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流浪地球》:第一次把中国人的情感放在太空尺度上

已有 7424 次阅读 2019-2-9 16:41 |个人分类:科学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流浪地球》:第一次把中国人的情感放在太空尺度上

来源: 吴见如 南方周末 2019-02-07


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故事的核心设定是,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地球面临生存危机,为寻得一线生机,科学家想到了把地球推出太阳系的“流浪地球”计划。 (片方供图/图)


全文共5860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


  • “相比海洋文明,在东方文化里,对故土和家园的感情更深,同时,地球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人类全部的生活、文化和历史。”


文 |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吴见如

责任编辑 | 宋宇 邢人俨


2014年11月,经主管部门的“中美电影人才交流计划”选派,郭帆和宁浩、陈思诚、肖央、路阳五位青年导演前往美国,观摩学习好莱坞电影工业。到了好莱坞,郭帆就明白了此行的目的。“我们还在吭哧吭哧骑自行车的时候,人家已经在开法拉利了。”在短暂的学习期间,郭帆看到了中美电影工业水平的差距。


学习结束,派拉蒙公司为远道而来的中国学员组织欢送会。在会上,郭帆问美国同行看不看中国电影。对方直截了当地回答:不看,因为我们不看字幕。他心里难受,许下愿望:“五到十年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进入美国市场。”


四年多之后,郭帆执导的《流浪地球》将于2019年2月5日,即大年初一公映。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核心设定是,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地球面临生存危机,为寻得一线生机,科学家想到把地球推出太阳系的疯狂计划——“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可以说是中国第一部有资格称为“硬核科幻大片”的电影。事实上,改革开放后中国很快出现一批科幻电影,如《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和《大气层消失》,也有人将中国科幻电影的脉络追溯至1938年的《六十年后上海滩》,1963年的《小太阳》。显然,它们都不是真正的科幻大片。


2015年,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自此掀起科幻IP热。《三体》《球状闪电》等根据刘慈欣作品改编的电影项目纷纷立项,媒体不断讨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但年年落空。除了《流浪地球》,上述电影的进展还是谜。刘慈欣曾透露,项目一直在进行中,只是需要时间。


《流浪地球》成为了第一部。


“这部电影势必会载入中国电影史册,毫无疑问。这远甚于票房义。今年的票房一定会超过去年,明年的会超过今年。2014年票房最高的是哪部片子,你想得起来吗?但你要说中国‘硬科幻’,立马会想起《流浪地球》。”电影主演李光洁对南方周末说。


投入《流浪地球》之前,有好莱坞的公司找到郭帆,拍青春爱情都市题材,很简便,只需要把好莱坞的版权拿到中国。但郭帆觉得,中国不缺这种类型的电影,再努力也无法真正影响中国电影工业。


美国人似乎仍然不看字幕,但好莱坞已经学会如何拍摄为巨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接受、令中国观众亲切的电影。郭帆看到了问题所在:“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份额与西方电影也就是好莱坞电影的比例是5.5∶4.5,如果变成四六开,那么大量资本会涌向好莱坞,中国电影越来越少人投资。”


1


中国科幻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


郭帆从小就爱看科幻电影,但不明白中国为什么没有那样的科幻片。到后来,他才意识到科幻片是和国家实力挂钩的,如果国家不够强大,普通观众没有自信去看本国人解救世界危机。在他看来,太小太弱的国家缺乏拍摄科幻电影的土壤。


刘慈欣认同这种看法。在他的印象中,即便是韩国和印度拍摄的科幻电影,影响力都相对有限。


郭帆筹备《流浪地球》时,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宇航员已经环游太空,好莱坞大片里也出现中国人拯救世界的设定。大前提成立了,但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科幻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


中国科幻意味着中国主演吗?对于近年好莱坞科幻大片里的中国元素、中国面孔,中国观众显然无法坦然接受。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那些游离于剧情设定之外,强加上去的角色,只是出于商业市场考虑。有些电影喜欢说中文,出现汉字或其他视觉化的中国元素,背后是猎奇的目光,并未和剧情产生有机联系。


