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我们的安全文化学研究进展与小结 精选

已有 5363 次阅读 2017-4-20 15:0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价值, style, center

我们的安全文化学研究进展与小结



一、引子——著《安全文化学》的缘由、意义与价值


30年来,安全文化正日益走进和踏入安全工作者,甚至是普通公众的工作与生活。目前,它几乎已成流行语”或“热词”。林林总总冠以“安全文化”名谓的出版物不断更新着书店和读者的书架。安全文化不再神秘。但也不必讳言,过去从安全文化学”这课大树繁衍开来的过度茂密的枝蔓,使其主干倒显得有些不明了,甚至可以说其主干还根本没有发现和建构起来。严肃的安全文化学工作者理应做些修枝整叶的工作,即发现和建构安全文化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没有安全文化学主干的承托,安全文化学就相当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安全文化学之树的常绿是不能长久的。因而,为安全文化学培本固干”是我们著《安全文化学》的宗旨。当然,这亦是所著《安全文化学》内容的最大价值。


二、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及其教材框架


安全文化(特别是企业安全文化)已有诸多的应用研究,但过去的相关研究都尚未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和从安全文化学的层面开展。在2015年—至今,我们对安全文化学的构建和基础理论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随着《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及其教材框架设计研究》(见附件:王秉,吴超.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及其教材框架设计[J].中国安全生产技术,2017,13(4):115-121.文章的刊出,算是对我们在安全文化学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概括。笔者觉得这篇文章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长期思考与研究的结晶,其构建了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进而为安全文化学教材编著以及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开设安全文化学课程奠定了基础。其实,为编著一本书,专门来写一篇科技论文来论证还是较为少见的!我们的这篇文章至少为著《安全文化学》搭好了框架和打好了基础,也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所搭框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再者,也是我们态度的一个体现哈!还有一点道理,就是考虑细致啦,其实啥都可以做研究。因此,这里选择该篇文章中的11表来展示安全文化学的整体轮廓,也期待大家批评完善,以期对《安全文化学》书稿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也顺及整理贴出我们在安全文化学方面所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供大家参阅。



 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的逻辑结构图


表 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备注说明

1  绪论

1.1  文化与文化学

1.2  安全与安全科学

1.3  安全文化定义的理论与方法

1.4  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1.5  安全文化学的内涵与学科体系

从宏观层面出发,主要介绍以下内容:文化与文化学的定义与内涵;安全与安全科学的定义和内涵;安全文化的概念界定;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安全文化学的定义、内涵、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和任务。

2  安全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2.1  安全氛围概念的起源

2.2  安全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

2.3  安全文化研究的2个典型阶段

2.4  安全文化研究30年回顾与评述

2.5  安全文化的重要建设历程

2.6  安全文化学概念的提出与探索

主要介绍以下内容:安全氛围概念的提出与兴起,及安全文化与安全氛围的主要区别;安全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安全文化研究发展历程;国内外安全文化研究现状;国内外安全文化的重要建设历程;“安全文化学”称谓的最早出处,及安全文化学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3  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

3.1  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进机理

3.2  安全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

3.3  安全文化的累积与创新

3.4  中国传统安全文化解读

3.5  探寻安全文化起源与发展

基于“大安全—大文化”视角,主要介绍以下内容:安全文化起源与演进的生物学解释与安全科学解释;安全文化发展阶段与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对应关系;安全文化的累积机理与创新机理;中国传统安全文化的重要特征和类型;安全文化起源与发展。

4  安全文化学基础问题

4.1  安全文化的特点

4.2  安全文化的功能

4.3  安全文化的类型

4.4  安全文化的层次结构

4.5  安全文化符号系统

主要介绍以下内容:从安全文化的本质、元素(内容,包括形式)、生成、创造(建设)与作用机制等方面介绍安全文化的重要特点;安全文化的主要功能;安全文化的六维分类体系;安全文化的“4+1”层次结构;安全文化符号的内涵,及安全文化符号系统的构成。

5  安全文化学方法论

5.1  方法论概述

5.2  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的定义及内涵

4.2  安全文化学研究进路及原则

4.3  安全文化学的主要研究程式

4.4  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的体系结构

主要介绍以下内容:方法论的定义与内涵;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的定义及内涵;安全文化学的研究进路及原则;安全文化学的主要研究程式;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的体系结构(包括安全文化学具体研究方法)。

6  安全文化学原理

6.1  安全文化学核心原理

6.2  安全文化的功能与特点原理

6.3  安全文化生成原理

6.4  安全文化建设原理

6.5  安全文化场原理

6.6  安全文化宣教原理

6.7  安全文化认同原理

6.8  安全情感文化的作用原理

基于学科高度,主要介绍以下内容:8条安全文化学核心原理(如“中心—边缘”效应与过滤原理等);9条安全文化的功能与特点原理(如安全文化熏陶原理与安全文化纪念原理等);“6-5-2-4”安全文化生成理论;安全文化建设的2条核心原理,即组织安全文化方格理论和杠杆原理;安全文化场原理;安全文化宣教的“513”模式和受众处理安全文化符号信息的过程模型;安全文化认同机理模型;安全情感文化的作用机理。

