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中国有435040000头猪,土猪濒临灭绝导致生态灾难逼近?其实没那么糟!

已有 1531 次阅读 2019-1-10 10:28 |个人分类:学术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中国有435040000头猪,土猪濒临灭绝导致生态灾难逼近?其实没那么糟!

来源:果壳 瞭望智库 2019-01-09 



前段时间,瞭望智库推送了一篇关于中国土猪正在逐渐灭绝的调查文章引发了一波大讨论。


文中提到,中国许多地方猪种都处在濒危或濒临灭绝的状态。


 ▲濒危灭绝的中国地方猪种


为此,各地陆续建设了79个猪保种场、3个基因库,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37个地方猪种保护区。这其中,包括宁乡猪、荣昌猪和藏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太湖猪、民猪、黄淮海黑猪等猪遗传资源保种场35个。


除了建设保护区,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今天,库叔再推荐一篇科普文章,文内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对于肉用经济动物猪来说,仅仅把它们保护起来免于灭绝并不是最佳策略,挖掘优势,弥补劣势,使其东山再起才能发挥它们的价值。


以中国土猪的代表成华猪为例,成华猪与外种猪杂交出了更合适的品种,2017年的出栏量已经达到了2万头。


在这种操作下,中国本土猪很多宝贵的性状已经作为种质资源保留了下来,同时也更适应市场需求。


“土洋结合”具体要怎么操作呢?我们作为消费者又需要注意什么?


文 | SamKakeru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果壳”(ID:Guokr42),原文发于2019年1月7日,标题为《虽然每天你都在吃猪肉,但中国土猪或许已经濒临灭绝了》,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猪肉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中国人对猪肉的情怀并没有让中国“土猪”品种繁荣昌盛。


1

中国对猪的需求




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2017年统计的数据,全世界生猪存栏量为769,053,000头,而中国的生猪存栏量为435,040,000头,也就是说全世界的猪,有一半以上生长在中国。

 

猪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在汉字中就有所体现——有观点认为“家”这个字,由“豕”(猪/野猪)和“宀”(房子/屋顶)组成。倒不至于说一个家必须要有猪才叫家,但至少可以说,猪肉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打开任何一款菜谱类APP,你会发现猪肉的做法是最多样化的,正可谓“全身是宝”。

 

图丨下厨房

 

然而,中国人对猪肉的情怀并没有让中国“土猪”品种繁荣昌盛。

 

2

我们吃的猪都是哪来的?



 

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我们吃的猪是哪来的?

 

目前中国的肉用猪品种以外种猪和外种猪杂交猪为主,代表品种有英国的大白猪、丹麦的长白猪、和美国的杜洛克猪,我们通常把这三种“洋猪”简称为“杜长大”。

 

大白猪(Large White)又称为大约克夏(Yorkshire),原产于英国。由于大白猪饲料转化率和屠宰率高以及适应性强,世界各养猪业发达的国家均有饲养,是世界上最著名,分布最广的主导瘦肉型猪种。

 

长白猪原名“兰德瑞斯猪(Landrace)”,原产于丹麦, 是世界上优秀的腌肉型猪种,由当地猪与大约克夏猪杂交育成。

 

杜洛克猪(Duroc)原产于美国,其最大优势为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抗逆性强。


图丨giphy


那么中国土猪是什么猪呢?与中华田园犬的概念相似,中国土猪也不是一种猪,而是中国地方猪种的合集。根据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的结果,中国的88种地方猪有85%的品种数量在急速下滑。项城猪、定县猪、龙游乌猪和窄勒黑猪这四个品种已经灭绝,另有三十余种濒危或濒临灭绝。而曾经被誉为“四川回锅肉标配”的成华猪在2013年的存栏量仅为100头左右。

 

成华猪是四川土生土长的黑毛猪,发源地为四川省邛崃市,当地人养殖成华猪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成华猪肉最大的特点就是脂肪含量高,肌内脂肪含量可以达到3.5%,而白猪的通常只有1%。肌内脂肪高,从美食角度说就是能看到大理石样纹理。


图丨https://slideplayer.com/slide/8699529/ 


其他濒临灭绝的地方“明星猪”还有金华猪,大花白猪,太湖猪,乌金猪等。


*金华猪又称两头乌,是最适合做东坡肉的品种,大名鼎鼎的“金华火腿”也是由金华猪肉腌制而成;

*大花白猪是广东大耳黑白花猪的统称,包括大花乌猪、金利猪、梅花猪、梁村猪、四保猪和坭坡猪;

*太湖猪由二花脸、梅山、枫泾、嘉兴黑、横泾、米猪、沙乌头等猪种归并,其最大优势为产仔数量最多,曾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育种猪;

*乌金猪起源于云、贵、川乌蒙山区与金沙江畔,属放牧型猪种,适合高原养殖。


图丨giphy


3

土猪濒临灭绝,因为外国猪更好吃?




