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别用期刊影响因子决定科学家的未来 精选

已有 11132 次阅读 2017-9-1 12:0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家, 同行评议, 期刊影响因子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尽管用同行评议决定科学家的未来有时更不靠谱,但科学发展的方向必然是建立有公信力的同行评议制度。


编译作者:高正 / Indiana University

原文作者:Bornmann, L., & Williams, R.

论文推荐人:张琳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图文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http://canadianfieldnaturalist.blogspot.com/2013/


       在科学家科研生涯的开始阶段,我们很难能预测出他们的未来。为了更加准确的评估科学家的发展,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一直以来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而被广泛应用。然而,这种单一衡量标准是否是完全客观而准确的呢?为了进一步了解期刊影响因子,Bornmann等人通过对于科学家群体的分析,认为其固然重要,但不可单单用来决定科学家的未来。



正确理解期刊影响因子


       据统计,项目基金的授予和申请者发表文章所在的期刊影响因子有直接关系。因为影响因子直接量化了期刊的优劣程度,从而能让项目委员会对于申请者的能力水平有直观的认知。然而,Seglen 在1992年就曾提出,期刊影响因子具有误差性和局限性。其一,它只考虑了短时间内的论文引用影响力;其二,它反应的是论文引用量的平均值,并不能代表期刊的整体水平。


       近年来,关于引文分析的研究都在侧重于发掘什么样的衡量标准才能正确的评估科学家的未来发展。大体而言,目前的分析结果都认同对于科学家而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更高产的科学家往往能够发表更加优秀的文章和获得更多的引用。同时,科研生涯前期论文发表的成功与否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家未来是否能获得长久的成功。但是,一些反对的声音也指出,过分依赖于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学术文章,很容易会使学术界过分高估一些创新性的研究。


       基于以上背景,Bornmann等人探究了期刊影响因子在科学家科研生涯的什么阶段会起到更大的作用,科学家的成功是否完全取决于其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



划分科学家职业生涯的方案


       作者通过对于德国马普学会数字图书馆Max Planck Digital Library( MPDL)数据的分析,把所有的二十万名科学家的六百万文章按照发表时间进行归类,提取出了三个科学家群体。第一个群体包括在1998年发表处女作且在2012年至少发表一篇文章的科学家共3976名;第二个群体包括在1999年发表处女作且在2012年至少发表一篇文章的科学家共4517名;第三个群体包括在2000年发表处女座且在2012年至少发表一篇文章的科学家共4687名。


       这样提分科学家群体的依据如下:第一,三个群体科学家数量具有可比性;第二,选用2012年作为时间节点,使得每篇文章都有五年的时间跨度来计算被引用量,而且可以保证群体内的科学家都在持续的进行科学研究;第三,对于这三个群体的科学家,作者把其前五年的科研生涯作为初始阶段,之后到2012年为止的科研生涯作为成长阶段,通过对初始阶段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的研究,来预测是否对之后的成长阶段产生影响。群体二和群体三同时还可以作为群体一的对照实验组,使得实验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依赖影响因子的恶性循环


       为了量化科学家科研初始阶段,作者采用了两个统计值:科学家在科研生涯前五年发表在前25%期刊的论文占其所有论文的百分比(Q1)和发表论文的数量(NP)。通过分别计算三个科学家群体的这两个统计值,在每个群体中,又分别根据统计值的25%,50%和75%进行了四分位划分。从而在每个群体中,把科学家又分成了四个小群体。理论上,这样划分可以根据初始阶段的论文成果,把科学家进行分层,从而观察是否初始阶段被划分为高层次的科学家在成长阶段仍然要强于低层次的科学家(比较过程中用到科学计量指标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Bornmann等人研究发现,对于科学家个体而言,初始阶段的成功更有利于未来获得更好的被引用量(成长阶段的成功)。我们可以解释为,科学家之后的成功得益于初始阶段发表在好的期刊的文章。如果在基金授予,资源分配方面只考虑期刊影响因子的话,很容易造成发表好的期刊 —> 更容易得到更多的资源和优待 —> 更容易发表好的期刊的恶性循环。



科学评价发展的方向是,建立有公信力的同行评议制度


       为了科学的良性发展,我们不应该单单用期刊影响因子决定科学家的未来。尽管用同行评议决定科学家的未来有时更不靠谱,但不可因噎废食,科学评价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建立一套有公信力的同行评议制度。在这一点上,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制度值得我们学习。诺贝尔科学奖评选了100多年了,它依然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小编还没有听说有人公开声称终身不参与诺奖评选)。




Bornmann, L., & Williams, R. (2017). Can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be used as a criterion for the selection of junior researchers? A large-scale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ResearcherID data. Journalof Informetrics, 11(3), 788-79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73729.html

上一篇:如何做一名为年轻人铺路的教授
下一篇:用文献计量指标辅助决策的正确打开方式
收藏 IP: 14.120.52.*| 热度|

12 王从彦 杨学祥 吕洪波 马德义 杨正瓴 许培扬 黄永义 高友鹤 高建国 张彦虎 孙颉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