7  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

7.1  安全民俗文化学

7.2  安全文化符号学

7.3  安全文化史学

7.4  安全文化心理学

7.5  比较安全文化学

借鉴文化学的主要学科分支,并结合安全文化学特色,主要介绍分别从不同学科视阈或将安全文化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的安全民俗文化学、安全文化符号学(包括安全标语的文化作用机理)、安全文化史学、安全文化心理学与比较安全文化学5门主要安全文化学分支学科。

8  安全文化学的外延

8.1  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科学

8.2  安全文化学与安全哲学

8.3  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管理学

8.4  安全文化学与安全教育学

8.5  安全文化学与安全伦理学

8.6  安全文化学与安全历史学

8.7  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经济学

8.8  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社会学

8.9 安全文化学与其他安全学科分支

主要介绍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科学、安全哲学、安全管理学、安全教育学、安全伦理学、安全历史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社会学及其他安全学科分支之间的关系。

9  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理论

9.1  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性问题

9.2  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9.3  组织安全文化落地的基础性问题

9.4  组织安全文化落地的机理与方法论

9.5  基于安全标语的组织安全文化建设

9.6  组织安全文化评价的基础性问题

9.7  组织安全文化评价的方法论

主要介绍以下内容: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性问题;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组织安全文化落地的定义、基本目标、基本前提、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组织安全文化落地的途径及其具体操作方法;安全标语的安全文化内涵,及基于安全标语的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原理和方法;组织安全文化评价的定义及组织安全文化评价的基本问题;组织安全文化评价的一般程式和方法论。

10  安全文化学的应用实践典例

10.1 家庭安全文化

10.2 企业安全文化

10.3 公共安全文化

10.4 安全文化产业

10.5 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

10.6 “互联网+安全文化”

主要介绍以下内容:家庭安全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建设理念;企业安全文化概念、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区别和联系,及企业安全文化识别的相关知识;公共安全文化的含义及其建设问题;安全文化产业的定义、特征、功能、结构、优化路径;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互联网+安全文化”的定义与“互联网+安全文化”的安全文化建设框架。


三、我们的一组安全文化学研究成果


[1]      吴超.大学生安全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吴超,刘爱华.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其建设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5):67-74.

[3]      王秉,吴超,黄浪.安全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12):9-15.

[4]      王秉,姜威,吴超.心理学视阈下的安全标语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10):9-15.

[5]      王秉,吴超.安全文化建设原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12):26-32.

[6]      王秉.安全人性假设下的管理路径选择分析[J].企业管理,2015,06:119-122.

[7]      王秉,吴超.安全标语鉴赏与集粹[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8]      吴超,王秉.安全文化学方法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4):1-7.

[9]      王秉,吴超.安全标语的文化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1):50-55.

[10]  王秉,吴超.安全管理学视阈下的安全标语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9):138-143.

[11]  王秉,吴超.家庭安全文化的建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1):8-14.

[12]  王秉,吴超.情感性安全文化的作用机理及建设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 26(3):8-14.

[13]  施波,王秉,吴超.企业安全文化认同机理及其影响因素[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6):195-200.

[14]  王秉,吴超.比较安全文化学的创建研究[J].灾害学,2016,31(3):190-195.

[15]  王秉,吴超.安全文化宣教机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6):9-14.

[16]  王秉,吴超.安全文化符号学的建构研究[J].灾害学2016,31(4):134-139.

[17]  王秉,吴超,杨冕,黄浪.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 26(8):7-12.

[18]  王秉,吴超,贾楠.安全民俗文化学的创立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6,38(6): 1237-1243.

[19]  王秉,吴超.安全文化学课程内容及其教材框架设计[J].中国安全生产技术,2017,13(4):115-121.

[20]  吴超,王秉.大学生安全文化(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1]  王秉,吴超.安全文化学核心原理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已录用).

[22]  王秉,吴超.安全文化学论纲[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已录用).

[23]  王秉,吴超.安全文化定义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已录用).

[24]  黄玺,王秉,吴超.“互联网+”背景下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已录用).

[25]  王秉.安全文化要善  “用情”[J].现代职业安全,2016,(09):37.

[26]  王秉.面对事故请给自己一个问号[J].现代职业安全,2016,(08):116.

[27]  王秉.《天工开物》中的安全文化[J].现代职业安全,2016,(07):116-117.

[28]  王秉.漫谈安全”[J].现代职业安全,2016,(06):114-115.

[29]  王秉.安全标语创作与应用[J].现代职业安全,2016,(05):78-79.

[30]  王秉.发展安全文化产业的6条建议[J].现代职业安全,2016,(05):39.

[31] 王秉.系列安全文化博文不再一一列出,详见个人科学网博客.