有趣的是,郭帆也许在美国找到了中国科幻的精神内核。2016年,他带着《流浪地球》的方案拜会为《星球大战》制作视觉特效的工业光魔时,这家顶级视效公司感兴趣的是文化差异: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时,你们逃跑都得带着家人?在好莱坞电影里,地球遭遇灭顶之灾时通常有两种解决途径:超级英雄解救全人类,或者建造“诺亚方舟”带人类逃出地球。


郭帆意识到这和中国人的文化有关,即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和依恋是中国的价值观。


在李光洁的理解中,地球就是家,走到哪里家都不能扔。“你看我们历代大迁移,躲避战乱,中国人带的东西是最多的。”一开始,他不理解为什么讲述地球遭遇灭顶之灾的电影要安排在春节档,因为观众这时一般喜欢看合家欢电影,但和郭帆聊过,他知道这个决定是对的:电影讲的就是中国人对家的认知。


因此,《流浪地球》适合改编成电影。现在,原著作者刘慈欣对这一点的感受更深了。事隔二十多年,刘慈欣已经不太记得清当时的创作契机,但他觉得,写《流浪地球》时,背后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在影响着他。


“相比海洋文明,在东方文化里,对故土和家园的感情更深,同时,地球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人类全部的生活、文化和历史。”刘慈欣认为,地球象征着最本源的东西。“太空航行是一种离开本源文化去流浪的情结,如果把地球变成宇宙飞船,就有了更深的含义——我们不是在流浪,依然和我们古老的文化在一起。”


在好莱坞的科幻电影里,超级英雄拯救人类是通行法则,但在《流浪地球》里,吴京饰演的宇航员通过炸毁空间站,在太空拯救了全人类。


在李光洁看来,吴京的角色是种自我牺牲的形象。“我们的文化、教育和历史里有太多这样的形象了,比如董存瑞、黄继光。但好莱坞大片里的超级英雄一定会活下来,这就是文化差异,我们对性命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电影《流浪地球》中,中国宇航员刘培强长期在国际空间站服役,与儿子刘启关系疏离,最终因为牺牲自我,承担了拯救地球的重任,打动了自己的儿子。(片方供图/图)


刘慈欣本人并不喜欢漫威式科幻电影。他认为,漫威有深厚的美国文化背景,制作精良,是标准的生产线产品,代表特效制作的最高水平,但科幻电影同时也是艺术品,不仅仅是生产线产品,科幻的审美背后是对人自身境况的思考。


“美国科幻片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失去最初的创作力,这也是我们的机会。《流浪地球》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第一次真正把中国人的情感放在太空尺度上,放在末日情境下表达出来,中国人自己对未来太空的想象和欧美还是不一样。”刘慈欣向南方周末形容。

2


如果地球不能被推离太阳系,整个项目就黄了


找到情感内核后,更重要的是用故事把它表达出来。


郭帆进入了一场看不到方向和终点的马拉松,一度不确定电影能否拍出来。再往后,他几乎每天都在怀疑自己。


演员屈楚萧记得,拍戏时郭帆每天都挠头发,吃不下饭。“以前是个胖子,瘦了、帅了。”屈楚萧笑着说,“一个演员可以一年拍好几部戏,但对一个导演来说,四五年时间就钻在一个事情里,决定他命运的可能就是上映的那一个月。”


前期筹备时,郭帆的团队找来四位中科院的专家,共同研讨设计,解决天体物理和力学的问题。


“地球不能被推离。”一位专家非常诚实地表示。现场突然安静了,郭帆只好规劝这位老师,如果地球不能被推离,整个项目就黄了,只能假定地球可以被推离,再让它更合理。


地球被推离太阳系是刘慈欣原著小说的核心设定。科幻文学不等于科普以及科学,但与魔幻不同,科幻作品需要给出解释。因此,郭帆需要面对一个问题,即排除科学基础上的不合理性。


地球被推离太阳系是刘慈欣原著小说的核心设定。导演团队找来四位中科院的专家,共同研讨设计,解决天体物理和力学的问题。图为电影中用于将地球推出太阳系的发动机。(片方供图/图)


郭帆导演工作室的三楼堆放着一批物理书。从2006年开始,他为拍摄科幻电影做了很多积累。起初,这个心高气傲的文科生发现物理书如同天书,只好偷偷再买些儿童读物。除此之外,他又观看关于天体物理的国外纪录片,一部看许多遍才能弄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科幻文学研究者吴岩曾有过一个论断:中国没有科幻电影的编剧。


