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明代中国的舆图科学吗?国人的自尊在受审

已有 6362 次阅读 2019-1-15 06:09 |个人分类:科学正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非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

李兆良

2019.1.14


今天,《测绘科学》总编辑牛汝辰老师传来两本关于中国舆图的重要参考的目录:《非科学的中国传统舆图:中国传统舆图绘制研究》,成一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分别出版日期是20162月,201811月。

我暂时只看到目录,没有原书,所以只能就目录来讨论其中重要的三个部分。

成教授两本书非常详尽地罗列中国历代的地图学文献,收集资料非常宝贵,显然做了大量工作,遗憾是没有参考比较西方的地理地图,没有列入明清之间传教士的著作:《坤舆万国全图》(Matteo Ricci利玛窦1602),《万国全图》(Giulio Aleni艾儒略1623),和《坤舆全图》(Ferdinand Verbiest南怀仁1674)。这三本地图都是用中文标注,没有一个欧洲文字,实际上是中国的测绘著作,都当成是西方的著作,没有作为中国地图来讨论。艾、南两位的地图著作均来自利玛窦的资料,在他们的解说里面也表明了,连图名也是《坤舆万国全图》的简写。

另外一位传教士的《中国新地图集》(Martino Martini卫匡国, Novus Atlas Sinensis)其实是翻译自中国明代的全国地图集。17世纪初期,尤其是明清交际,任何人在9年以内是无法测量明代中国全图的,更不用说包括朝鲜和日本,何况是刚刚来华学习中文的欧洲人?这本地图集是用球形投影,经纬度绘制的,不止有图,还有1500多个地名的经纬度列表,收入1655年的J.Blaeu地图集内。虽然用欧洲文字印刷(拉丁文,德文,西班牙文,荷兰文),地名毫无问题是中文音译的。原图可以参考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网站:

https://digi.ub.uni-heidelberg.de/diglit/blaeu1655bd6

image.png

卫匡国中国新地图集中17幅地图之一是中国,朝鲜,日本总图。


我把卫匡国地图集的各省主要城市经纬度与今天地理比较,误差不及一度。朝鲜主要地名纬度也准确,只是经度差异约3度。该论文China Mapped America Before 1430 CE (《中国于公元1430年测绘美洲》) 发表于国际地图学双年会201774日,美京华盛顿。

如果中国人不测量,没有地图,欧洲人无论如何不能把数据转换为欧洲文字。这本地图集分明是中国人自己的测量著作,地名是根据今天的南方方言客家语翻译的,证明当时帮忙翻译者用客家语,应该把它还原为中国文献。

===================

人类测量的技术是渐进的,是积累过去经验,有迹可寻的。中国的地理测量史,地图史,正是在全国统筹基础上,历代积累的成果。西方在15世纪初期突然冒出一位2世纪的希腊人托勒密,著作GeographiaAlmagest(天文图),呈现给世人的是阿拉伯文,拉丁文翻译。


image.pngimage.png

15世纪托勒密世界地图的手抄本(左)和1482年的印本(右)。


欧洲人还没有越过非洲南部。印度洋中间是夸大的斯里兰卡。左边是地中海,大西洋,没有美洲,右边是亚洲,如果算成地球,与欧洲只隔小小的大西洋。

后人“还原”的托勒密世界地图,只有180经度,半个地球。这显然是极大的错误,然而,哥伦布正是因根据这错误的地图而贸然出发,往西方走,以为经过很短的海域就到东方的中国和印度,还以为向东走一样,先到印度才到中国,所以称“发现的加勒比海岛屿为印度群岛。这点说明西方还不知道地球是360度,而且地理知识是错误的,贫乏的。

欧洲度量衡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制度,光是意大利,每个城邦有自己的长度单位,就是十几个单位,不是十进制,相差达50% 以上。根据文献记录,托勒密一生没有踏出埃及Alexandria,如何一个人统筹各国的数据,收集8000个城市,精准到度和分的经纬座标?

英国Hereford大教堂里的Mappa Mundi(世界地图)断代是1300年,却还是一幅充满神话,没有长度单位比例,没有经纬度编制的图画,如何解释从托勒密以来1000年的倒退?

image.pngimage.png

英国Hereford大教堂的世界地图(约1300年),称为英国(或欧洲)第一份世界地图。上方是东。

2008年,我去过参观这教堂和地图,还买了一份复制品和它的解说书。

托勒密以后1000年以上的地图,中间完全空白,真的雁过晴空,抽刀断水,毫无痕迹。如果用质疑中国地图学的态度对待西方地图学史,西方地图是绝对过不了关。

===========

第二本书的最后一章讨论了《天下全舆总图》的真伪。我没有原书,不知道结论如何,不过我相信应该是伪作,因为它包含了欧洲人对美洲误解的地理——加利福尼亚作为岛屿,是错误的。《坤舆万国全图》没有这错误,是正确的半岛,而且地形与今天的加利福尼亚极为接近,加州史丹福大学藏有708张加利福尼亚是岛的错误地图:https://library.stanford.edu/collections/glen-mclaughlin-map-collection-california-island

image.png

Keizer, Jacob, active 1706-1750.