四、为什么要建构安全学科(包括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


对于创建安全学科,特别是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大家有时候有些不解。前几天,吴老师阐释了创建安全学科(包括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的缘由,大家可具体参见他的博文。这里,我也从另一方面简单谈谈这个问题。理论上讲,就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广泛研究范畴和旺盛生命力及发展潜力的学科而言,它在其学科领域理应有若干个细化部分,即学科分支组成。其实,所有学科的重大发展与突破一般均会诞生其标志性的新学科分支。而对于安全学科及其学科分支之安全文化学的发展而言,理应也是如此。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鉴于安全文化学本身还是一门安全学科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毋庸讳言,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必然会和其他新兴学科分支(尤其是安全学科的新兴学科分支,如比较安全学、安全关联学与相似安全系统学等)一样,表现出初生的不成熟性。

记得,笔者曾看到一本书的前言如此讲,我们的科学研究者往往已习惯于“学科现状”,往往仅擅长于做一些较为具体的创新研究,而一般都不擅长从学科建设高度开辟一片新而大的“研究园地”,其根本缘由也许是我们历来缺乏或忽略这种思维所致。而对于我们安全科学研究者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笔者看来,任何学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安全科学研究者与其对新兴的安全学科分支学科(包括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以及其他新兴的安全学科分支学科)责备求全,不如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对安全学科分支学科多进行观察、分析与思考,不如改弦更张使安全科学变得更科学、更加卓有成效,以求安全学科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扶植、建设学科分支的同时,使自己也更加丰满、完善和实用起来,使安全学科更具发展活力,以免其陷入“无精打采”的“无精神”成长状态。

需补充的是,尤其作为一门新学科,及早建构其主要学科分支,这就犹如给该学科绘制了一张亟需的发展蓝图。毫不夸张的讲,这对该学科未来发展的深度、广度和潜力等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与价值,会给学科发展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而正好安全学科及其分支学科恰恰就具备这一优势,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视并及时抓住这一伟大机遇。由此,本书作者非常赞成中国著名史学家常金仓先生一直持有的一个观点:到底什么是学术进步?在我看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进步并非是在原来的老路上又走了多远,而是换一个思路使这门学问比先前更有效!鉴于此,笔者在安全文化学建构之时,就开始仔细斟酌其应包含哪些主要学科分支这一重要问题

带着上述问题,我们根据社会科学原理,基于安全文化学研究与发展需要,先后创立了5个安全文化学的主要学科分支,即安全民俗文化学(已发表论文)、安全文化符号学(已发表论文)、安全文化心理学、安全文化史学与比较安全文化学(已发表论文),显然,它们都属于我们首提。但是,安全文化学的上述分支学科的出现并非是我们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取决于安全文化学实际研究和发展的需要,安全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完善安全学科体系及促进安全文化学研究和发展的需要。

此外,为保证所创建的安全文化学的学科分支的科学性、独立性与严谨性,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不仅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和交流探讨,并尝试把每一个学科分支的建构问题都撰写成为一篇独立的学术论文,以求在投稿发表的过程中得到审稿专家和期刊编辑的建议与认可。上述一些学术论文的正式发表,至少进一步佐证了我们创立的5个安全文化学学科分支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此,我们简单说明一下上述5个安全文化学的主要学科分支出现和创立的主要原因:

1)安全文化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新课题的提出。从空间尺度看(鉴于该部分论文内容未发表,故省去);从研究内容看,安全文化学研究涉及安全文化的本质、传播与建设等诸多问题。

2)安全文化学与其各相近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联结和综合、交叉、分化的趋势促成安全文化学学科分支的出现。一门学科的兴起,首先要有基本原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3种要素。这3种要素,随着学科的综合和分化,它们也在发生变化,便孕育出新的学科分支。这些新的学科分支的产生,从结构方式看,有的属非交叉结构形式,如安全科学学,就名称形式来说是单科(安全科学)型结钩的综合性学科分支;另一种则是交叉结构型,如本文表中“第7章”列出的5个安全文化学的主要学科分支,即安全民俗文化学、安全文化符号学、安全文化心理学、安全文化史学与比较安全文化学。其中,安全文化心理学、安全文化史学与比较安全文化学可称之为“同级交叉”,因为它们是安全文化学与其同一级别的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产生的;而安全民俗文化学和安全文化符号学应属于“跨级交叉”,因为它们是安全文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综合交叉形成的。

3)研究方法的更新,也是安全文化学学科分支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研究安全文化学,收到了一定效果。近年来,研究方法有了新的发展,如本文表中“第5章”提出的比较法、系统论法与审视交叉法等6种安全文化学主要研究方法,形成了比较安全文化、安全民俗文化与安全文化符号等一系列研究领域。


附件资料


安全文化课程内容及其教材体系设计.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1050070.html

上一篇:又4张国外近代生产安全历史珍贵图片
下一篇:"安全生产月”——学会讲一个好的“安全故事”
收藏 IP: 110.53.160.*| 热度|

5 李健 黄永义 张明 樊采薇 罗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