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原著序 食物网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已有 1761 次阅读 2018-11-13 18:02 |个人分类:学术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原著序  食物网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Michel Loreau


食物网沿着生态学的两大基本观点开展研究。第一个是Lindeman在1942年提出的能量观点,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食物网的能量研究随着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而发展。按照能量观点,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即从光合作用中由自养生物获取,最最终在异养呼吸中消散的能量流通途径组成的网络。我敢说,Ulanowicz及其同事在本书中所倡导的生态网络分析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


另一个观点根植于群落生态学,由May(1973)发起,后来由Pimm(1982)等人完善。这种研究途径侧重于物种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动态约束,并强调过多 的相互作用(不管是物种的数量巨大,还是物种之间的关联度更强,抑或是平均相互作用强度更高)会破坏食物网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根据这种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关联度的理论开展的预测,引起对食物网结构比较拓朴学的研究高潮。因此,尽管这两种传统观点的出发点不同,但在本书讨论食物网结构模式的章节中则殊途同归。


然而,模式普遍不足以推断过程。因此,从过程入手,解释模式的研究仍然非常活跃,其中,能量和动力学的观点并非揭示真相的唯一途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从功能作用角度为食物网研究提供了途径,而且与能量观点相辅相成(DeAngelis, 1992)。


物质循环是最常见的正反馈循环,这在本书Ulanowicz的总结中得到讨论,对生态系统的关键属性进行了解释(Loreau, 1998)。生态相互作用的化学计量学可能会进一步强烈地限制食物网结构(Sterner and Elser, 2002;Elser & Hessen的相关章节中)。在过去的十年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之间的关系也获得相当大的关注(Loreau et al., 2002)。


如今,迫切需要食物网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相关理论的融合,这有可能为食物网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提供新的见解(Hillebrand & Shurin的相关章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仅取决于局部的限制和相互作用,也受到大规模过程的影响。群落生态学已越来越认识到区域和历史影响的重要性(Ricklefs & Schluter,1993)。然而,它们在何种程度上影响食物网,则研究相对较少。集合种群理论的最新进展(Leibold et al., 2004)为入手研究局部海域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空间限制提供了框架(Melian等的相关章节)。


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中,食物网是进化的结果,进化过程决定了食物网的现有属性。复杂的食物网可能顺其自然地从简单的生态相互作用进化而来(McKane, 2004)。食物网和生态系统属性的演化是将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书是对水生食物网最新研究结果的集大成者,希望有助于推动研究,建立起联结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略)


来源:A Belgrano, U M Scharler, J Dunne, R E Ulanowicz. 杜建国,陈彬,杨圣云,等译,牛文生,周秋麟 校。水生食物网——生态系统途径。海洋出版社。2016.10


水生食物网---生态系统途径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1-1146085.html

上一篇:中文版序二——水生生态系统动力学构建:模型与途径
下一篇:黄宝荣: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综合研判
收藏 IP: 180.168.15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