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到底什么是“理论贡献”? 精选

已有 133486 次阅读 2021-6-1 15: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1.jpg

注:图片来源于谷歌

当你听到“理论贡献”四个字的时候,脑海里或许会迅速浮现出一个严肃的答辩评委的形象。他将眼镜一推,眉毛一皱,将目光由论文移至你的面庞,用最轻松的语气问出那个最难回答的问题,“你这项研究的理论贡献是什么?”

1989年,管理学顶级期刊AMR(Academy of Management Reivew)的Editor——David A. Whetten试图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来帮助论文的作者和评议人理解到底什么是理论贡献。


什么是理论?


Samuel Bacharach认为,社会科学中的“理论”是一个系统,其中包括概念(不可直接观测)和变量(可直接观测),概念通过观点相互关联,变量通过假设相互关联。“理论”的目标是回答How, When 和Why 这样的问题,而不是回答What这样的问题。“理论”的边界是理论家的设想、时间和空间[1]。 


什么是理论发展?


理论发展(Theory Development)的基础构成由5W+1H组成。是的,就是最为大众熟知的(What、Why、Who、Where、When)和(How)。这六个基本要素根据各自分工,又可以被分为三部分:What+How负责理论发展的描述部分,Why负责理论发展的解释部分,Who、Where、When负责理论发展的语境限制。

描述部分:What+How。在理论发展中,What即为可以解释具体研究现象的概念和变量。How即为这些概念和变量之间存在的关联。如果将What代表的概念和变量看成是一部手机的零部件的话,那么How就好比是连接它们的螺丝钉,将分散的部分串成一个整体,将理论发展的具体状态描述出来。

解释部分:Why。在理论发展中,Why即为各个概念和变量互相影响最终形成相关模型的内在逻辑。它们隐藏在“描述部分”下,即研究现象背后的运行机制。在一部手机中,Why就是芯片。

语境限制:Who、When、Where。在理论发展中,这三个因素可以看成统一的具体语境,如同一部手机的像素、运算速度等功能所决定的适用对象。

小结:Whetten认为,理论发展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1)发现新的概念或变量;

(2)发现已有概念或变量之间的新的关联;

(3)发现已有关联的新的解释机制;

(4)发现新的语境[2]。 


什么是理论贡献?


要提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论的难度不言而喻,因此大多数学者都选择在已有理论上进行优化修改,进而完成对该理论发展的贡献。

根据上文理论发展的三个部分,从描述部分上看,从What和How层面进行参数的加减,产生的最大影响通常是对已有结果的颠覆,进而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足够的数据呈现往往更具备说服力。从解释部分上看,这是理论发展中最难但也最具成效的贡献,通常表现为从其他领域引入一个新观点,表明被引入领域中的模型不再适用。即从Why层面,撼动了原有模型的内在逻辑。从语境限制上看,当新环境的Who、When、Where层面发生变化,那么研究者也需要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小结:Whetten认为,对某项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的研究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改进理论中的多个要素,让理论更完备。如果改进只针对理论中的某一个要素,往往会被认为理论贡献不足;

(2)理论批判应该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是内部逻辑(例如,理论内部不一致),也可以是外部数据(例如,基于该理论的预测与观测到的数据不一致);

(3)理论批判不应空谈,而应提出解决方案。

说实话,当被问到“你这项研究的理论贡献是什么”的时候,即使是当上了答辩评委的老师也难以做到,或者做到了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讲清楚。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妨把问题改成“你这项研究的知识贡献是什么?”

祝所有即将答辩的学生答辩顺利!



屏幕快照 2020-03-12 下午1.25.33.png

[1] Bacharach, S. (1989). organizational theories - some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 496-515.

[2] Whetten, D. A. (1989). What constitutes 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 490-495.


















屏幕快照 2021-06-01 下午3.18.11.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289209.html

上一篇:期刊影响力新指标JCI能带来什么变化
下一篇:停止在学术评估中使用h指数
收藏 IP: 223.104.4.*| 热度|

24 杨正瓴 杜学领 王启云 曾杰 刘立 武夷山 王庆浩 陆仲绩 张学文 罗方雪 黄永义 陈新平 朱兵 刘浔江 郑强 曾荣昌 晏成和 闻宝联 程少堂 彭振华 姚伟 范会勇 徐长庆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