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什么是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精选

已有 27336 次阅读 2007-12-4 11:43 |个人分类:教育科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什么是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2007.12.04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相信学术界很多人,尤其是年轻学生,会关心什么是具有影响的优秀国际论文。如果以前苦于找不到组织,现在终于不用发愁了。

霹雳一声震天响,最近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11月15日发布了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评选结果,这一结果起码可以给大家一个非常具体的参考和解读。下面是我在科学院院网上找到的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11月15日发布了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评选结果,此次评选综合考虑了包括: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影响因子,单篇引用次数)、论文类型、热点论文、论文的合作强度、参考文献数和论文的完整性等几个方面。100篇最具影响的优秀国际学术论文中,浙江大学入选6篇位列第一,化学所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等单位入选论文均为5篇位列第二。”

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单位和数目清单链接:http://forum.netbig.com/bbscs/read.bbscs?bid=1&id=7358090

这些论文的完全具体列表网上没有找到。我只在本所和浙江大学的相关网站上找到这两个单位入选的文章信息。比较让我吃惊的是去年在杭州请我吃饭的浙大吴韬兄的一篇他自己作为第一作者,他的德国合作者作为文章责任作者的文章也赫然在列。这篇文章倒是一篇好文章,目前已经引用9次。不过将它算作“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倒是的确不知道挑选标准中的“中国”是什么意思。(注:我和吴韬兄通了电话,他说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那篇文章是怎么被选上的。)看来这些标准应该不是各个领域的研究专家的意见,所以我也懒得去弄清这一百篇文章究竟有些什么,具体的选择标准究竟又如何。

本组最近的几篇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

可惜的是,我的国际学术论文一篇都没有选上。

由于看到本所和浙大入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2005-2006发表的论文,所以我就把本研究组独立在2005-2006年间发表的论文中的三篇论文(两篇论文,一篇综述)的情况用SCI仔细查了一遍,列在下面献丑,其它的论文就不说了。以下所有数据均截止于2007年12月4日。

1. 题目: C-H stretching vibrations of methyl, methylene and methine groups at the vapor/alcohol (n=1-8) interfaces
作者: Lu R, Gan W, Wu BH, Zhang Z, Guo Y, Wang HF
期刊名称及发表日期: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09 (29): 14118-14129 JUL 28 2005
论文类别: Article(12页)
语言: English
引文数目: 99     
被引次数: 45
45篇引用文章作者国家分布:
 国家                                引用次数                     % of 45   
   USA                                  27                          60.0000 %       
   PEOPLES R CHINA      13                           28.8889 %       
   CANADA                           2                               4.4444 %       
   JAPAN                               2                               4.4444 %       
   SWEDEN                          2                              4.4444 %       
   ENGLAND                        1                               2.2222 %
(注意:引用次数总数为47次,比45次大,这是因为有两篇文章作者分别属于两个国家。中国的作者引用为29%,主要是我们自己,除开中国作者的文章,国际引用为71%。2006年JPCB的影响因子为4.1左右。)

2. 题目: Quantitative spectral and orientational analysis in surface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SFG-VS)
作者: Wang HF, Gan W, Lu R, Rao Y, Wu BH
期刊名称及发表日期: INTERNATIONAL REVIEWS IN PHYSICAL CHEMISTRY 24 (2): 191-256 APR 2005
论文类别: Review (66页)
语言: English
引文数目: 161     
被引次数: 38
38篇引用文章作者国家分布:
   国家                               引用次数         % of 38
   USA                                  20                 52.6316 %       
   PEOPLES R CHINA      12                  31.5789 %       
   JAPAN                               2                    5.2632 %       
   SWEDEN                          2                    5.2632 %       
   ENGLAND                        1                    2.6316 %       
   GERMANY                        1                    2.6316 %       
   NETHERLANDS             1                    2.6316 %       
   SOUTH KOREA               1                    2.6316 %
( 注意:引用次数总数为40次,比38次大,这是因为有两篇文章作者分别属于两个国家。中国的作者引用为32%,主要是我们自己,除开中国作者的文章,国际引用为68%。2006年IRPC的影响因子为6.04。)  

3. 题目: Polarization and experimental configuration analyses of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vibrational spectra, structure, and orientational motion of the air/water interface
作者: Gan W, Wu D, Zhang Z, Feng R, Wang H
期刊名称及发表日期: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24 (11): Art. No. 114705 MAR 21 2006
论文类别: Article(由于论文有15页长,SCI上错标为Review。)
语言: English
引文数目: 108     
被引次数: 10
10篇引用文章作者国家分布:
   国家                               引用次数        % of 10
   PEOPLES R CHINA      5                  50.0000 %       
   USA                                  3                  30.0000 %       
   JAPAN                              1                  10.0000 %       
   SWEDEN                        1                   10.0000 %       
( 注意:引用次数总数为10次,和被引次数相等,因为每篇文章作者都只属于一个国家。中国的作者引用为50%,主要是我们自己,除开中国作者的文章,国际引用为50%。2006年JCP的影响因子为3.1。) 

什么是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我的这几篇国际学术论文一篇都选不上,因此,我们至少可以据此提出以下几个判断什么是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的简单标准:

1. 发表在国际期刊的英文论文,最好是SCI收录的。不知道大家对此有没有异议?

