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认知突破: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已有 2344 次阅读 2019-3-8 07:0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文章来源:转载

认知突破: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来源:罗文益 栩先生 2019-03-07

文 |  罗文益(ID:wenyidehua)

转载 | 栩先生(ID:superMr_xu)


现代生活就像一条河。


你需要很努力,才能抵抗河水自然向下的流势;需要用力挣扎,才能划开水面,往上游移动分毫。


此之谓人生之难,不进则退。


但是,划着划着,你却惊讶地发现,竟然有少数人没有在游泳,而是开着船往上游飞驰!


你不由得想:为什么船这个东西这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都没有呢?


拖延、失败、焦虑、胆怯……都是这条河的暗流,都是你、是芸芸众生,都要花大力气,才能摆脱的势能。


你也需要船。


本文,则是助你造船的文章。


文章内容较多,但全是干货,推荐点赞+收藏,时不时翻出来看一看。


1

元能力一:用肉体操纵精神的能力


大多数人做事的逻辑,无非是:我先弄好一个目标,然后想清楚我有什么资源,然后该按照什么计划来搞,再加上一点自我监督,按结果给自己一点奖励和惩罚。


比如读书,我们今年的目标是50本,那么我们可以列出一个书单,和一个计划表,把一个月、一周、一天的哪些时间分配给读书,接着,一本本攻克!


比如减肥,我们可以定下一个减肥的最小目标,10公斤,然后办一张健身卡,每天控制饮食,然后记录自己的体重变化,设定每周的最小运动次数等等……


最后的结果是啥呢?很简单——大多数人都没能坚持下来。


为什么呢?也很简单,因为这些办法,本质上都是“用精神操控肉体”,注定是要失败的。



你必须要学会,用肉体操控精神。


比如读书,不管你多不愿意,有什么借口,你都可以选择让你的身体先坐下来,拿出书,翻开,然后开始读,读了一两分钟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竟然自己慢慢就读下去了!


比如锻炼,刮风下雨、公司加班、肚子不舒服……一大堆奇怪的理由会“阻挡”你锻炼,怎么办呢?很简单,强制自己的身体去锻炼的地方,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站在器材上,然后开始练,然后,你也会惊奇地发现——卧槽,其实锻炼起来很easy的嘛!


究竟是咋回事儿呢?


这里面其实是一个生物学与心理学原理,就是人的身体和精神之间,往往存在很深入的“互相牵引”,而我们自己却很难意识到。


在我们潜在的观念里,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独立的、精神和肉体是二元的、肉体是惰性的需要精神来拉动……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根本带不动啊!


其实——精神是有着很强的“自我适应能力”的。


你把你的身体,放到一个场景中,你的精神怎么办呢?嘿嘿,它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个场景,并且顺势地“继续下去”,甚至还会将做这件事的“痛苦”化为“快乐”。


也有朋友说,你这个说法有问题啊!你“强制”自己坐到书桌前、“强制”自己到健身设备上,不也是先用“精神”操纵“肉体”嘛?


这话是有道理,如果真要解释,可能得绕到哲学上去。


但是你可以简单地这么来理解:做任何事,在最开始,必然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存在于脑中——你可以把这个念头当成一个“火苗”,然后呢,你应该迅速把行动交给你的肉体,把它牵引过去,从而让这把火烧起来!


我们不妨想一想,为什么读书、减肥这样的好事做不起来?为什么我们有着各种拖延症?其实就是做事的观念刚刚作为“火苗”点燃的时候,就被精神的各种“假想”——“啊这个事儿好难啊”、“再等等吧我一会儿就去”、“做这个事儿真的一点乐趣都没有”——给浇灭了!


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代表作——《不确定状况下的判断》里面就提到,人们对于未来的各种判断,往往存在着歪曲,比如,对于本来很简单的事儿,总是习惯于高估了其难度,低估了自己的忍耐度。


所以,别在精神上自己吓唬自己了,让肉体带动你吧!



2

元能力二:弹性化自我监控的能力


有个很有名的问题,叫做:为什么我知道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写文章的,他学了好几门写作课,知道了不少道理,但到写的时候,才发现出问题了——他写起来很慢很慢,总觉得哪里需要调整、修改,结果写得非常困难,以至于根本就写不下去了……


“邯郸学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个想要学别人走路的燕国人,最后连自己怎么走路都忘了……


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脑子里面太想运用新知识了,从而造成了很强的自我监控,总想着自己这一分一秒的工作,能不能达到“好工作”的标准、能不能恰当地运用新知识。


我管这个叫“知识的悖论”——知道的越多,做的越差。


推而广之,初入职场的人,脑子里面也有很多从书本里面学到的“知识”、“规则”、“套路”,但在真的用的时候,却总是束手束脚,最后的结果就是:明明特别不想出错,却偏偏要出一堆错误。


怎么办?


