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毓琦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毓琦 哈佛(1961-2001) 清华(2001-date)

博文

教育与科研随笔(二)

已有 5914 次阅读 2008-4-29 16:01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For new reader and those who request 好友请求, please read my 公告栏 first).

这是我过去一年用英文写的”Research and Education”十篇文章.現在科学网已经全部翻譯好了. 所以在网上再發表一次. 使喜欢读中文的网友方便一些

 
如何做科研(2)——回答一些读者反馈
 
亲爱的读者们,非常感谢你们公开和私下提供的反馈和提出的问题,不过我时间精力有限,无法逐一回复。我开设博客的初衷是向读者,特别是年轻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些泛泛的指导,这也是我与人合著这本小册子《科坛新学者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的目的(在我早先写的博文《语言与翻译》http://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696中曾经提起》。我非常非常欢迎读者的反馈,我将在以后的博文中对读者提出的问题作进一步的答复。下面我对读者提出的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一些说明。
 
刚开始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我发觉讲课对老师来说很不公平:首先我要花好几周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消化整理资料,彻底理解这些资料。接着,我需要从中提炼重要的观点,仔细组织,努力阐明各种概念,最后在一两个小时里把这一切努力的成果传授给我的学生。这就是说,我花了很长时间学会的东西他们一下子就学到了,结果他们就和我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搞科研了。难道这不是很不公平吗?但是,我很快就认识到事实并非如此,无论老师讲的多么好,领会授课内容并不等于达到了讲课人理解的深度。如果不在刻苦钻研过程中反复巩固,你很快就会忘掉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好的老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帮你避免误入歧途,就像地图上或者旅游手册的功能一样。但是只有你亲自走过那条路,才不会错过沿路的诸多美景。对这一点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青年学生问我的一些问题我其实已经在以前的文章里做了解答,尽管也许回答得不那么直接,但答案就在那里。当然,我并不是要责怪你们忽视了这些答案,因为仅读一遍是无法彻底领会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关于科研工作的感悟的。(我前面提到的给研究生上课的问题也和这个问题类似,另外我在《教育与科研随笔(一)》一文谈到的博士生培养问题也属于一个性质。)我建议青年学生抽时间多读几遍我的文章。也许在某个时刻,你会猛然记起我所说的话,恍然大悟。这里我再重复一遍:
 
对于科研,没有法宝或捷径可循。只有通过艰苦的矢志不移的努力才能成功。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也许过分强调了导师的作用。诚然,好的导师可以帮助你避免误入歧途,以教训换经验,但毕竟,路还得你自己走,而且毕业后你也有可能找不到能时常给你指引方向的领路人。我读博士以及毕业后的经历便是如此。也许这样说显得有些不谦虚,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确实没有导师或指导老师(我指的是上述意义上的导师)可以为我提供指导。但我积极征询、倾听和思考别人的意见、著作和观点,它们对我帮助很大,我也非常感谢它们。所以说,对自己专业领域外的知识报以开放的心态和广泛的兴趣是十分有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新知识是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我太太曾开玩笑说,她要在我的墓碑上刻上“他喜欢学习”,因为她有时厌倦了我没完没了地问“为什么”和“怎么会”之类的问题。
 
很多学生认为他们做出的某些选择,比如是学习电机工程呢还是学习计算机工程呢,是去公司呢还是留在学术界呢,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会一失足千古恨。在美国,情况绝对不是这样。只要你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做出调整,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在中国,情况可能有些不同。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我的经验,机遇会不断涌现。唯一不可避免的是激烈的竞争和勤奋的工作,除非你有所谓的“关系”。本来嘛(假如你讲“关系”的话),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
 
评论:
博主回复:
[5] 标题:主动的赞扬
发表评论人:[注册用户]何毓琦 [2007-5-23 19:26:28]
麦克:没想到会听到你的消息。从前的学生自己主动给出的赞扬是一个老师能够得到的最好的奖赏。祝你事业更上一层楼!
 
 
标题:回忆跟随何教授做科研的时光
发表评论人:[游客]Mike Yang [2007-5-23 17:02:52]
我曾经有幸跟随何教授学习。尽管我现在不在学术界,而是投身商界,但从何教授那里学到的很多东西在我毕业十年后的今天依然使我受益。
勤奋、毅力、热情,再加上良好的做报告的技能构成了成功所需的要素,这听起来也许有点迂腐,但却在各个领域里屡试不爽,无论是在学术界、咨询行业还是医药行业。
也许我有点离题了。下面我想在何教授关于如何做科研工作的论述上再补充一句:要想做出伟大的工作,首先要对你的研究课题充满激情。目标要远大,但是又要脚踏实地,要预计到在接下来的日日夜夜里你会遇到种种挑战,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挑战,研究旅途的终点才变得非常有趣。坦白的说,这种对科研的热情决定了你是成功还是失败。当然,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但勤奋和毅力会让我们“更幸运”。
其次,你要练就一身做报告的高超本领。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像是在讲故事。相对论是个故事,量子电子学是个故事,全球变暖是个故事,iPod是个故事,开公司也是个故事。我想你已经理解了我的意思。手上有件美妙的东西仅仅成功了一半,把这个好东西卖出去才是成功的另外一半,很多人都忽视了后者。我从何教授和麦肯锡(注:麦肯锡是世界一流有名商业顧问公司) 那里明白了一个道理:用一种激动人心的方式讲述你的故事,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你的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会帮助你将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最后,我想说“科研”本身是个主观色彩很浓的概念。只有你自己能决定何谓“成功”,做到什么程度就够了。我哈佛读书时有一位很优秀的同学。我现在还常常记起他。他对生活非常积极乐观,我从他那里学会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看这个世界。这有什么好处呢?嗯,我想你应该记住,抱着积极的态度,你讲的故事会更精彩。
(荔涛译 何姣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65-23440.html

上一篇:教育与研究随笔(一)
下一篇:教育与科研随笔(三)
收藏 IP: 72.74.255.*| 热度|

1 vinch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