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凤凰周刊采访多位科学网博主,讨论OA期刊版面费问题 精选

已有 14872 次阅读 2016-2-26 05:59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主按:《凤凰周刊》采访了包括我在内的多位科学网博主,撰写了以下报道。为了让更多博友读到,就将此文放在原创栏目下吧。)


OA期刊“中国版面费”争议

凤凰周刊 2016年第5

 

一篇题为《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的论文版面费,惊心触目!!!》的文章,在微信传播中阅读量已达“10+”,目前仍在不断被转发。该文把中国学术界向国外OA期刊贡献的天价版面费推向了公众视野。

OA期刊英文全称是OpenAccess Journal,中文译为开放存取期刊,是近十几年才兴起的一种在互联网上在线出版的学术刊物。传统的学术期刊如《自然》、《科学》等,采取的是向读者收费的运营模式,读者只有付费订阅,才能看到它的内容。而OA期刊则不同,它向作者收取一定数额的文章处理费,然后将论文发布在网上,任由世界各地的读者免费阅读和下载。

不过,OA期刊向作者收取的费用并不低,以至于有学者戏言,“OA期刊出现以前,有人穷得读不起好文章;OA期刊出现后,有人穷得发不起文章。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The Public Library ofScience)是世界著名的OA期刊出版集团,旗下有7OA期刊,每篇文章向作者收取的费用从1495美元到2900美元不等。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OA期刊Nature Conmmunications向中国作者收取的费用为33100元(人民币)每篇文章,ScientificReports向中国作者收取的费用为每篇9900元。

在传统的出版模式下,科研成果往往沦为学术出版社的垄断产品,图书馆需要花大量的经费来购买它们。甚至在互联网出现以后,对于科研成果的使用,仍被限制在其所在机构的局域网内。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博士李伟对《凤凰周刊》记者说,你在传统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但假如你学校的图书馆没有订阅该期刊,你自己都不能下载,这很搞笑。

OA期刊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壁垒。OA期刊允许任何用户对其在Internet上公开出版的文献进行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检索或链接。它使得学术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任何限制,因而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支持。

近几年来,不少OA期刊的影响因子(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逐渐上升,受到了学术界认可。目前,已有1000多家OA期刊被SCI数据库收录检索。在当下中国,衡量学者个人成就和科研单位实力的最主要指标,就是在SCI收录的期刊上所发论文的多少。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国学者在国外的OA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刚过去的2015年,在SCI数据库一共检索到167828篇论文是在OA期刊上发表的,中国的论文数占20.8%,美国占19.8%。因而,中国学术界向OA期刊贡献的文章处理费OA期刊在中国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OA期刊在中国大肆敛财?

近十几年来,OA期刊发展迅猛。以总部在埃及开罗、成立于1997年的Hindawi出版集团为例,它原本是一家传统的出版社,2004年开始做第一本OA期刊,2007年完全转型为OA期刊的出版商,目前创办了405OA期刊。这些期刊向作者收取的费用,每篇最低为195美元,最高6995美元。从2011年开始,Hindawi每年出版的论文都逾1万篇,且数量逐年增长,利润可想而知。

OA期刊的出现极大拉低了学术出版的门槛。只要建立一个网站,招几位编辑,邀请一些学者担任编委和编审,就能打造一本OA期刊,发的论文越多越赚钱。一些人瞄准此商机,加入了捞金行列,使得OA期刊数量猛增,质量却良莠不齐。

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研究员喻海良曾对100个被SCI收录的OA期刊做过分析,吃惊地发现,其中有10个期刊中国作者的比例占到了60%以上,最高为89%

喻海良告诉《凤凰周刊》,对于这些中国作者超过60%OA期刊,可以直接定义为掠夺性期刊。在他看来,由于国内大学对学术论文的数量有盲目要求,有些博士为了早日毕业,还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很可能会选择在OA期刊上发表论文,因为OA期刊评审周期相对较短。而如果水平有限,不能在高水平的OA期刊上发文,就只好选择在不入流的OA期刊发文。我支持OA期刊的发展,但反对那些以敛财为目的的OA期刊

所谓掠夺性OA期刊,是指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副教授杰弗瑞·比奥(JeffreyBeall)在自己博客上定期更新的问题出版商黑名单。长期在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比奥,早在2008年就发现,有很多OA期刊主要以向作者收取版面费为目的,同行评审形同虚设,而这通常被看做是保证论文质量最重要的方式。他把这样的期刊定义为掠夺性OA期刊。截至目前,他的黑名单上已有929OA期刊。

201310月,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份钓鱼实验报告,反映某些OA期刊确实存在审稿不严谨现象。

美国生物学家约翰·博安农炮制了一篇只要有高中化学基础的人都能看出其中错误的论文,在杜撰了论文署名和供职机构后,投给了世界各地的304OA期刊。几个月后,有157OA期刊通过了该论文,表示只要支付版面费就可以发表。这些中枪的期刊中,有60%完全没对该论文进行同行评审,其中不乏一些来自美国和印度的大牌出版社。

