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饶毅:又一只扑火飞蛾 精选

已有 19657 次阅读 2007-10-1 08:54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饶毅:又一只扑火飞蛾

2007.10.01

2007年9月29日北大发布新闻宣布著名生物学家饶毅教授任职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本来此事与我无关,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几句。

北大新闻网《著名生物学家饶毅教授任职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新闻链接:http://pkunews.pku.edu.cn/Show_News.asp?Newsid=117099

科学网《海外学者饶毅就任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新闻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930141933857190849.html?id=190849

我首先要声明,饶毅教授虽然和我的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恰巧同名同姓,但他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和接触。


飞蛾扑火纱罩灯

我个人认为饶毅教授担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有如飞蛾扑火,其精神可嘉。飞蛾扑火是出于本能,而不是别有用心。本能也好,别有用心也好,最后都不免烧掉自己的翅膀,甚至火葬,所以好心的人总是慈悲为怀纱罩灯。

饶毅教授是全职就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还是兼职就任,新闻中说得不清楚,我也懒得猜。最可能的情况是:全职就任,翅膀被全部烧掉,或许能成就了些什么;兼职就任,翅膀被烧掉一半,也或许能成就些什么。翅膀毫发无损,不太可能。现在不是文化大革命,被火葬原则上也不会。

看在可能能够成就的事情上面,选择回国不能说是坏事。而且,过去很多年来,饶毅教授已经在国内做了很多铺垫、试探和选择,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也能为他提供一个很不错的平台,想来他这次就任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即使如此,我还是觉得他有点像是飞蛾扑火。希望他真能成就点什么,同时翅膀被少烧掉一点。

光荣与现实

中国大陆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士,据不完全估计有60000多人,其中有40000多是在国外获得的学位,有10000多到20000多是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

另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在国内教育和研究机构工作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士大概有40000多人,其中有不到4000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

在国外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人士,90%左右目前没有回国。如果这些人中大部分人都回国,一定会彻底改变国内的人才和学术生态。这是大家口头上赞成,但内心都绝不希望的事情。为什么?为了安定团结。

回国有种光荣感,但现实总是现实。现实是,在回国的人中极少数人真光荣,绝大多数人被烧掉了翅膀。在回国的人中,我算是比较幸运的,没有多少光荣,也没有真被烧掉翅膀,虽然有人在不停地烧。

我其实并不真正在意在自己的国家很多时候被自己的同胞当成外人,尤其是我在批评某些事情或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惹恼了某些过于敏感的人的时候。我回国了,我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作了些贡献,我也培养了几个学生,也改变了几个人的生活,我自己还能心安理得。为此我天天感谢上帝大慈大悲。

我心安理得,所以也尽量对人家要烧我翅膀的事情不要耿耿于怀。但是,要真正做到对人家要烧我翅膀的事情不耿耿于怀是不可能的。谁不信谁就自己试试。

推己及人,所以我也不希望看到别人翅膀被烧。

北大清华是中国教育和学术的希望?

北大清华总是被大家当作中国教育和学术的希望,所以能干的人总想去做北大清华的教授、院长或校长。

照理说,北大清华已经有了中国最好的学者和最好的学生,在中国也有最高的学术地位,应该不得了了。但究竟现实如何,如果不自欺欺人的话,大家心里都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说饶毅教授是又一只扑火的飞蛾,既没有贬低北大清华的意思,也没有贬低饶毅教授的意思。现实如此而已。

我只是怀疑,可能正是大家都愿意去做那扑火的飞蛾而不自知这件事情本身有些问题。飞蛾扑火,烧掉翅膀都还不是最糟糕的,很多扑火飞蛾基本上就是直接火葬。一个地方总是成为飞蛾,不管是学生飞蛾还是教授飞蛾,的火葬场,应该让人反思和警惕才对。

当然,和被火葬在其它地方的飞蛾相比,在中国大陆能被火葬在北大清华,就象被葬在八宝山一样,相比起其它地方来绝对也是件无比光荣的事情。不过,这只是没有办法时候安慰自己的说法。

看在和我的那个学生同名同姓的份上,我衷心希望饶毅教授就算是飞蛾扑火,也还是连翅膀都不要被烧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8120.html

上一篇:民间科学家仰望星空
下一篇:99%的科学发现是1%的科学家做出的
收藏 IP: 71.94.219.*| 热度|

10 杨正瓴 李宇斌 张彦斌 褚昭明 高正明 王汀 孙亚丽 xating spark peakey

发表评论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