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发表SCI论文300多篇 中科院院士:我的爱好是学习

已有 2603 次阅读 2019-5-4 08:16 |个人分类:名人堂|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发表SCI论文300多篇 中科院院士:我的爱好是学习

来源: 大学从未如此有料 青塔 2019-05-03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Chem. Sci.副主编;

在包括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而且是中国化学会历史上首位女性副理事长)……

如果要把于吉红院士的所有成果、荣誉都列出来,几张打印纸也写不下。

2015年,随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增补名单的公布,这位当时已经年近半百的化学教授第一次走进了公共舆论场合的镜头下:照片中身材挺拔、端庄俊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至少年轻20岁的于吉红院士被惊为天人——她完美地诠释了人们对于成功最苛刻的定义。

  学习是我的特殊爱好  

如果于吉红生在现在这个年代,那她一定会被贴上数个时尚的标签——“别人家的孩子”、“teacher’s pet”或者“大学霸”。

在你的中学时代,一定会认识那么一两个课上不声不响、成绩名列前茅、张口闭口都是功课的大学霸。一路翻查于吉红院士的简历,就会发现她其实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于吉红院士的履历里带着一份“学霸”独有的从容:

1985年,18岁的于吉红被保送进了吉林大学化学系。

4年后,于吉红又被保送到本校读研。

再3年后,读博。1995年,获博士学位。

面对媒体,当被问及兴趣爱好时,于吉红院士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有个特殊的爱好——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不识时务”的院士  

中科院院士,300余篇SCI,20多项授权专利,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几项数据足以说明于吉红院士研究成果的分量。

3月11日,《Science》刊发了于吉红院士研究团队在沸石分子筛材料方面的突破性成果,这是吉林大学化学领域研究成果首次在《Science》发表。

与登上《Science》杂志的其他许多文章不同,分子筛在化学研究中,并不是什么新兴的研究领域。换句话说,分子筛领域被开发已久,“识时务者”应该转向更容易出成果的新兴领域。但于吉红院士却沉下心,把整个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个领域。

于吉红院士长期从事无机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在分子筛多孔晶体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定向合成研究中作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

她创建了限定禁区设计分子筛结构的新方法,解决了特定孔道结构设计的难题,预测了分子筛的可能结构,发现并提出了判断分子筛结构可行性的局域原子间距规则;

还提出了基于模板诱导、杂原子取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合成特定孔道结构多孔晶体材料的若干新途径,合成出JU(吉林大学)系列50余种在不对称催化和大分子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手性孔道和超大孔道等新型多孔晶体材料,其中多种新型分子筛被国际分子筛协会收录、命名。

  美女与科学家  

然而,作为整个中国在化学领域成就最高的100余人之一,当你在搜索引擎中键入“于吉红”三个字时,跳出却是这些标签:“最美女院士”、“貌美如花”、“如同少女”、“美人在骨不在皮”,等等。

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当一个卓有成就的女性科学家走入公共视野,由于其工作的专业性而形成的评论的真空、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无法负载过多专业化信息等等缘故,社会舆论只能单纯地表达出对她外貌的欣赏,而这却在很大程度上算作是一种亵渎。

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则是把“女博士”列为“第三性”,以此来淡化女性的性别,或者说性别特征。

这样的舆论风向显然并不健康,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女性科学家不能出于自身意愿而追求成为美女,也同样不意味着作为女性就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性别特征,才能得到尊重。

△牛津大学华裔辩手,因“过于张扬的美”而在网上引起争议

2009年,在一次颁奖典礼上,于吉红院士穿着酒红色的套装,白衬衫的尖领和项链搭配相宜。她准备了两枚胸针,都是繁复的花型,一枚别在上装,一枚别在大衣上。

于吉红说,自己喜欢这些,喜欢一切美的事物。

当被问及“女科学家”这个称呼时,于吉红院士也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反感:“我认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和男性并没有差别,也许两者思维方式会有些不同。”

△清华教授颜宁在电视节目上表示对“女科学家”称呼的反感

无论是“女科学家”,还是“美女科学家”,都可以被看做是标签。而“去标签化”只是平权的起点。

真正的平权,是让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不再对“女科学家”这一说法感到反感,让“性别”符号的意义变得单薄,让所有性别都能够被轻易地说出口,让所有的科学家都能够自信大胆地追寻、成就自己心中所有形式的美,并且不吝向我们展现他们的美。


参考资料:

吉林大学新闻中心:https://news.jlu.edu.cn/info/1021/41793.htm

吉林大学:https://www.sohu.com/a/194752111_407320

科学松鼠会:https://songshuhui.net/archives/34066

中国科学院学部:http://www.casad.cas.cn/aca/373/hxb-201512-t20151224_4502115.html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1-1176966.html

上一篇:[转载]清华教授:我们最大的问题,是都想成为”人上人“
下一篇:[转载]为什么是香港?
收藏 IP: 101.80.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