简单来说,你应该放开自己,把你知道的东西,当成“过滤器”,而不是做事的“引擎”。



比如说,写文章这件事,你完全可以凭着本性去写,一直写完,写的时候完全不要考虑什么“法则”、“套路”,直到写完之后,再把这些东西拿出来,作为“检验标准”,来分析你的文章达标了没有。


比如工作上要做什么东西,一个功能、一个图样,你都应该先放手做出一个Demo,然后再按照要求,一点一点改进、调整。


这种做事的方法的内核,本质上就是“弹性化自我监控”——在恰当的时机放飞自我,专注生产,而后再来检验。


如果你的工作是有创造性的,或者你想做出创造性的东西,再或者是你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展工作,那你必须得相信自己,先干一票,回头再改。


其实吧,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优化”出来的。


一边干一边自我审查,等于作茧自缚——这也是为什么“听了很多大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3

元能力三:训练感官的能力


问你几个很奇怪的问题。


你有没有刻意训练过自己耳朵,让它能够听得更细、更清?


你有没有训练过自己的舌头,让它能分别出食物的用料、味道的层次?


你有没有训练过自己的眼睛,让它可以对画面、场景的颜色进行区分,对排列的结构进行拆分组合?


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


你可能也觉得,这有啥用啊?好像一点用都没有哇!


当然不是。如果你长期坚持一下,训练下某种感官,你会发现,那些好像八杆子打不着的——专注力、分析力,竟然自动就提升了!



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大脑,总是倾向于以一个“整体的意向”来感觉、评价事物,包括听、吃、看。


而因为事物是整体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就定在给它“下整体评论”上,比如“好-坏”、“高-低”、“善-恶”、“远-近”、“美-丑”……


长此以往,我们自然就很难抛开这些“整体观感”,而深入到事物的细节、构造里面去。


比如说,一道菜很好吃,一个“美味”就能概括吗?它究竟唤起了怎样的口感、怎样的味觉层次,是什么味道的组合才变得好吃的呢?


比如说,一个人很好看,究竟是怎么个好看法呢?是眼睛的形状,还是脸部的对称,或者是五官的距离与排列造成的呢?


比如说,一篇文章写得好,究竟是怎么个“好”呢?它的开头是怎么引出来的?它的论证是怎么推进的?它举了什么例子?它的切入点是什么?


还比如说,一个游戏好玩儿,究竟为什么好玩儿呢?它的哪些元素是核心的?哪些元素特别给人成就感与满足感?我在游戏里面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怎么通过组合起来唤起我的各种舒服的感受的?


在还是猿猴的时代,感官最重要最基础的能力,当然是分辨“可以吃的”(好的东西),和“有危险的”(坏的东西),这是本性。


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又重新变成了“猿猴”,被“整体观感”推着走——特别是流水线式的、无尽的内容,让我们指头轻轻一划,在短短的一两秒之内,就决定是否要点开。


还有就是很多使人沉迷的游戏,明明就是一堆很简单的、使人成瘾的视听元素组合,但是,整体上却显得非常吸引人。



人,其实是很奇妙的。


一旦你知道很多与事物相关的信息,比如狗狗的几种姿势背后的含义、佛跳墙的做法、一首歌曲的和弦-编织-套路、一款游戏的设计思路、一个普通人的心理惯性……你会发现,你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整体地、无关地去看待它了。


你的观察,更有“深度”了。


4

元能力四:定位风险的能力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如果给你一台时光机,你想不想再次回到当初,对你暗恋的那个他/她,说出你的心里话,对他/她表白?


若你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你的答案应该是:愿意。


为啥呢?因为从金融学最基本的原理——“风险-收益”模型来讲,对一个人表白,永远都是“稳赚不赔”——冒很小的风险,就能获得巨大收益的买卖啊!


你初听可能有点疑惑,但你仔细想想,表白这件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成功了,变成情侣,对你——特别是少年时代的人,会带来极大的精神狂喜;如果失败了,又能损失什么呢?


你可能会说,一旦失败了就特别不好意思啦、见面也很尴尬啦之类的。


那请你仔细想一想,在你喜欢的人面前,暗恋状态的你,以前的表现就自然了?而一旦你的男神/女神跟别人在一块了,这种头上带绿的悔恨感,是不是天天都感觉是活在冰窖里面?


