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wyq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illwyq

博文

留学党参加欧洲学术会议观感 精选

已有 7711 次阅读 2017-7-14 19:19 |个人分类:学术|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 欧洲, 学术, 会议

  博士生涯已经进入最后几个月。最近完成了最后一次学术会议,这也是第一次在法国本土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这次来到了有着美丽传说的西西里岛,夏天意大利的南方,显得愈发地热情而神秘。六月底的西西里比往年更热。37度的阳光炙烤下,当地人大多是巧克力色。遍地的冰激凌店,泛黄破旧的建筑,布满岁月痕迹,马上把人带回电影中的场景。让人一方面惊叹历史感的保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大利目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状况。

Syracuse 街景

 这三年受益于实验室的资源,在欧洲参加了大大小小近十次学术会议。和国内一样,欧洲的会议往往也喜欢选在风景宜人之地举办。从美丽的科西嘉岛,到地中海边的弗雷瑞斯,到这次的西西里。难得有机会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对这些形形色色的会议和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也有了一些体会,也发现很多规律。

 参加学术会议最重要的当然是交流。 从博士生的角度来看,参加会议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宣传自己的工作,而是乘机多学习,多交流,最好能得到高人针对性的指点,从而验证修正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无论是会上还是会下的,交流都是举足轻重,有效的交流会给自己工作带来参考和灵感。会上学术大牛keynote,会下杂志主编,企业技术负责人,年轻漂亮女学者总是被众星捧月的对象。但发现现实中学术会议现场就像和朋友一起KTV一样,自己喜欢的歌出现或被歌神上场才会被吸引关注。其他时间都在喝酒扯皮玩手机,不管别人在唱什么。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学者,隔行如隔山,科研中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那一个点,互相间差异性太大。有兴趣的话题总是有限,为了等到自己感兴趣,有价值的报告,往往要等待多个冗长无趣的presentation。坦白讲,最初的时候大部分的报告是我听不懂你讲什么,你也听不懂我讲什么。互相捧场,鼓掌,心里觉得对方很牛B,或是很傻B

 像KTV里麦霸的一类人,是每次会议上总会出现的老专家,老教授。他们大多已经退休,开会时候不需要看手机,也不必回复各种邮件。所以始终坐在前排,关注着每一个演讲者,不停在笔记本写写画画,问答环节给出评论和建议。他们大多头发花白或是Mediterranean发型,腹笥甚广,拿起话筒就在也忍不住,滔滔不绝,有声有色,根本停不下来,但往往超时评论,影响会议的进程。但这些是真正的一辈子献身并热爱科学的人,没有人比他们更有热情,和他们交流会一定会得到很多点拨。

Presentation

 英文对于学术交流太重要了,欧洲开会的大部分不是英语母语的人,更显出有一门共同语言的重要性。但大家程度参差不齐,口音各异,很多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感觉答案他都了然于胸,但英文表达不出来,也是替他们着急。

 很多次听到来自中国同胞的报告,英文口音很重,开始我认为这很成问题,但是发现对欧洲来说这并不影响交流,他们对口音的包容性很强,至少比国内要强,国内大部分对英语发音的定义只有美音和英音,但实际情况复杂的多。遇到的交流对象往往不是英语母语国家的,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了解和听得懂世界各地的英文口音,意大利,法国,印度,日本等,这些第一次听绝对是煎熬,需要时间来适应。不过在会上听不懂也无妨,总会有nice的人来帮忙翻译,但是翻译过后还是听不懂的话,就是自己的问题了。大部分人英语不是母语,大家都是国际人,唠的国际嗑,其实只要在内容上真的可以交流,即使英文口音或语法有障碍,在表达交流也不是大问题。另外,我慢慢也知道了,同一些外国人打招呼交流,很多不愿多回应,不是西方人的傲慢或歧视,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英文不够好。

 开卷有益,参会无害。还是增长了不少见识,也学到了很多经验,和专业知识。尤其是国际会议,哪怕学术上不是很贴合本身的研究方向,但至少也多了一些认识问题的角度。第一次做oral presentation的时候,看着台下的几十个人,都是同行。即使准备了很充分,还是紧张到手抖,控制不了激光笔。一束红光在投影仪屏幕上抖啊抖的,试了几次都指不准我想指给大家的内容,后来干脆扔到一边不用了。而且舌头也不利索了,发音发不标准,导致汇报不流畅。这种紧张持续了10多分钟,心情才缓和下来适应了。



 经过两次实战,虽然后来上台前也还是会紧张出汗,但毕竟熟能生巧,开讲一两分钟就可以做到平静下来,激光笔也可以指哪点哪。这种感觉自己在家多少次都练不出来的,必须到现场环境,亲自体验几次现场气氛,熟悉在台上面对专家的感觉,才能提高报告演讲这方面的能力。但仍然存在的问题是:我可以努力做到PPT精美,清晰吸引人;报告流利,顺畅内容好。但是在body language 和带入感,感染力方面,和西方人相比欠缺很大,他们从小接受教育就是训练陌生群体面前发表言论,生活中也是大胆交流,可以做到自然且热情,这方面大部分含蓄东方人应该是先天有劣势的。


最后一次会议过后,下次上台做报告就应该是博士答辩了。

科研路漫漫,黑暗且神秘,引人入胜的灯火美景总在两旁让人流连彷徨。

最终的目的地还是需要自己孤独地探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29973-1066371.html

上一篇:欧洲交通事故历经一年半的撕B,终得赔偿,不能受西方人的气
下一篇:10.08 今天是第三届国际氢能燃料电池日 ,准备拥抱未来能源!
收藏 IP: 37.171.36.*| 热度|

12 黄仁勇 杨顺华 高峡 李曙 冯兆东 侯沉 白图格吉扎布 肖可青 林中祥 罗鸿幸 shenlu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