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预出版||全球增暖1.5℃的再思考——写在SR15发表之后

已有 1278 次阅读 2019-4-1 09:23 |个人分类:学术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预出版||全球增暖1.5℃的再思考——写在SR15发表之后

来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04-01

全球增暖1.5℃的再思考——写在SR15发表之后

赵宗慈,罗 勇,黄建斌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赵宗慈

1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2018年秋季IPCC发布了《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简称SR15),报告中指出: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5℃需要社会各方进行快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革。并且说明:与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2℃相比,限制在 1.5℃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益处,同时还可确保社会更加可持续和公平。

本文将进一步再思考以下几点:(1)升温1.5℃特别报告与AR5人类排放的设计的对比,即对比全球增暖1.5℃与人类排放的设计以及可能出现的时间;(2)人类排放以外的其他各种强迫对全球增暖的可能贡献;(3)古气候和历史时期出现较今(或工业化前,即1850—1900年)增暖1.5℃的特点;(4)人类排放可控制的底线。











从表1注意到:

(1)综合三种方案,相对于1850—1900年,预计全球增暖1.5℃出现的时间平均为2030年代至“21世纪末不会达到”(范围为2025年至“21世纪末不会达到”);

(2)各国和地区不采取任何减排措施,未来继续按照目前排放线性趋势发展,估算大约2040年达到增暖1.5℃,其后继续排放和继续增暖;

(3)按照AR5的计算,利用大约46个全球气候模式考虑多种典型排放路径,预估平均大约2030年代达到升温1.5℃,范围为2020—2040年代达到;

(4)按照SR15预计,设计各种达到全球增暖1.5℃的人类排放途径,预估平均大约“2050年达到”至“21世纪末不会达到”,范围为“2025年达到”至“21世纪末不会达到”;

(5)注意到SR15设计,到21世纪末全球增暖预计小于2℃,而目前趋势继续的方案和AR5方案到21世纪末预估全球增暖都可能会超过2℃;

(6)各个地区达到变暖1.5℃的时间和全球平均达到的时间可能是不一样的;

(7)需要指出的是,最终评述何时达到全球相对于1850—1900年升温1.5℃,完全取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浓度,即取决于各国政策制定者和公众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人类排放是否有序和可控,取决于各国政策制定者和公众采取或不采取措施,以及科学认识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期待人类要为自己和千秋万代造福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从而进一步做出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全文链接

http://www.climatechange.cn/CN/10.12006/j.issn.1673-1719.2018.197


doi:10.12006/j.issn.1673-1719.2018.197

赵宗慈,罗勇,黄建斌. 全球增暖1.5℃的再思考——写在SR15发表之后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15 (2)


Zhao Z C, Luo Y, Huang J B. Thinking again on global warming of 1.5℃ after the IPCC published SR15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9, 15 (2)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1-1170819.html

上一篇:[转载]最致命病原体已导致近百种动物灭绝
下一篇:[转载]原子弹“诞生”始末:以责任、理性和良知的名义
收藏 IP: 180.168.15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