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公开论文的审稿意见,你慌吗? 精选

已有 7553 次阅读 2019-7-22 10:4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fullsizeoutput_1.jpeg

公开同行评议是开放科学的重要一部分,我们慌或者不慌,这个趋势可能无法阻挡。PLoS 最近宣布(经作者同意后)公开旗下期刊的同行评议意见,另有若干经济学期刊正伺机而动。

 

魏春丽南京大学

IMG_3657.JPG

注:该图片来源于PLoS

当前的论文审稿制度是单盲(审稿人知道作者是谁,但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或双盲(审稿人和作者互相不知道对方是谁),无论哪种,审稿人的信息是不公开的,或许是出于对审稿人的保护。但在保护了审稿人的同时,匿名也使得审稿人的贡献难以被学术界认可。

同行评议的危机


国内外学术论文自投稿到发表需要经过两至三轮同行评议的打磨,历时数月至几年不等,作为『科学守门人』,审稿人的学术贡献功不可没。但是,他们的贡献在过去三百多年里一直未被充分认可(或许只是在论文的致谢中被匿名提及)。因此,部分学者并不愿意承担审稿任务。此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期刊论文数量大幅增加,而审稿人并没有大幅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审稿质量下降[1]。同行评议因此出现了危机。

PLOS期刊现已公开发布同行评审


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宣布从2019年5月22日之后,作者可以把该论文的同行评审意见及修改过程与论文一同发表[2]。自从去年秋天签署了ASAPbio的公开信函(该信函致力于追求透明的同行评审措施)以来,PLOS朝着更加开放透明的论文出版流程迈出了一大步。

公开发布同行评审后会怎样?


和传统同行评议模式一样,该同行评审类型默认为单盲评审,但审稿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在评论中署名。而新增到同行评议流程的一环是作者决定是否将完整的同行评议记录随被接受作品一同发布。该文稿集主要包括编辑的最终决策信函、审稿人的评审意见以及作者对稿件修订意见的反馈。同行评审历史记录将有自己的DOI,使审稿人的工作得到认可。如果审稿人选择实名评价,那么审稿人的名字也会出现在已发布的评论中,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匿名评价。上图为加入该理念后的同行评议流程。

部分期刊在试验该同行评审模型之后发现,该模型所提供的反馈质量与其他模型一样好,所以我们认为通过提高问责制和透明度,模型的反馈质量会更好。PLoS正在构建模型基础,同时从已有示例中吸取经验教训。该模型可以为作者提供更多选择,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出版过程开放,同时也能展示出论文评审的严格性。

开放存取外的“开放”


开放科学(Open Science) 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同行评议是开放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同行评议透明度的价值很大,但是PLoS认为出版同行评审记录是解决对审稿人的嘉奖和提高公众对同行评审过程的认知这两个基本问题的关键第一步。到目前为止,开放存取使学术思路、研究方法和实验数据等研究成果更易被公众获取,进而加快学术传播和交流速度。同时,同行评审历史记录也可以成为传播同行评议相关知识的材料来源,其内容是机器可读的,可为科学学与科学计量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



fullsizeoutput_3.jpeg

 

[1] 李江. 认可审稿人的学术贡献. 图书情报知识, 2018, 5.

[2] https://blogs.plos.org/plos/2019/05/plos-journals-now-open-for-published-peer-review/



fullsizeoutput_5.jpeg

 

认可审稿人的学术贡献

公开同行评议,你支持吗?





fullsizeoutput_2.jpe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90575.html

上一篇:科学知识图谱虽好看但准确吗?
下一篇:不同国家研究中的『求同存异』
收藏 IP: 43.227.139.*| 热度|

11 武夷山 尤明庆 苏保霞 王从彦 周春雷 黄永义 张士宏 LetPub编辑 王启云 杨正瓴 陈晓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