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到底什么是葛麦斯安全法则???

已有 10913 次阅读 2017-2-26 21:5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style, color, center

到底什么是葛麦斯安全法则???


文/王秉


在很多安全方面的书籍、课程或培训中,经常会提及葛麦斯安全法则,但作为一个简单模型还尚未有人尝试建立,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葛麦斯安全法则的提出

2004年,葛麦斯将心理学方法应用于安全标语创作,把事故高发路段的交通安全标语由“前方多弯道,请减速行驶”、“这是世界第一的事故段”等硬生生的标语更换为“安全驾驶,不要让白发苍苍的父母为你伤心”、“您的平安是对家人最好的爱”等暖心的标语,使该路段的事故总量在1a内由320起下降至仅6起,且后连续2a也未发生事故,后人把它称为葛麦斯安全法则。

2  葛麦斯安全法则的本质和作用原理

葛麦斯安全法则的本质是隐去管理者的身影,用情感取而代之,依赖受众的普遍心理特征,在心理和情感上打动、刺激受众。通过对利害关系的剖析和不安全行为可能造成后果的暗示,使受众明白个人安危的重要性,从而自发改变个人的意识和行为,实现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

葛麦斯安全法则的作用原理可简述为: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将受众重视的亲情、爱情等情感融入安全标语,通过视觉信号刺激和触动受众心理,使受众产生强烈的安全需求,促使受众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意愿不断增强,从而达到自主约束个人行为的效果。笔者建立的葛麦斯安全法则作用原理模型如下图所示。由下图可知,在整个过程中,安全标语按“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意愿”的信息流实现了其效用,受众按“安全为了谁要我安全我要安全的次序完成了其认知过程。并且,通过受众对安全标语内容的反馈作用,进一步促进安全标语创作质量的提高。经反复循环作用,最终达到受众自主管理、自我控制的效果。

 葛麦斯安全法则作用原理模型

Fig  The working principle modelof the Gemssafety rule

3  葛麦斯安全法则的延伸原理

爱与被爱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性安全需要,是情感性安全文化发挥作用的核心基础。换言之,组织安全文化的核心基础是人的情感性安全需要,尤其是人的爱与被爱的需要,若没有其作为基础,组织安全文化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因此,了解人的爱与被爱的需要对人的安全选择行为的影响极为必要。基于人的本性(一般而言,人们普遍重视亲情、爱情和友情等情感,三者相比,更加侧重于前两者感情)和行为动机(情感需要等)等特征,建立爱与被爱需要作用下的人的安全选择行为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  爱与被爱需要作用下的人的安全选择行为模型

Fig  Human safety choice behavior model under theeffect of "love and being loved need"


该模型的具体内涵解析如下:

1)在人的“被爱”需要刺激作用下,人按“要我安全→我要安全(安全责任)→我会安全(自主保安)”的次序完成动态的心理认知过程,最终使人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意愿,并开始主动学习安全知识和掌握安全技能(包括对个人安全人性的完善)。

2)安全责任是促使人选择安全型行为的心理驱动力,它是人的被爱与爱的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它既是在人的“被爱”的需要刺激作用产生的,又是人的“爱”的需要的具体体现。总的来说,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即两者作用于人的安全责任上表现出叠加效应。

3)当人面临安全选择(指面临潜在或外显危险时,人所做出的具体行为选择,如采取冒险行为或避险措施等)时,一般来说,人若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就可以成功避免或应对伤害,但还是有人会表现出冒险等不安全行为,原因是其忘记个人的安全责任,最终归结于人的被爱与爱的需要。

4)在人的被爱与爱的需要作用下,人也表现出对完善自我安全人性的需要和实现自主保安价值的需要的高层次情感性安全需要的趋向和追求(如自主保安等具体表现),表明人的被爱与爱的需要的基础作用。

5)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点在于促进组织成员间的情感(尤其是人的“被爱”与“爱”的需要)的涌动,让组织成员明白保护个人或其他组织成员安全不仅是个人需要,而且也是一份组织(包括家庭)责任,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承担这份责任,这就是将情感载体置于组织安全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6)人的爱与被爱的需要的最终作用结果是实现人的“被爱”的需要。从“为了自己(自我需要)、为了家人(家人需要)”向“为了他人(他人需要)”的过渡和人的“爱”的需要从“爱自己、爱家人”向“爱他人”的过渡,使组织成员把组织安全视为个人安全责任的根本动力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秉,姜威,吴超.心理学视阈下的安全标语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10):9-15.

[2]王秉,吴超. 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的作用机理及建设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26(3):8-1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1036276.html

上一篇:谈谈如何认识“安全管理”
下一篇:新“木桶理论”与企业安全管理
收藏 IP: 110.53.16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