甚至就算真的失败了,你脸皮厚一点,人家也不会真的尴尬的,还可能会特别在意你、多观察你。一来二去,他/她自己很可能就默默说服自己,也喜欢上你了。


真的,这样的例子不少见,很多被追的人,最后因为追他/她的人“好像不太喜欢自己了”,竟然还会反追那个告白者……只能说,人啊人……


仔细想想,后悔不?你本来可以的得到的!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从理性的角度讲,都属于“风险/成本很小,但是收益很大”、“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是因为咱们脑子里面有着各种不切实际的猜测,从而提前阻吓了自己的行动。


比如说,定期的身体检查,一年一次,大医院几百块钱,能省很多麻烦,但很多人就是不愿意,情愿旅游出行,或者买化妆品、请朋友吃饭,花大几千买即时的快乐;


比如说,每天花费很少的时间整理一下今天的工作心得、看到的资料,是很简单的,但是积少成多,一两年以后,你会惊讶地发现你对自己、自己的工作乃至于某个特定领域的理解,都比平常人要高出不少;


还比如说,向那些比你牛逼的人当面请教问题、尝试使用一些上手之初有点难的软件(比如印象笔记、书籍阅读软件Marginnote、脑图软件等等)、尝试学几道家常菜代替天天点外卖……


总之,就是在做决定的时候,稍微理性地想一下,做这件事的风险与收益,很多事情风险其实很小的,失败了损失也不大,但收益却是巨大的。

5

元能力五:突然变开心的能力


大多数人的心态,往往是因为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就突然崩毁的。


然后像滚雪球一样,觉得这也不顺利,那也不如意,再然后呢则是失眠、喝酒、哭泣,觉得日子也太丧了。


而一旦丧起来,那完了,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啥也不想干了。


什么“好能力”、什么“读书”、“减肥”,都去特么的吧,我没心情!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心情可以“突然坏起来”,那能不能“突然好起来”呢?


当然能!


比如我们看看这只微笑的柴犬:



比如我看了之后笑了半天的一张动图:



我不清楚你看了之后能不能突然开心一下。反正我心里面往上扬了一个弧度。


除此之外,还会让我突然开心起来的事儿,包括:刷一会儿煎蛋网的无聊图;逗一会儿小狗或者摸一会儿小猫;看一部喜剧片或者恐怖片;和喜欢的人聊会儿天……


当然,你、我、他,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你需要做的是,回想一下能让你开心的、非常具体的事儿——一开始可能并没有那么容易,但是,你只要想,就一定可以找到让你可以开心一下的小事儿。


比较通用的,还是养点东西,花花草草、猫猫狗狗,都成;或者培养一个具体的爱好,烦心了就沉到这个爱好里面一会儿。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以下几件事,也会让人突然开心起来:


1.专注地洗碗,心无旁骛;(来源于心理学期刊《Mindfulness》,2014年)

2.整理房屋,让它变整洁;(来源于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0年)

3.让所有人都听到你在唱歌;(德雷塞尔大学,2016年,心理学实验与研究)


你不妨一试~


人为什么非常需要“突然开心一下”?


不仅是心态建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很多研究已经表明,焦虑、伤心往往会“锁死”一个人的工作与创造,让人陷入——越焦虑、越干不好、然后更焦虑更干不好——的死循环里面。


让自己开心起来,很多事情都迎刃而解啦!


6

元能力六:制造冲突的能力


在《语言学的邀请》这本书里面,作者介绍了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描写事物、人的方法,叫做“两边偏倚法”,经典得让人拍案叫绝!


这个写法很简单,就是“在描写的时候同时向好坏两个方向偏倚,并力求做到双方平衡”。


举个书里面的例子,来看看怎么把一个人描述得鲜活:


他的牙齿很白,但却不平;他的眼睛是蓝色的,他的头发是黄色的,很密。他很少直对着人看。他衬衫得袖子虽然已经磨破,但却很干净。他经常帮太太洗盘子,可也打破了不少。社会上对他的看法很不一致。他常去光顾的商店老板说他每次付账总要拖欠几天,不过他教区里的牧师却很称许他。


你仔细看看这个人——这个身上充满了冲突的人,是不是觉得这个角色十分立体,很有吸引力,让你非常想要继续深入了解他?


这是什么?这,就是魅力!



一个人身上互相冲突的地方越多,谜团就越多,像是一坛老酒,让你忍不住想要尝一尝。


简单的人活得绝对,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一眼就被看透了,一点故事都没有。


真的,太没意思啦!


