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xihb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hb

博文

科学家当官那些事 精选

已有 18792 次阅读 2015-9-18 08:36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诺贝尔奖, 科学家当官, 回馈社会

科学家当官似乎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最近又因知名科学家担任名校领导而再度引发议论。几年前,《人民日报》甚至发问:科学家为什么想当官?对此,我们需要分析这一话题到底因何而敏感。

其实,科学家当官由来已久。我国现代著名科学家中,李四光曾任地质部部长,钱学森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是实打实的中央政府部级官员。华罗庚、竺可桢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和华还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位列国家领导人序列。在那个时代,直至今天,并没有多少人质疑他们为什么当官,因为他们是公认的“人民科学家”,是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优等好官。

上溯到中国古代,那些被我们民族引以为自豪的科学家们,其实也有许多是官宦出身,从县教育局长、地方主官到中央政府的部长级大员,一应俱全。发明地动仪、浑天仪的张衡曾官至尚书;在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写出《齐民要术》的贾思勰和写出《天工开物》的宋应星都曾是治理一方的父母官;写出《梦溪笔谈》的沈括不仅在多个岗位担任要职,参加过王安石变法,而且还曾领兵打仗,戍守边疆。

或许,中国学者受孔夫子入仕观念的影响太大。那么西方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有没有想当官的呢?不仅有,而且是由巨匠之首牛顿领头的。牛顿在年届50之后不愿再过清贫的生活,先担任英国造币局监督一职,之后升任造币局局长,年薪达到剑桥大学教授的十倍。不久,他又被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皇家学会主席,被女王封为爵士。“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曾担任法国皇家火药监督及财政委员,不幸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制定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曾出任俄国度量衡局局长,发明无线通讯的马可尼曾任意大利海军中校,还有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玻尔曾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国家原子能委员会主席


 

 

既然如此,为何公众对科学家当官如此敏感呢?从公众反应来看,大体有两种声音。其一,中国缺诺贝尔奖而不缺大学校长,也不缺部长级高官,所以拜托科学家们埋头工作攻克世界难题,像奥运健儿那样拿几块奖牌回来,中国为此已经等待一百多年啦!其二,当官搞科研,红白通吃,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靠权力瓜分资源,侵占他人成果,打压排挤他人……等等。

公众的心情是容易理解的,但质疑有时也是经不起推敲的。针对质疑之一,难道我们要亲眼看到诺贝尔奖拿回来激动完了才肯放手让人家去当校长吗?有没算过诺贝尔奖成果从完成到获奖要多长时间?历史上平均时间为18年。也就是说,即使现在某项成就将来要获奖,也可能是18年以后,那时这几位现在正“奔5”的副校长大概已是65岁的人了。请问还有什么岗位适合人家?针对质疑之二,我认为,如果一个干部官品不好,不论他(她)是不是科学家,都可能做出为人所不齿的事情。出问题的不是“科学家”,不是“官”,也不是二者的组合,而是对干部管理监督和对权力限制约束的机制。如果权力被装进了制度的笼子,无论谁为官,都只能贡献智慧和力量,而不能多吃多占,更不能有权任性。

我是一个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博士毕业的人,亲眼所见那个年代国家因人才断层而对青年科技人员破格提拔、超常规使用的种种做法。这几天,科学网有文章讲述三十岁左右当大学教授的神童故事。可是,在九十年代,中国神童在这个岁数已经有人担当名牌大学的校级领导,从副教授到教授再升任副校长总共两年多一点时间。相比现在已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处于“奔5”年龄的几位新任大学副校长,公众的惊讶和议论是过度反应呢,还是忘却历史呢?

九十年代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大规模破格提职、封官部分解决了当时干部缺乏的问题,但也确实终止了一些青年才俊的学术生命。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一直延续至今,加上当今科技人才早已不是稀缺资源,避免让青年科技人才过早压上行政重担已成为干部使用的一条默认原则。所以,有些担心可能源自我们并不了解实际情况。

当今已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年代,我们没有理由要求科技明星们按照我们的期望发展,也不宜要求别人努力完成我们的心愿。如果我们的社会人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快乐着,这个社会可能会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更有幸福感。当年,牛顿在功成名就之后寻求新的方式为国家服务,既弥补了前半生的遗憾,又为国家做出了新的贡献。他提议建立的“金本位制”在英国实际存在达200年之久。科学家中的少数人,如果适合于从事行政工作,乐于在科研和教育机构为其他教职人员和科学家服务,甚至直接参与到政府部门为大众服务,我认为,这是组织选拔、群众推荐、个人愿意的事,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

         略微令人担心的倒是科学家任职后的表态,听起来像是当校长以后不会减少科研和教学时间。那么请问,难道是要用业余时间当校长吗?本来是一个搞科研不分白天黑夜的人,好像没有业余时间,按照表态的说法,校长还怎么当呢?

         英才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长辈的提携和那么一点上天的眷顾。几位院士既然已经到了领导岗位,就应当效仿李四光、钱学森、华罗庚、竺可桢,努力做人民的科学家,做有职业精神的好官。在自己掌握行政资源之时,勿忘提携他人,带出一批英才,回馈国家和百姓,把上天对你们的眷顾传递给更多的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36782-921571.html

上一篇:中国应培育无小刺主养鱼
下一篇:我国现今与60-80年代原创性成果的不同特征
收藏 IP: 159.226.163.*| 热度|

36 檀成龙 武夷山 姚俊强 文克玲 周健 麻庭光 曾杰 陈楷翰 姬扬 许方杰 赵永新 黄永义 霍艾伦 彭真明 王毅翔 夏志 徐绍辉 林中鹿 韦玉程 张晓良 刘浔江 黄仁勇 宁利中 蔡小宁 王帅 蔡庆华 王江新 段洪涛 李燕祥 ljxm ghzhou5676 kexuegzz fsdw cly85 neilchau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