科幻作家陈楸帆接触过许多编剧,但能做科幻题材的少之又少。科幻电影编剧既要熟谙影视作品的戏剧结构,还要有逻辑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


在《流浪地球》的前期讨论会上,中科院专家们会就某个科学定律争论不休,并在黑板上列出公式演示。即便坐在一旁的几位编剧都是科幻迷,也仍旧一脸茫然。


《流浪地球》的职员名单上,总共出现八位编剧。一开始并没有那么多编剧,之后人数就开始增加。这背后是好莱坞流水线式的编剧体系。


“悲剧的是,我们连统一的剧本格式都没有。”导演郭帆向南方周末感慨。《流浪地球》在编剧过程中使用的是编剧软件WriterDuet,编剧们可以利用它协同写作。电影工业的核心就是标准化,然后才可以量化、分工,提高效率。依电影工业的思维,郭帆和他的编剧团队要把剧本先变成数据库。“比如四个编剧,我写一段,你写一段,我们彼此可以看到对方写的,可以修改,可以留言。”


科幻电影的编剧过程在不断地排除逻辑错误。首映当天,一位观众向郭帆提问:空间站难道没有消防系统吗?实际上,吴京饰演的角色关闭了消防系统,一个镜头一闪而过。但编剧们如果没有考虑这一点,就会被细心的观众察觉。而这些可能的逻辑错误曾像一团麻线,纠缠在编剧过程中。


此外,改编刘慈欣的原著,首先要面对科幻小说粉丝们的质疑。小说原著是中篇小说,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情节点相对分散,没有核心冲突点,而且结局是悲剧性的,导向对人类本性的绝望。电影剧本对小说加以大量调整,在保留核心设定的基础上重新编织人物关系,主要围绕一对父子展开。



电影简化了原著小说的人物关系,刘启与家人的关系成为主要线索。图为刘启前往地表参与拯救地球工作。(片方供图/图)


在陈楸帆看来,《流浪地球》的改编是成功的,为科幻小说的影视化提供了典范。


“《流浪星球》将原著几百年的时间跨度压缩到20年内,父与子两条线战胜危机,非常适合用两个小时在大银幕上表现。电影在很多方面做了减法,给了一个光明的未来,整个改编非常符合商业片的市场和观众预期。”陈楸帆告诉南方周末。

3


“一张海报,你觉得会有什么问题?”


剧本解决,投入拍摄就要面对技术性困难。尽管筹备四年有余,郭帆依然遇到大量想象不到的技术困难。在中国制作科幻电影,缺失的部门太多。譬如,就置景来说,传统置景是装修搭建,而科幻电影的置景是组装,从工厂拉过来,3D打印。


“一张海报,你觉得会有什么问题?”采访时,郭帆发问。


郭帆做设计出身,某次想打开海报修图,结果发现那张图大到机器都打不开。“所有现代的平面设计图层设计,一层加一层,一张图二十几个G。声音也是,中影的设备算很不错了,但所有音轨同时打开的时候,死机了。”


再比如,电影中的核心场景国际空间站,六个面形成一个立方体,而空间站是10亿个面。“难度在于,不是你想大就能大,想象的复杂是有硬件的限制的。”郭帆说。


在电影工业成熟的美国,这些技术困难并不算什么,他们知道如何合并,但美国团队不会分享这些用来赚钱的核心机密。因此,郭帆和他的团队只能自己摸索。这个团队一开始只有两个人,最后统计字幕时变成了7000人的超大规模团队。


制作科幻电影遇到巨大的困难与压力,郭帆不是个案。他对外经常嘻嘻哈哈,但时刻有压力堵在胸口。对于这种难,导演们互相心知肚明。“老宁(注:导演宁浩)每次见到我都说,没事儿,不就一电影嘛?你看他焦虑成啥样。每个人都很焦虑。”


在李光洁的记忆中,拍摄期间,郭帆长达半年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他在做后期时询问郭帆睡眠状况,导演回答,自己一周算下来也睡不到十个小时。


