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生态学:中国重应用,美国重理论?

已有 1801 次阅读 2019-1-15 06:45 |个人分类:学术论文|系统分类:海外观察|文章来源:转载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生态学:中国重应用,美国重理论?

来源: 生态小白 生态学家 2019-01-11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自然地理资源条件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两国的生态学家在开展各自研究的时候,往往具有不同的动因,其研究成果也有不同的特色。最近,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赵斌教授课题组黄天元等人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fferentnation, different ecology: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 research features in Chinaand the US during the recent three decades》的文章,对近30年来中美生态学会代表性期刊发表的研究(共计44,462篇文献)进行了比较。通过研究,作者们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 中美两国生态学会期刊各自有何特色?2. 中美两国生态学研究的内容结构有何差异?3. 中美两国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生态学研究热点有何变迁?这篇文章揭示了两国生态学发展差异性的同时,也给未来中国生态学应该如何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研究方法:

文章把中国本土创办的生态学期刊与美国生态学期刊进行对标分析。研究选取了中国生态学会(ESC,E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在本土创办的《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应用生态学报》与美国生态学会(ESA,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创办的《Ecology》、《Ecological Applications》、《EcologicalMonograph》和《Ecosphere》杂志进行比较。中文期刊的信息来自维普数据库,英文期刊信息来自SCOPUS数据库。研究统计了这些杂志的发文量、单篇文章关键词数量、关键词多样性等指标。其中,关键词多样性的指标是把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的计算方法引入到信息计量学的关键词分析中,通过计算关键词多样性来表征和比较中美两国生态学期刊内容的丰富性。此外,文章还根据关键词的相互关系构建了知识图谱,并利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最后,研究还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节点度(与其他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概率),分析了不同时间段中美生态学研究群体的热点关注话题。

 

研究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生态学期刊单篇文章的关键词更多,所包含的信息量也越大。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生态学领域的发文量激增,中国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在整体的丰富性上有望超越美国。在调查的期刊中,《Ecology》杂志是话题涵盖面最广的生态学期刊。事实上,《Ecology》杂志在投稿指南中就强调更倾向于接受短小精悍(concise)的文章,发文量则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其年均发文量处于ESA创办期刊之首。而我国的《生态学报》自2000年从双月刊改为月刊,自2010年从月刊改为半月刊,发文量大大提升,居所有调查期刊之首。发文量从侧面揭示了两国生态学学科发展更加繁荣,生态学家的研究行为更加活跃。



从发表内容来看,美国生态学研究多从概念性的思考出发,而中国的生态学研究则更多针对一个实际的应用性问题。中国生态学研究知识图谱呈现“双子星”的结构,其内容大致分为两大主题:1.以生物多样性为研究核心的保护生物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群落结构、生物量等;2.以植物与其周围环境因子相互作用为研究核心的应用生态学,这方面的研究紧密地围绕着国家的农林生产活动。另一方面,美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关键词大多代表着概念性的内容,其知识结构呈现中心化趋势。总体而言,两国生态学家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都非常关心。在发展的时间上,中国在相关研究上起步要比美国晚一些,不过学习得非常快,能够紧跟国际生态学发展的潮流。

 

编者感悟:

美国生态学会成立于1915年,目前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而中国生态学会的历史还不足40年。事实上,两国生态学的发展正处于不同的阶段,美国已经趋于成熟,而中国还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尽管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国情,自然地理资源条件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全球性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大家面临的生态学问题是一致的。因此,应该增进不同国家生态学家对彼此之间研究的了解,从而促进生态学的国际合作。如果全球的生态学家都能够团结起来关心同一个问题,相信能够促成生态学向“大科学”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盲目跟随潮流,时刻谨记科学研究应该结合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地理资源条件,从而让科学研究能够切实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原文参考:

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18.e00509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1-1157109.html

上一篇:[转载]Nature: 呼吁中国科研人员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学术ID
下一篇:[转载]Nature Climate Change:全球陆地表面气温的演化进程
收藏 IP: 180.164.36.*| 热度|

1 袁丹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4: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