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期引用与长期引用
武夷山
荷兰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奖得主Loet Leydesdorff和另外三位学者2016年3月底在ArXiv预印本文库发表文章,Citations: Indicators of Quality? The Impact Fallacy (引文:质量的指标?影响力谬误)。
他们认为,引文需要进一步区分为不同情形;短期引用说明了被引论文作者处于研究前沿,反映的是选题的时尚性;长期引用则能够说明,被引文献对于将知识主张转化为概念符号的编码化过程作出了贡献。研究前沿的知识主张很可能只是风光一时,因此将短期引用作为质量指标是不合适的。现在的引文影响力研究基本上都是关注短期引用,因此,相关数据所测度的并非认知质量,而只能反映出被引文章作者参与了当前的话语讨论。
本文研究了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德语期刊Soziale Welt(社会世界)的被引情况,以说明不在意贴近研究前沿的载体的情形;第二个例子是Robert Merton(默顿)这位著名社会学家的被引,因为各种引文理论都将他作为一种概念符号;在第三个例子中,分析了Scientometrics(科学计量学)、 Gene(基因)和 Soziale Welt这三种期刊的“多重被引发表年谱”(MultiRPYS,即Multi-Referenced Publication Year Spectroscopy)。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用引用来测度“质量”之工作可以进一步加以限定:短期引用反映的是研究前沿之时尚性,长期引用则可以表示知识主张编码化后被纳入知识体系的过程。可以利用作者们最近开发出的“多重被引发表年谱”法来区分短期影响力和长期影响力。
他们之所以选择Soziale Welt作为案例,一是因为社会学这门学科不属于热门显学,二是因为该刊是德语期刊而非英语期刊。因此,从该刊的引文可以看出,处于科学主流之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该刊的另外一个“劣势”是,被引文献往往是很老的文章。例如在2014年,WOS数据库记录下该刊被引用98次,其中63次(64.3%)都是引用的发表已经超过10年的文章,这些引用在计算刊物的影响因子时派不上用场。
又如,著名科学社会学家Bruno Latour于1996年在该刊发文,On actor network theory: a few clarifications(论行动者网络理论:几点说明),此文是英文。发表后的前10年,该文被引总共不到10次,从2006年起,其年度被引次数逐渐增多,2015年被引达34次。
这类例子说明,在不存在研究前沿(博主:可以理解为“时尚主题”)的学科领域里,也许需要经历一代人的时间,某个概念符号才会被消化吸收,从而被频繁引用。
默顿(就是提出了“马太效应”的那个默顿)的名字早已成为一个概念符号。本文对比了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科学之社会研究)和Scientometrics这两种期刊对默顿论著的引用,差异很大。在社会学领域,由于默顿已经成为一个背景人物,其论著只是偶尔被引;在科学计量学领域,由于学者们感到Scientometrics杂志不仅需要强调方法,也需要理论性的工作,故而频繁引用颇有理论建树的默顿。
关于“多重被引发表年谱”,我没有时间介绍了,请大家读原文:https://arxiv.org/ftp/arxiv/papers/1603/1603.08452.pdf。
总之,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我们都知道,在图书市场上, “畅销书”不一定是“长销书”。短期高被引有些类似于畅销,长期被引才类似于长销。长销,长期被引,才可能不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