博安农的钓鱼实验引起了全球学术界的重视。不过,位于伦敦的开放存取学术出版协会认为,尽管它能揭示一些问题,但容易被人误读,因为博安农所投稿的期刊并非随机选择,甚至很大一部分来自比奥的掠夺性OA期刊名单

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武夷山看来,虽然存在一些有问题的OA期刊,但也属正常。武夷山说,就像国内也有很多纸质刊物,就是为了挣钱,给钱就登,根本没有什么审稿。但这是不是主流呢?肯定不是。

国内很多人对OA期刊收取版面费很敏感,误以为像国内的期刊一样,交钱发表就是注水,但对于被SCI收录的OA期刊而言,如果它真的是只要交钱就发不需同行评审的,一经发现,就会被汤森路透公司清除出去。

但无论如何,中国学术界向OA期刊贡献了大量的版面费,确是不争的事实。上述“10+”热文的作者是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学院讲师林贤祖,他在文中称,保守估计,这样的版面费总计有数十亿之多

喻海良说,2015年全世界发表了约17万篇被SCI收录的OA期刊论文,其中中国作者贡献五分之一左右。现在SCIOA期刊的版面费,基本上都在1200美元以上,因此,中国作者至少贡献了2.448亿人民币。若再加上那些不被SCI数据库检索但被EI检索(工程索引)的论文,以及完全没有被检索的OA期刊论文,费用可能还要增加很多。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朱猛进认为,基础研究结果属于全人类,只有把论文发表在OA期刊上,它才真正属于全世界,因为任何能上网的人都能获取。因此,把在OA期刊上发文所付费用,说成是向国外进贡版面费,完全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思想在作祟。美国人花那么多钱在PLoS One上发文章,难道也是在进贡版面费吗?

尽管中国学术界在OA期刊上所花费的资金并非小数目,但武夷山认为,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现在OA期刊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在OA期刊上发表论文要付费,其他国家学者一样也要付费。美国肯定是全世界向OA期刊付费最多的国家。在这个大趋势面前,我们不能单纯因此而愤愤不平。

不能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2015年初,从未在OA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的林贤祖,发起了一次抵制Hindawi出版社的行动。他在倡议书中称,Hindawi出版社充斥着野鸡期刊,它打着开放存取的旗号,拉壮丁式地征集编委,而发表其中的论文经常交叉滥引,以抬高影响因子来抬高版面费。他号召中国学者不在Hindawi出版社发表论文,也不给它的期刊做编委和编审。截至本文发稿前,共有28名高校师生签名响应。

不过,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健对此表示十分不屑,他除了担任着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OA期刊Scientificeports的编委,还担任Hindawi出版社旗下两个OA期刊的编委以及另一期刊的首席客座编辑。作为回应,他在科学网博客上写下了《我与野鸡不得不说的故事》一文,称Hindawi出版社的投稿、审稿流程及质量控制,都是很健全的,从没有工作人员明示或暗示他们要引用Hindawi出版社的期刊论文。

喻海良认为林贤祖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因为林并未给高水平的OA期刊投过稿件,也没给它们当过编委,不了解OA期刊稿件的处理情况。事实上,论文是否被接收不是出版社的编辑说了算,而是期刊的学术编辑说了算。作为一个期刊的学术编辑,不可能无节操地去接收水平差的论文。因为,很多OA出版的论文,不仅在论文上给出投稿人的名字,还给出处理这篇稿件的学术编辑名字。

从武夷山的投稿经历,也可以看出正规OA期刊审稿之严。他和自己的博士生曾向PLoS ONE投过一次稿,由三个专家负责审稿。第一次,三位评审者的意见是大修。按要求修改后,又投过去,有个评审者认为稿件有进步了,但另一个评审者仍然坚持第一次的意见,最后编辑部总的结论还是大修。武夷山只好又认真修改一次,再投过去,但把关最严格的那位评审者还是坚持说稿件质量不行,这篇论文就被退稿了。

每个评审者的意见都有好几页,写得很细。武夷山曾长期担任《情报学报》主编、《中国软科学》杂志常务副主编,还担任过国内超过10种期刊的编委。但他说,国内的刊物,无论是被SCI收录的,还是没被SCI收录的,审稿严格程度一般都不如我们这次在PLoSONE所遭遇到的。

尽管如此,由于很多OA期刊比传统期刊的审稿速度更快,同行评议更宽松,OA期刊上论文的质量也常被质疑。在有些学者眼里,OA期刊上的论文,就像BBS上的文章一样水。在北京大学数学学院教授宋春伟看来,真正好的刊物,是不收论文发表费的,而真正做学问的人,也不会交这种费用。他说,即便你在被SCI收录的OA期刊发表了论文,但在同行心里,人家也许并不认可。

