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Nature前沿:人工智能促进保护生物学

已有 1841 次阅读 2019-3-12 07:13 |个人分类:学术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Nature前沿:人工智能促进保护生物学 | 生物多样性保护亟需拥抱新技术时代

转自:绿会 中国绿发会 2019-03-10



 一篇刊载在Nature上的最新研究显示,面对堆积如山的图像和音频数据,研究人员正转向人工智能(AI)来回答紧迫的生态问题。今天,中国绿发会顾问Fred Dubee先生与绿会小伙伴们分享了这篇题为《人工智能促进保护生物学》的文章。在文中,作者举了这样几个例子:


图片来源/Nature网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0746-1


第一个例子是用AI来研究究竟有多少飞鸟撞上电线致死。我们知道,撞线事故发生的时候,鸟类会发出高频凄惨的声音,与一般的声频不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介绍了研究人员想弄清楚在夏威夷的Kauai岛上,发生了多少次飞鸟撞击电线的事件。他们针对纽厄尔剪水鹱(Puffinus Newelli)和夏威夷海燕(Pterodroma Sandwichensis)等物种,收集了大约600小时的音频(相当于25天的时间),人工进行测算的话,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他们找了一家加州的公司帮忙,该公司擅长用人工智能来分析野生动物监测数据。该公司用一个软件,能够自动从音频中分析检测出飞鸟碰撞的声音。这种技术让研究人员们能够收集更多的数据用来做数据分析,于是乎收集到的数据量大增,增加到了75000小时/野外季节。


这使得他们得到了大数据——鸟类撞电线致死,发生了几千起,这比预期的要高得多!正是由于这种基于科学的证据,使得他们能够作出更好的决策。于是研究团队与公共部门合作,尝试着用在电线之间用发光的激光来警告鸟儿,目前看来是有效果的。他们进一步敦促电力公司,在撞击事件发生率较高的地区,闪烁的LED设备连接到电线上。


第二个例子是,AI可以帮助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那些在社交媒体上的动物,使用AI很容易就能判断它们是否是受保护的物种。所以说,人工智能在监控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个例子是自动图像识别。有一个名叫Wild Me的波兰NGO,他们开发出来一个软件叫Wildbook,它可以适用于任何带有条纹、斑点、皱纹、鳍或耳槽或其他独特物理特征的物种。目前该软件用在了检索Twitter社交媒体上的动物,已经建立了20多个不同动物的项目,研究人员和公民科学家可以添加自动识别的图像。


读到这里我在想:那么斑海豹保护实际上可以考虑采用这种技术。由于它们脸上有斑点,其实也可以使用这种方式为每一只斑海豹建立“图形码”身份ID标识。这样水族馆的斑海豹们,就不容易被轻而易举地“调包”了。而且在迁徙季节,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张鸟图中,较容易地数出多少只鸟儿。


第四个例子是用AI来处理声学数据。文中例举了自动化远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Arbimon)是一种基于浏览器的工具,可以自动识别动物的叫声。这个软件会使用机器学习,来对数据进行分类。目前已经收集了340万份短音频数据。该文还介绍了保护学家使用AI对在北极采集的1200小时的音频进行研究,结合matlab等,来研究鸣禽(songbirds)何时到达北极,以及环境因素对它们的叫声的影响。


第五个例子是用AI来进行“鱼脸识别”(Fish Face ID Tunnel )。它甚至可以识别出亚种。(实际上我们也有类似软件,中国绿发会反电鱼协作中心刚刚发布的“江湖眼”APP,就有鱼类识别功能。)


这篇文章引用了斯托威尔(Stowell)的一个介绍:深度学习的大多数前沿成果,都使用了由谷歌开发的开源机器学习库TensorFlow,以及由Facebook领导的PyTorch。


文章也例举了目前来说AI的局限性,比如很大程度上依赖庞大的样本库。但我们知道,濒危物种,本身就是样本很难获得的,所以要基于大量数据来对濒危物种进行分析也比较难。但是,少则少矣,聊胜于无。而且笔者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加快对这些濒危物种的样本(既包括物理样本,也包括图形、声音等)的数据收集和信息记录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通过AI在未来进行更先进的研究。


“跨界”对于我们自然保护界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Think outside of the box。


“跨界”的本质上创新。这一点,我2018年3月份参加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遇到香港科大的李泽湘先生,他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当时真没想到他就是大疆无人机的董事长,一个学者型的人。他讲到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问题,特别是他近几年来几个课题组成长出来的大公司、高科技公司的发展之路,印象深刻。他说——别人说我不懂电动汽车,但是呢,我是搞机器人的。跨界发展很重要,这个行业很多人说不好做,什么样的人都往里面钻,还没多少赚头,赚的都是血汗钱。别人说我是来“搅局”的。其实这种“搅局”,我称为“学科交叉”。并且认为,只有搅局了,才能重新定义规则,技术和产品,才能赚到钱。


总而言之,AI能够给保护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帮助。我们到了一个需要主动拥抱AI、新技术的时代。


结合笔者之前翻译的Bala的文章《大数据、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自然保护的新未来 | Balakrishna Pisupati建言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文,笔者认为,自然保护界的科学家们跟上AI与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脚步是非常重要的。这篇Nature文中也提到这一点,作者建议保护生物学家可以通过Datacamp、Coursera、Udacity或Nvidia深度学习研究所提供的在线课程,以便跟上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且跟人工智能专家合作。


文/绿会Linda  核/花花  编/小梁


【Nature原文参见】

AI empowers conservation biology (2019.3.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0746-1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1-1167028.html

上一篇:[转载]史玉柱:我差一点万劫不复,但这5条法则让我从万丈深渊中爬起来
下一篇:[转载]李嘉诚:我观察73年发现,决胜千里的人都有这5点特质
收藏 IP: 101.80.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