Deventer : [mis au jour par Jean de Lat, Marchand de Cartes Geographiques & Libraire, & par Jacob Keyser, Graveur, à Almelo, 1747].

 

image.png

Buffier, Claude, 1661-1737 (Creator)

把加利福尼亚绘成岛的错误维持到1750年左右。利玛窦与艾儒略的地图都是正确的。

image.pngimage.png

现代地图与《坤舆万国全图》的加利福尼亚半岛(日本藏摹抄本,有日文注音)

image.png


1597Wytfliet的加利福尼亚没有《坤舆万国全图》正确。

image.png

艾儒略(1623)《万国全图》的美洲虽然简单,加利福尼亚还是半岛。

后来的南怀仁(1674)加入了西方测绘的部分澳洲,同时也把加利福尼亚绘作岛,注意这个倒退是加入西方测绘的错误时引入的。

image.png

南怀仁(1674)的美洲部分,示加利福尼亚为岛。

正确精准的《坤舆万国全图》抄自错误的西方地图,是无法解释的。光是这点就应该引起注意。其他很多证据,如罗经正峰,水潮峰,美湾,雪山等几百项,已经在《坤舆万国全图解密》一书和两百多篇博文里讨论过,另外加上《宣德金牌启示录》的文化证据,文物证据。明代中国人不止到达美洲,定居,留下的文物,完全与地图互相印证,是不可否认的。

近年来,英国人Selden发现的中国东海-南海地图,证明民间也存在准确实用的海上测量技术。

image.png

Selden地图(约1610年,不晚于1624年)


对中国地图学与史学的澄清,我觉得有下面的考虑:

·        郑和下西洋的创举使地图学发展到高峰,球形投影正是这时候发展的,从此改变地图学,不能把中国地图学固定在郑和大航海之前的传统形式。

·        明代中后期对下西洋的评价两极分化,导致郑和时代发展的地图学被隐蔽、销毁、篡夺。

·        卫匡国无法九年内测绘全中国。他带走的中国地图可能远不止广舆图,中文原作的经纬度与球形投影的信息保留在《中国新地图集》里。

·        正确的《坤舆万国全图》不可能根据错误的地图莫名其妙更正。利玛窦,艾儒略,卫匡国,南怀仁四位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原有的地图上涂改增减,原图不复存在,但是他们的著作保存了大量郑和大航海资料,我们面对的所谓传教士的著作,实际上是经过篡改的郑和时代文献。

·        明清的民族矛盾与中西经济利益矛盾,把明代地图学的原作者误判给西方。明代精确的舆图被篡改,销毁。清初的舆图倒退,正是因为引入西方的错误。

·        西方崛起后,大力宣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事迹,欧洲同时也发展了地图学,以文化压力掩盖了明代中国地图学的辉煌成就。

我的论文《明代的世界地理知识》讨论以上的观点,2019年7月份将发布在论文集里。

地图学,测量学是精准的学问,有量度单位,有度、分、秒的经纬,有各种投影方法,不是随便可以捏造的。精准的地图一定有探险测量计算的基础。16世纪西方的世界地图与航海史无法含接,而且错误。正确的中文地图是无法翻译自错误的西方地图而自动更正。看完上面的地图比较,大概读者心里应该明白,究竟明代中国的舆图科学,还是同时期的欧洲地图科学。

西方传教士的地图集有关著作可以还原地图学史,还原了世界地理大发现史,中外交通史,整个600年的世界历史应该恢复原貌,还中国一个公道,才是尊重科学的态度。

科学是客观的,没有对人宽,律己严的谦逊。对待西方地图,要用同样严谨的核实标准。相信中国测量学、地图学、历史学方面的学者们用划一标准来审视西方地图学,以科学治史的态度,一定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1157106.html

上一篇:纪念周恩来先生逝世四十三周年
下一篇:不是笑话一则——教育现状
收藏 IP: 107.214.137.*| 热度|

8 周浩 武夷山 李颖业 汤茂林 王大元 姬扬 张家峰 廖景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