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倡导家庭安全教育(2)——让宝贝知道“坏人”VS"危险"?

已有 2053 次阅读 2016-2-26 08:3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center, 宝贝

倡导家庭安全教育(2)——让宝贝知道“坏人”VS"危险"

 

/王秉

 

写在前面的话:有些事需要有人来倡导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和宣传,才会最终做成功!趁春节假期,干其他事不便,思考写数篇倡导家庭安全教育的小文章,算是这方面的开篇与一点努力见证,并提醒自己坚持做下去。我认为这种安全倡导性与教育性工作,一篇文章就算让一个家庭受益,或得到一个人认可,也算是成功的,慢慢来嗨~虽然自己尚未成人父,但是也早点尝试做点孩子家庭安全教育的工作哈!(因上网查询资料不便,文章内容仅凭个人日常积累与记忆撰写,不妥之处请指正,谢谢!此外,春假假期的杂文统一先在空间分享,开学统一贴博文)

 

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自我安全保护教育应该是一步一步渗入执行的,否则孩子懵懵懂懂,不知道该如何规避危险,保护自己。但是,教育孩子保护自己不仅仅是告诉孩子,社会上有坏人这么简单。

 

因为坏人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怎么样的人是坏人?如果家长说不清楚,孩子心理就会恐慌,看谁都像是坏人,这就不好了。这个问题也是我经常纠结的问题,不正确的安全理念与认识会严重影响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按此来讲,安全意识的提升会对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度产生严重影响,这也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的自我安全保护教育过分强调"坏人"造成的。那么该怎么进行孩子的家庭安全教育呢?

 

首先,不要太强调坏人的概念,而是应该强调什么是危险。比如一个人过马路是危险;一个人走不熟悉的路是危险;在没有家人老师陪伴下,陌生人要给你东西吃、带你出去玩、买玩具给你是危险;陌生人说认识你的爸爸妈妈,带你回家是危险;身体是孩子的权利,不论是谁,不能随便抚摸、伤害你的身体,如果有人这样做,就是危险。诸如此类,要让孩子学会判断危险的信号,知道在这些情况下要特别注意,要知道找方法处理。

 

其次,要让孩子发现自身的安全人性弱点及不安全心理,如马虎、侥幸、满不在乎、粗心大意、缺失警惕、冒险、爱贪小便宜等。此外,要让孩子明白自身安全对自己、父母及亲人等的重要性,即让其明白安全为了谁,激发孩子的安全意愿与安全责任意识,让孩子真正从内心认可安全,爱上安全。这些方面的安全教育需在日常家庭安全教育中从一点一滴做起,这类教育无论对孩子当前的安全健康成长与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安全)、生活(安全)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和作用。

 

最后,要重点教育碰到危险信号应该怎么做。对于孩子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时期要教会他对付一类危险。低幼的儿童,一定要及早教他不吃陌生人的食物,教会他记住家长的姓名、家庭住址、父母亲的电话号码等重要信息,避免在人多的场合或者慌乱中走失;略微长大,要有意识地培养他去辨认警察、售票员阿姨、医生、护士等穿着制服容易辨认而且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可靠的社会人士,告诉他在遇到找不到爸爸妈妈或者遇到危险的情况下可以向他们求助,不要跟陌生人随便走;等到会单独出门的年龄,要教他们一些小技巧,比如过马路的时候可以跟着周围的大人一起走,要过马路之前要先看左边再看右边,确定没有车开过来再迅速地过马路等等。

 

总之,对于危险环境的教育和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是要给予孩子早期安全教育,在平时的小事中慢慢渗透积累才能让孩子牢牢地记住,尤其在孩子经历过一些生活安全事件的时候,是安全教育的最好时机。但是,也不能盲目偏向社会黑暗面的安全教育,孩子天性中对世界、对人、对自己充满着美好想象,这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在教会孩子坏人、危险的概念的同时,一定也要注意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真善美的一面。

 

作于2016216

 

顺及推荐新春出版的新书,发现安全标语的力量——《安全标语鉴赏与集粹》;

出版社官网介绍与销售:http://shop.cip.com.cn//product/20160101/360369787122252241.html

京东:http://item.m.jd.com/product/11867838.html

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958698.html

上一篇:倡导家庭安全教育(1)——宝贝的安全很重要!
下一篇:倡导家庭安全教育(3)-给宝贝进行安全行为训练比安全说教更有效!
收藏 IP: 218.76.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