武夷山认为,这种观点恐怕属于误解,因为OA期刊只是跟传统期刊出版模式不同,并不影响论文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牛登科教授撰文表示,OA期刊是美国科研人员自己发起的,他们发表论文也要交钱,欧美的一些科研资助机构还大力提倡他们所资助学者将科研论文发在OA期刊上,也并没有觉得亏。表面看,在OA期刊上发文章,确实要花钱,但即便学者把论文发在传统期刊上,钱也一点没少花,因为图书馆订阅传统期刊也是付费的。而OA模式比传统模式更利于知识的传播,也更能让没有足够经费购买数据库的科研单位享受到科研成果。

像传统期刊一样,OA期刊也有好坏之别,应反对的是以敛财为目的的掠夺性OA期刊,而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这是很多学者的共识。

中国OA期刊发展困境

“OA期刊的发展是大江东流,无法阻挡的。完全不接受它或者忽视它,肯定是不行的。喻海良说。2015年,在SCI数据库里,OA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约占世界所有期刊论文的10%。他估计,再过20年,OA期刊所占的份额可能会超过50%

在国际上,OA期刊逐渐成为了科学期刊出版的新潮流,推动开放获取政策的发展和学术出版产业的变革,已是欧美学界、科研基金和政府的共识。

据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数字未来研究所研究员任翔介绍,开放科学是欧美科研政策的新焦点,欧盟推出了雄心勃勃的Horizon2020规划,计划投入800亿欧元预算,打造基于数字开放理念的科研创新体系。欧盟已经要求其资助科研项目的研究数据对公众开放;一些世界级的学术机构,比如欧洲核子研究理事会(CERN)开始构建开放数据存储库;学术出版商如PLoSNature 也开始尝试科研试验数据出版。

任翔说,无论开放科学,还是OA政策,都将青年一代研究者视为未来主导力量。年轻一代学者成长于开放网络环境,在FacebookGoogleTwitter等熏陶下长大,心理更认同开放理念。虽然现行商业出版和评估体系会造成短期障碍,年轻一代还是拥有巨大潜力与能量去推动转型,实践和推广开放科学与新型学术传播。

但在谈到国内OA期刊的发展时,武夷山特别指出,目前中国几乎没有真正的OA期刊,虽然某些纸质期刊也把内容全部放到网上去供读者免费阅读,但纯粹OA期刊应该是只出电子版,而不出纸版,两者都出则成本太高了。问题在于,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刊号太难审批了,经审批的纯电子版期刊迄今很少。

武夷山带领的研究团队曾研究过世界上几个大国经济发展与期刊发展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各国期刊品种的增加,跟GDP增长的曲线是一致的。但在我们中国不是这样,很多年来,每年GDP增长7%左右甚至更高,但科技期刊品种的增长却要缓慢得多,因为刊号管得太死了。中国至少应放开科技学术期刊的刊号,这样才不会落后。

2014年,中国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类似欧美的强制性OA政策,这是中国OA发展的里程碑。中科院的CAS IRGrid 和自然科学基金委新近上线的机构库也是颇为令人瞩目的OA实践。

但任翔认为,中国学界、出版业、政府和公众达成广泛共识尚需时日,在实践中大规模实现OA仍不乏阻力。中国学术出版界需要了解欧美OA的发展,积极融入全球学术出版体系。

OA期刊对传统学术期刊所构成的挑战,令人想起维基百科与《大英百科全书》的竞争。2001年维基百科正式创立,逐渐成为全世界人们在互联网上分享知识、获取知识的平台。2012年,241岁的《大英百科全书》停止纸质印刷转向在线版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12岁的维基百科终结了纸质《大英百科全书》的生命。时任《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总裁乔治·高祖告诉记者:《大英百科全书》与维基百科的体量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但维基百科证明,它比门槛过高的传统百科全书更能造福数百万人的生活。

在不久的将来,OA期刊或许同样能够成为传统学术期刊的终结者,因为它更能造福全世界的科研人员。由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开放性,不断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普及和进步,中国不应自绝于这一进程。

 

刊载于2016年第5期周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58677.html

上一篇:人才激励:铸牢迈向研发强国坚实基础
下一篇:[转载]第八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申报启事
收藏 IP: 106.120.41.*| 热度|

54 许培扬 喻海良 林中祥 钟炳 徐令予 陈辉 虞左俊 黄健 郭向云 姬扬 文克玲 徐志刚 梅钢 牛登科 鲍海飞 翟自洋 张学文 张子柯 彭超 刘维树 马军 李颖业 陈南晖 韩永和 印大中 汤旭光 Editage意得辑 罗会仟 张章 刘燕珍 郑俊 范毅方 张越 高峡 任胜利 王启云 章成志 陈楷翰 陆绮 庄世宇 李侠 魏瑞斌 李泳 高建国 王桂颖 xlianggg biofans ghzhou5676 shenlu liangzx idealist ncepuztf aliala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