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科研中,选题如同理财 精选

已有 6470 次阅读 2017-9-15 08:2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选题如同理财。『保守型』的选题通过提高研究精度和深度,以获得稳定收益;而『积极型』的选题可能带来一鸣惊人的收益,也可能在失败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编译作者:梁国强 / 大连理工大学     原文作者:Foster, J. G., Rzhetsky, A., &Evans, J. A.

素材来源:AmericanSociological Review  图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创新在两个不同的族的知识之间搭桥)

保守的科学家通过提高研究精度和深度,慢慢积累成果,以获得认可;创新的科学家可能在成功后一呜惊人,也可能在失败后默默无闻。一项研究建议:偶尔尝试创新可能是对于科学家个人而言最优的选择。

保守与创新

冷战期间,美国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针对本国创造力、科研实力下滑的问题,围绕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召开了会议。发散思维(创新)是变革性的,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收敛思维(保守)是保持思维的一致性、规律性。会上,库恩对过度重视发散思维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认为两种思维方式是相互影响的,收敛思维将科学家的焦点凝聚在相同的问题和方法上,由此形成一种范式。收敛思维的发展最终会结束科学家在范式下的探索,从而为发散思维(创新)铺平道路。同时,他引入必要的张力一词(1959年),用来解释两种思维方式间的相互作用。

基于库恩的上述理论,Jacob G. Foster等人衍生出科学家科研选题的5种策略:跳跃巩固搭建桥梁持续巩固持续搭桥其中前 3 种策略属于不同程度发散思维的结果,后 2 种属于不同程度收敛思维的结果。

科学家在该领域的地位和受同行尊重程度与其学术资本有密切联系,如他所发表的论文、所具备的技能、与资深学术大咖的关系以及学术信誉等,他们希望通过相关产出能够扩大自己在学术圈的影响。选择发散思维的科学家很长时间可能不会有科研产出,而且常常会以失败告终。但是,一旦成功,成果产生的影响更深远,获得的认可更广泛。选择收敛思维的科学家遵循研究的惯例和范式,努力提高研究的深度和精度,通过较高的科研产出,获得同行的认可。科学家究竟该如何选择?Jacob G. Foster 等成功的将这 5 种策略应用到基于文献的发现中,并量化分析必要的张力

对创新的界定

科学家可能会在两个尚未建立联系的实体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超越当前知识的跳跃,也可能对两个已知的实体关系进行测验,从而得出一种新的关系(搭桥)或证实已有研究(巩固),如上图所示。同一族中的实体的增加是对现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它增强了族的稳健性(持续巩固)。不同聚类中的连接实体则形成转变知识网络连通性,将原本松散相连的结构变得更紧密的桥梁持续搭桥)。

生物医学处于保守发展时期

Jacob G. Foster等人基于Medline 收录的 1934-2008 年间的6,455,756 篇生物医学相关论文的摘要,根据上文界定的保守与创新,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发现:

·      生物医学领域的绝大多数科学家倾向于常规研究,具有颠覆性创新的研究人员十分少见;

·      创新性论文更容易获得高影响力,不过,因此带来的学术资本的增加与面临的研究失败的风险相比,有些得不偿失;

·      创新性论文的作者为了获得超常的影响力,才孤注一掷;

·      科学家选择传统科研策略受到制度和体制的影响,选择创新性策略则受新的政策措施的影响;

·      由于常规科学产出较多,革命性产出稀少,因此生物医学正处于常规科学时期。

理解科学研究自身规律是科学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制定科技政策的依据。科学家为何会选择一个课题而不选择另外的研究课题?这个问题无论对科学家本身还是对整个科学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文章首次用定量的方法解释科学家科研主题的选择受必要的张力的影响,而且这种张力可用于某一领域或某一论文中。同时,作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追求高风险的创新策略,相比而言,常规科学时期不断巩固现有方法,提高知识的深度和精度的活动同样重要。

该研究也有局限,数据库中收录的论文只能记载成功(已发表)的案例,那些失败的创新性研究让人无从知晓。


Foster, J. G., Rzhetsky, A., &Evans, J. A. (2013).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scientists' researchstrateg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76039.html

上一篇:这样理解『情报学』
下一篇:当我们研究科学家移民,我们在研究什么
收藏 IP: 183.157.162.*| 热度|

4 biofans xlsd wanggufan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