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物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吉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博文

精品与垃圾的区别 精选

已有 7058 次阅读 2008-1-8 13:06 |个人分类:学界观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精品离不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的艰辛,离不开“吟安一个安,捻断数茎须”的磨炼,离不开“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执着,而垃圾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情,是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般的乱想,是“给我十本书,就能写出一本书”似的拼贴,因此,精品似冬青树,生命力旺盛,令人所敬仰,垃圾像泡沫,稍纵即逝,为人所不耻。但是,这种区别只能是理论上的,因为在具体实践中,精品与垃圾的区别是那样的复杂。
有的虽然罩上了精品的光环,但本质上却是垃圾。这里所谓的“光环”名目各异,有的“精品”被罩上的是政治的光环。前些年,获得国家级大奖的“精品”黄梅戏《徽州女人》编剧、导演、演员等阵容都非常强大,尤其是舞美,特别豪华甚至说是奢侈,然而,该剧宣扬的却是女人“三从四德”的腐朽落后主题,所以,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来概括之,是再形象不过的了。在各级部门推出的形形色色的所谓“精品工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各种各样的“垃圾”,有的堪称是“国家级”的垃圾。
有的“精品”被罩上是的商业的光环,这在图书出版领域表现得特别明显。如今逛新华书店,经常会发现“精品文丛”、“精品文库”、“精品集”、“博士论文精品选萃”等书籍,使人仿佛觉得我们已经进入了精品叠出的新时代。其实,这里所谓的“精品”大都是出版商为了商业利益而有意制造的噱头。最赋有讽刺意味的是,某家出版社推出的“汉译精品”中,有一部作品竟然是中国人编造的“假洋书”,这些不法商贩仿冒了外文原版书名,仿造了外国作者,并编造了虚假广告,就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精品”的神圣殿堂。仔细想一想,这简直是一出闹剧,一出闻之可笑、想之心痛的闹剧!
有的“精品”被罩上的是盲目崇拜的光环,这在文学研究领域表现得特别。沈从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边城》、《湘西》、《长河》、《湘行散记》等作品以其清淡而充满诗意的文笔成名而成为精品,但有的研究者在盲目崇拜的心理驱使下,把沈从文当代因为没有被邀参加第一届文代会而几乎精神失常状态下写的简短手记也奉为中国当代文学开篇的“精品”。无独有偶的是张爱玲。在美籍华裔夏志清教授的极力推荐下,张爱玲热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大陆一直持续升温。实事求是地说,张爱玲的笔下不乏精品,如《倾城之恋》、《十八春》、《色,戒》等,但有的研究者竟然把张爱玲学生时代的习作也奉为“精品”而称赞有加,真是匪夷所思。其实,沈从文精神失常状态下写的手记和张爱玲学生时代的习作其实就是毫无生命力的垃圾,充其量只可以作为研究作家创作历程的史料而已。
相反,有的虽然背上了垃圾的恶名,但本质上却是精品。上世纪50年代,《红豆》、《在悬崖上》、《小巷深处》等短篇小说由于表现了爱情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而被扣上了“人性论”的帽子,现在看来,这些作品都是具有一定文学史意义的成功之作。当然,有的垃圾是作者的自谦。比如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曾经说过,他的一生只写过三篇令他满意的文章,其余的都是垃圾,其实,钟先生所谓的“垃圾”比起有些人所谓的“精品”不知要好多少倍!
更为复杂的是,在精品与垃圾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中间型作品。它们既非精品也非垃圾,或者是精品与垃圾的混合。但一些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作用下,认为非黑即白,其实在黑与白之间还存在着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带。随意时间推移,这种中间型作品有的成为精品,有的可能变成垃圾,有的可能继续处于中间型状态。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那些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作品才能真正被称为精品,否则就是垃圾,再不然就是中间型作品。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擦亮眼睛,千万不要被时下形色各异的“精品”表象所迷惑。

垃圾论文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8-14113.html

上一篇:“眼球学术”
下一篇:给博友拜年啦!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