随着时代变迁,成华猪已经成为了瑜不掩瑕的品种。首先是日增重只有可怜的300~400克,却拥有约为6∶1的超高料肉比,也就是说,它吃6公斤饲料才能增重1公斤。PIC培育的猪作为“洋猪”典范,可以达到2.3~2.5∶1的料肉比。


假如你是农民,让你的猪涨100公斤,你愿意喂230公斤饲料还是600公斤饲料?这时候你当然不会考虑品种延续,而是会毫不犹豫选择引进外种猪。

 

在消费者这方面,人们对大肥肉的需求也日益降低。在里脊肉代替五花肉成为餐桌新宠的同时,一些人在吃五花肉的时候甚至会剔除肥肉只吃瘦肉。


有多少人会只咬瘦肉?丨pixabay


再来说口味。以澳洲猪肉做对比,很多人都认为澳洲猪肉不如中国猪肉好吃,殊不知导致外国猪肉不好吃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品种,而是生产、屠宰过程。中国饲养公猪会对其进行阉割以避免其分泌“荷尔蒙气味”(猪肉异味的来源之一),并加速其生长发育,而澳洲是少有的在饲养过程中不阉割公猪的国家,这便会导致猪肉残留一些迷之膻味。

 

在屠宰过程中,中国多数屠宰场使用的是电击加放血的方法,而澳洲及一些欧洲国家会使用二氧化碳催眠,这会使放血量下降,一些屠宰场也会选择索性不放血,于是猪肉就会残留血腥味。

 

所以,外国猪并不会比中国猪更好吃,但其饲养出栏的性价比会远高于大部分中国土猪。于是,更多农民选择饲养外种猪,膘肥体壮的中国土猪也逐渐被更多消费者排斥。


4

对于濒危土猪,我们可以做什么?




为了应对中国土猪及其他本土畜禽濒临灭绝的境况,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畜禽遗传资源分布状况,制定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制定并公布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对原产我国的珍贵、稀有、濒危的畜禽遗传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大花白猪、乌金猪(大河猪)、金华猪等均在最近公布的保护名录之内。

 

 

对于猪这种肉用经济动物,仅仅是把它们保护起来免于灭绝并不是最佳策略,挖掘优势,弥补劣势,使其东山再起才能发挥它们的价值。市场是多变而残酷的,在肥肉冗余的当下,人们开始尝试土洋结合的创新法。

 

以成华猪为例,四川的养猪场也在尝试让成华猪与外种猪杂交。成华猪与英国巴克夏猪杂交一代的猪在出栏时已经可以达到556克的日增重水平,料肉比降低到了约3.5∶1,瘦肉率较以前也有所提高。提高的瘦肉率主要体现在腹部的“大肥肉”变少了。



当然,杂交一代的猪肉几乎保持了原来成华猪肉的肌内脂肪水平,与外种猪“纯瘦肉”相比,杂交成华猪肉的肌肉部分也能看到大理石样纹理,也就是传说中的“雪花猪肉”。

 


经过改良的成华猪,在2017年的出栏量已经达到了2万头。猪农和成华猪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终于由衰转盛重回巅峰。


农民也要生存,他们会选择经济价值更高的猪种饲养,一些农业品种的自然淘汰是难以避免的。但换个角度想,中国本土猪有很多宝贵的性状已经作为种质资源保留了下来,甚至很多外种猪也是利用中国本土猪做杂交育种。


我们现在吃到的猪,即使不是纯种中国土猪,也有可能是中国土猪的后代。

 

中国土猪市场十大品牌丨参考资料[2]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中国土猪,也在尝试与外种猪杂交创新。

 

不要觉得猪肉供不应求,也不要觉得猪肉兴衰与我们无关。我们作为消费者,应该做到最基本的杜绝浪费,不管是不是纯种中国土猪,我们都要珍惜食物。

 

2018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18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报告中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食物浪费情况。其中,游客食物消费,公务/商务消费,大型餐馆,校园餐满意度低及盒饭形式供应成为了食物浪费的重要因素。



图丨2018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


你以为我们浪费掉的食物就蒸发了吗?并不会!在一些偏远地区,一些农民就是用泔水喂猪的,而这些猪生命的终点显然还是餐桌。是的,某种程度上说,你浪费掉的食物,经过循环还是由你自己继续吃下去。

 

其实本质上,在中国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猪肉是供大于求的。而我们浪费掉的猪肉,最后也要自食其果。所以,不要哀悼没有好吃的五花肉了,先把自己眼前的食物吃完吧。

  

现在回到标题的问题,脑补一下你现在吃(不是成华猪做的)红烧肉时,难道就不愉快了吗?人人吃不起饭的穷苦时代,红烧肉一定要肥得流油才够好吃,可现在这样的肥肉你也许看一下就会腻了。


积极一点想,以成华猪为代表的中国土猪并不是没有了,而是根据市场需求衍生(杂交)出了更合适的品种,红烧肉也不是吃不到了,而是被人们进步的饮食习惯调整为更健康的“肥而不腻”的状态了。当然,只有避免浪费,我们才有资格享受更多的美味。



参考资料:

[1]http://australianpork.com.au/industry-focus/animal-welfare/husbandry/

[2]郭源梅, 李龙云, 赖昭胜, et al. 中国地方猪种利用现状与展望[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9(03):427-43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1-1156285.html

上一篇:[转载]划重点|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2018学术年会指南!
下一篇:[转载]预出版||气候变暖背景下青岛地区动物物候期的改变
收藏 IP: 180.168.15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