺水。到公元10世纪的宋朝,人们又在“快”上加了“竹”头,因为筷子大都是用竹子做成的缘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988885.html

上一篇:安全民俗文化集粹(2)—对于安全禁忌,我这么解读,您怎么看?
下一篇:当往事再回首——确实值得,也应该纪念一下!
收藏 IP: 175.0.170.*| 热度|

1 王继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