中国的“硬核”科幻大片没有先例可循。这对导演,对整个团队和各个部门都是挑战,比如演员。科幻文学研究者吴岩认为,距离感和想象力是一个科幻电影演员的重要素质。与描绘现实生活的作品不同,科幻电影面对大量无实物表演,对演技有更高要求,甚至一些优秀电视剧演员都难以胜任。


担任主角的新人屈楚萧对此深有体会。他科班出身,对无实物表演并不陌生,但喝水之类的表演都是生活中体验过的。“这种科幻,你自己没看到特效前都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当然会有一些提前的参考,但更多时候还是要靠想象力。比如台词里是前方有一头鲸,我都得想它周围是什么,什么状态,想得越细,信念感越强。”屈楚萧告诉南方周末。


技术困难也会影响表演。李光洁记得,为避免人物穿戴的玻璃罩里有哈气,后面装有靠电池驱动的风扇来散热。往往在导演喊“开机”时,某个演员汗量很大,哈气导致外面看不见人脸,只好喊停。再开机又因为同场另一个演员汗量太大需要停机,没有一个镜头在开机后一气呵成。对于演员,这种忽开忽停会造成极大的情绪损耗。


沉重的服装和玻璃头罩给演员表演带来了困难,因为无法连贯表演,也会相应损耗演员的情绪。科幻片对演员的要求更高,需要面对大量无实物进行表演。图为男主人公刘培强的饰演者吴京正在穿宇航服。(片方供图/图)


“全都是这里停那里停,很可怕。这个衣服太沉,八十多斤,你每拍一个镜头都得攒一口气。停了就歇歇,再攒一口气,周而复始好痛苦啊。就像赛跑,你预备跑的时候,发令枪停了,歇下来,一口气就瘪了。”李光洁回忆道。


4

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开启了吗?


《流浪地球》有七位导演客串,除郭帆自己,另外六位中的宁浩、张小北和路阳都在拍科幻电影,且都会在2019年上映。媒体认为他们是对手,但郭帆认为大家都是非常好的朋友。拍《流浪地球》时,宁浩就在隔壁摄影棚拍《疯狂的外星人》。


有一次,刚拍完《拓星者》的张小北去片场,郭帆提出让他客串角色。张小北迅速涂了一脸血,问郭帆:“怎么演,我需要什么表情。”郭帆说:就当你看到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张小北的脸色一下子就亮了,仿佛拨云见月。郭帆开玩笑,说那是张小北从影以来表情最到位的一次。


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真的来了吗?或者说,“元年”开启了吗?毕竟,一年内会有多部本土科幻电影上映。陈楸帆认为,从《三体》掀起IP热开始,经过几年沉淀和筹备,到出成果的时候了。


在陈楸帆看来,《流浪地球》会为中国科幻电影提振信心,市场、资方和影人会发现诸多预设并不成立。“好莱坞能做的我们也能做,而且做得也不差。”他预测,将有很多项目重获生机,赢得资本的信心,而且这会促使中国电影行业探寻新类型,把更多资源和成本分配到制作上。


2019年1月20日,提前观看《流浪地球》后,北京大学教授、电影研究者戴锦华热情地称赞:这部电影真的向我们表明——中国电影工业的水准上了一个台阶。郭帆则认为,中国还需要十年时间才可以追到好莱坞电影工业的中等水平。好莱坞用三四十年时间形成一套成熟的科幻电影工业体系,而对今天的中国电影来说,具有美国没有的技术,而且技术分享不分国界,因此会拥有更快的速度。


尽管中国科幻电影的技术水平目前无法达到好莱坞的高度,但郭帆认为没必要放低标准:“就跟美国比呗,能不赔钱的话就可以做下一部。”


1月28日首映礼之前的十天里,《流浪地球》的片方带着团队前往十座城市,院线经理们无法想象中国科幻究竟什么样,路演正如开箱验货。“要有信心,就多排点片,如果没有信心也认了,做出一个比这个更好的。”郭帆说,“如果希望做得更好,那就多排点片吧,这样可以做下一部,再有进步。


(何豆豆对本文亦有贡献)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1-1161376.html

上一篇:[转载]重磅上线!最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研资料限时免费!不容错过
下一篇:[转载]为什么沃伦 · 巴菲特有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和思考?
收藏 IP: 180.164.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