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reeask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treeasky

博文

关于不完备性定理和不确定性原理的探讨(十四)(4)

已有 2271 次阅读 2018-12-8 16:4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4.4 对偶空间

    上节我们说到,很多复杂问题要涉及到多层线性空间(流形),流形具备“矢量*旋量”结构,因此有完备解。但是旋量运算有时很困难,幸运的是,旋量变化(旋度算子)等同于其对偶空间的矢量变化(梯度算子)。换句话说,旋量变化运算可以转化为矢量变化运算矢量大小变化常常要容易计算得多。毕竟,梯度算子在深度学习大家早已滚瓜烂熟。问题是,这里的“对偶空间”又是个什么鬼东西呢?

    硬邦邦的数学定义是这样说的:在数学里,任何向量空间V都有其对应的对偶空间V*。对偶空间V*由向量空间V的线性泛函组成。对偶空间V*具有向量加法及标量乘法,是线性空间。对偶空间V*和向量空间V共同组成了双线性结构。

    什么叫线性泛函?什么叫双线性结构?非数学系的学生看到这种非人话的专业术语,估计云里雾里犯迷糊,失去继续探究的勇气。其实对偶空间的概念并不那么高深。下面部分引用了网友matongxue314的帖子,简单形象化探讨一下“对偶空间”的神奇:

    设直线方程:ax+by=c




    上面是把a、b为直线斜率,x、y 作为特征基(坐标轴X、Y)的投影值变量



     有好事者想,凭什么不能把a、b 作为特征基(坐标轴X、Y)的坐标变量,反之而把x、y看作直线斜率呢?(这其实就是‘对偶’观念)

     这时,如果在直线 ax+by=C 上固定一个点 A ,作图线 A_ xa+A_ yb=C ( 其中A_ x 是 A 点的 x 坐标, A_ y 是 A 点的 y 坐标):






    注意,当A 在ax+by=C上沿直线滑动时,随着A变动,A_ x 和 A_ y 的数值也随之变化,即 A_ xa+A_ yb=C 直线的斜率随之变动。这相当于,相对于X、Y坐标轴而言 有对应的无数条 A_ xa+A_ yb=C 在旋转运动



     这就是张量上的旋度的意义:向量空间矢量变化等同于其对偶空间的旋量变化









 



    进一步看,如果我们把X、Y看作特征基、把x、y看作直线斜率,把a、b 作为特征基(坐标轴X、Y)的坐标变量对应于一个双线性结构(直线ax+by=C 和直线 A_ xa+A_ yb=C两个线性约束条件塑造)。这个双线性结构相对于X、Y坐标轴而言,有一个是沿直线滑动(方向不变、大小变化)的矢量,对应一个是相对中心点旋转(方向变化、大小不变)的旋量


 

   并且,这个双线性结构,也可以看作是4特征基(协变*逆变)的张量积空间,7.3 多重线性关系章节探讨过的:


     如果我们把上述直线ax+by=C 和直线 A_ xa+A_ yb=C两个线性约束条件,看作是4特征基(协变*逆变)的张量积空间,即分别把ax+by=C中的x、y 作为特征基(X、Y)的投影,并且把A_ xa+A_ yb=C中的a、b 看作另一对特征基(α、β)的特征值,那么这个向量空间α、β正是向量空间(X,Y)对偶空间

100312we82b2rcnzmtwnpt.jpg


     在4特征基的“向量空间*对偶空间”张量积空间对于X、Y特征基的旋转量转换成4维度的线性量







    对偶空间V*由向量空间V的线性泛函组成,如果V是多维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比如,当特征基为矢量V={\vec{v_1}, \vec{v_2}, \vec{v_3}, \cdots }时,向量空间V如下:

   当V*的特征基为线性泛函V^*={f_1, f_2, f_3, \cdots }, V^* 为 V 的对偶空间。V*如下:


    几点补充说明:

    1、如果f和x分别存在各自的多维度特征空间,则函数 f(x)=c 【c为常数】可以看作 f*x 张量积在约束条件c 下的流形。

    2、矢量的特征(即矢量的方向)只能取单一值,而旋量相当于‘矢量方向开根号’的多特性值量。从逻辑学看,矢量特征即谓词,只能取单一值谓词的分析系统叫做一阶逻辑;而可取多值谓词的分析系统叫做高阶逻辑,这意味着旋量分析系统具有高阶逻辑特征。

    3、如果矢量方向变化的微分计算复杂,可以看作其对偶空间的旋量,以旋转群来处理之。


1207938630.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66470-1150558.html

上一篇:关于不完备性定理和不确定性原理的探讨(十四)(3)
下一篇:关于不完备性定理和不确定性原理的探讨(十四)(5)
收藏 IP: 59.63.206.*|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