2. 在较短时间内被引次数较多。

究竟什么叫做引用次数多,也是见仁见智,各个学科不同。不过我查了一下,我们上面那篇JPCB文章,目前被引45次,在2005年JPCB发表的所有3356篇论文中被引次数排名为并列第17位。我们上面的那篇JCP文章,目前被引10次,在2005年JCP发表的所有2910篇文章中被引次数排名为并列第74位,因为并列被引11次的有16篇文章,而我已经知道有别人的其它好几篇文章已经引用我们的这篇文章,所以这个被引排名很快又会有跳跃。

3. 国际引用起码超过50%,或者超过60%或70%。

除了极少数我国占绝对优势的学科之外,我国在绝大多数学科中的发表论文数和被引百分比都不会超过25%,就算我们喜欢自引,国际引用超过50%,恐怕是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的最低要求。否则还算得上什么国际影响呢?

4. 平均每年被引次数超过期刊影响因子。

期刊影响因子的定义大家都知道,如果文章发表头两年的平均被引次数低于期刊影响因子,对于期刊影响因子的贡献就是负的。据说对于绝大多数的学术期刊,大概是25%到三分之一的文章贡献了期刊的超过90%的引用数,也就是说对期刊影响因子有正面贡献,其余75%就不说了。这一条标准,估计可以修正一些不同学科之间期刊影响因子不平衡问题。

我在这里是抛砖引玉,大家若对这几方面的标准有异议,尽管讨论。SCI数据库中这些数据都很容易查出来,毛主席常说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也许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发挥钻研周正龙虎照的精神。

如果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觉得大家集思广益的标准有参考价值,或许能够用到他们未来的工作中去。不亦善哉?

结论:

常识会告诉自己,引用次数多的论文未必一定是最重要的文章,引用次数少也未必一定坏。判断一个特定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过经过仔细分析和有条理的统计数字还是很能说明些问题。

反正入选不了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我也不会吹牛说自己的文章有多好有多好。我最满足的事情是我的文章有少数国际国内同行专家喜欢看,并且他们发现其中的某些内容对他们有启发还可以用来解决一些问题。其实有些时候我自己看自己以前的多数文章,也常觉得很受启发,发现些当初忽略了的新东西,当然有时候也会发现些难免的小错,这都是让我自己觉得最臭美的享受。我发表的论文不多,我的学术水平,以前已经说过,无非是美国的二、三流大学教授水平而已,我的H因子也不过区区15。有人认为我把自己拔高了些,或许他们也有些理。我的确应该更谦虚一些,需要不断努力。只要不造谣、打压和排挤,正常的批评我很乐意接受。希望大家也朝着能够发表真正具有影响的优秀国际学术论文努力。

不管怎么说,人们常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
注:2007.12.06

承蒙武夷山老师今天早晨寄来全部论文清单。我粗略地数了一下,这一百篇国际论文中包括2004年1篇,2005年11篇和2006年88篇论文。

清单中另外还有一百篇国内学术论文列表,从1994年以来的都有。

我说过我自己并不在意自己的论文有没有列入这个名单。我只是拿自己做麻雀,解剖一下什么是有国际影响的论文。其实中国科学家有不少有国际影响的论文都没有被选入,这也不是什么奇怪事。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利用SCI和其它科技检索数据库方面做了很多事情,为国家科技决策和科技评估起到很大得了作用,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昨天武夷山老师在新民周刊上的《SCI被妖魔化?》文章中担心公众和一般科技人员妖魔化SCI,以至于不能充分发挥这一非常重要的科技检索工具的作用。对于这一担心,我是赞成的,因为我自己经常使用SCI来帮助自己的研究,妖魔化SCI之后各个单位会不愿意购买SCI数据库资源,反而会影响大家的工作。(但愿大家不会认为我是在替刘煜做SCI的广告,因为据我所知他们的最主要收入并不是在高校和研究所,而是在公司和其它服务。)

新浪网上新民周刊《SCI被妖魔化?》文章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12-05/143114456003.shtml

要避免SCI被妖魔化,或者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被妖魔化,最重要的还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专家和科技管理部门能够正确和负责任地使用SCI,帮助解决科学管理和评估中的问题。

我写这个博文,也无非是出于添砖加瓦的目的。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12094.html

上一篇:不看实况转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下一篇:毁谤之风,古已有之
收藏 IP: .*| 热度|

1 强涛

发表评论 评论 (5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