当然,人类的天性本来如此,从来就很难把两个互相冲突的观念,一起放在脑子里,因为实在是难受,一不小心就在脑子里打起来。


所以,有魅力的人,自然只是少数。


从今天开始,不妨尝试一下:允许互相冲突的特质同时存在,既圆滑世故,又天真无邪;既意志坚定,又满不在乎;既锋芒毕露,又人畜无害。


7

元能力七:故意失败的能力


学习、工作、生活,最怕失败。


一旦事情不顺,哪怕是大晴天,心里面也早就湿透了,阳光是别人的,你什么都没有。


失败次数多了,逐渐地,对自己也开始怀疑了——“我究竟适不适合干这个?”“为什么别人很简单就搞定,我做起来却这么难?”“那些人和我同龄,为什么成就却远远超过了我,是我太蠢了吗?”


于是,人生螺旋向下,越丧越颓,越颓越丧,毫无起色。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会有人喜欢失败呢?甚至还要“故意失败”?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有必要给你重新阐释一下“爱迪生发明灯泡”地故事——这个故事,可不仅仅只是没用的鸡汤。



其内容想必你早就听腻了,它可能是小学生作文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励志故事。故事里的爱迪生,为了研究出能用的灯丝,尝试了6000多种材料,做了7000多次的实验,最后才终于找到了能坚持45个小时的灯丝。


感动不?所以,不管你经历多少失败,都要含笑继续加油?


错了。


这个故事真正的要义在于:要学会科学地做事!


啥叫“科学地做事”?很简单,就是要利用每一次“失败”透露出来的信息,甚至说,榨干“失败”带给你的价值,以及,故意制造失败!


爱迪生曾用马毛、人发、胡子来制造灯丝,最后当然失败了,但是,在科学档案里面,这些失败都透露出了有用的信息——那就是这些路子都不行,作为研究者,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根据这些失败做一个抽象的推论,那就是动物毛发可能都不行?


你看,表面上是失败了,但其实是成功地运用了排除法!


想想你的人生,有些选项是不是你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成?与其坐着观望,不如鼓起勇气尝试一下。假如说真的失败了,你也能从失败里面得到很多重要信息——甚至可以说,这些信息是如此宝贵,以至于你不失败几次,你永远就得不到!


其实,把失败当排除法,是一种很厉害的工程思想,我们整个现代化的工业,都是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


这种思想的学名,叫做:控制论。



控制论的具体应用,其实是有点复杂的,在数学上的解释,也要有一定基础了,才能看得懂。


但它的核心思想,却很简单,那就是:从失败中获取信息并利用其接近目标。


要怎么应用呢?


你可以想象你在玩儿一个射靶游戏,一开始你可能不太熟练,扔到墙上去了;然后,你调整力道,扔到了靶垫上;再然后,你根据上次的经验,再调整方向,又向靶子的中心靠近了一些;接着,你继续微调……周而复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越来越接近……终于,你射中了!



在你真正射中靶子之前,你的所有尝试,都在失败。但每一次失败,都给你下次投掷提供了修正信息,让你知道哪些投掷方法是错误的。


这在控制论领域,就叫做“反馈过程”。


这个过程虽然思想很简单,但是,对它的研究又建立了更高层面的“反馈过程”——不断改进控制理论、扩展应用范围,最后,以其为基础,构建起了各种牛逼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整个现代自动化工业系统。


机器人先进不?如果要细究它最底层最底层的设计思想,其实就是“控制论”!


所以啊,如果失败仅仅只是失败,那失败真的毫无意义;但如果你能学会榨取失败的价值,甚至故意用失败来测试,那你的失败,也是成功!


——


今天,咱们总计谈到了7种“很重要,但是大多数人却不具有的能力”。


这些能力皆带有某种“反人性”色彩,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也是最难掌握的。但是,套用咱们提到的“定位风险”的能力,掌握这些能力,不也是代价很小,但是收获很大的个人投资吗?


再来总结一下这7种武器:


1.用肉体操纵精神的能力——肉体先行,精神后置,让行动带动思想,让思想自动适应;


2.弹性化自我监控的能力——在做创造性的工作、进入新领域的时候,要先放飞自我,再来修正,不要边工作边修正;


3.训练感官的能力——分解你的感受,你的分析能力,会发生永久性的提升;


4.定位风险的能力——生活中有不少事情,风险/代价很小,但收益巨大,抓住了就赶紧投资!


5.突然变开心的能力——找到开心的阀门,让自己在最难搞的日子,也能笑出声来;


6.制造冲突的能力——容忍冲突,制造冲突,形成反差,成为令人欲罢不能的神秘人;


7.故意失败的能力——榨干失败的价值,甚至故意用失败来测试。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1-1166325.html

上一篇:[转载]珊瑚幼体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理适应机制研究新进展
下一篇:美国重启高危病毒研究:四年前遭抵制被禁,近日低调通过审批
收藏 IP: 101.80.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