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难题是解决善与善的矛盾
武夷山
《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2015年第6期的首篇文章是赵汀阳的《以天下重新定义政治概念:问题、条件和方法》。我认为,这是一篇水平很高的文章,在中国学术史上将有其地位。
在此文的最后一节“政治重新出发的起点”中,他写道:
天下理论不仅仅是一个全球政治理论,同时也意味着政治的新概念,一个让政治重新出发的起点。
如果要可信地解决利益和价值的冲突问题,政治就需要成为一种善的艺术,从而超越恶的艺术,更准确地说,成为一种化敌为友的艺术,而不是斗争的艺术。真正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不是善恶之间的决战,而是善与善之间的互相矛盾。当一种善与另一种善之间产生分歧,人们就很容易把另一种善识别为敌人,于是政治就蜕变为战争,这是政治灾难的开始。把善与善的分歧解释为善与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决战、进步与落后的冲突,这是非理性的想象。把善与恶的矛盾解释为善恶之争直接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和政治的失败。
我过去也思考过善与善的冲突问题,但我所提炼的善-善冲突的一般性不如赵汀阳先生,主要谈的是学科层次的善-善冲突。思考结果,是发表于2005年6月29日《学习时报》的一篇短文,如下:
|
| | 学科之间:善与善的冲突与和谐 | 武夷山 | |
| | |
|
|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性问题,含有很多维度,其中一个维度是善与善的冲突。 在社会的早期发展阶段,善恶冲突是主要矛盾。比如,愚昧是恶,知识是善;暴政是恶,亲民是善;贪污是恶,廉政是善。发展到一定阶段,善与善的冲突则处于更突出的位置。比如,舍得花钱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是一种善,为需要不断做肾透析的城里的患者报销医疗费也是一种善。政府财政资源有限,无法行那么多善,怎么办呢?这就带来了善与善的冲突。学科间冲突也是善与善的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印度人两千多年前就发现,楝树油可以杀虫。若把楝树油做成杀虫剂,肯定属于绿色产品。可是,若要在西方国家推广这种杀虫剂,就首先要做大量试验,包括杀虫效力试验、毒理试验和环境影响评估。这就需要大量的经费。身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出不起这些钱。而一些大的化学公司则想:楝树油的杀虫效果并不是本公司发现的,本公司无法申请专利权,如果我出钱做了这些试验,产品也上市了,如何确保我的利益呢?似乎不好办。于是,他们也不肯出钱做试验。结果,本来楝树油已经上了欧盟的“待考察活性成份”清单,由于没人出钱做相关试验,欧盟又将它从清单中撤下。撤下之后,谁将受益?不是印度的穷苦百姓,不是渴望绿色产品的广大欧洲公民,而是已经取得化学杀虫剂市场垄断地位的那些大型化学公司,它们将继续一边赚钱一边污染环境。这就是所谓现代科学知识(必须做这个试验那个试验才能保证安全)与印度传统知识(楝树油能杀虫)发生冲突所造成的恶果。哪一种知识错了(错了就属于恶)?都没错。 怎样解决学科冲突呢?首先要认识到,每种学科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都不能(也不应该)通吃天下。目前,较普遍的学科分类方式是把所有学科分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三大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分,是按研究对象分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之分,又主要是按学科中量化研究手段的应用程度和学科规范程度分的。显然,这种分法不太能令人满意。国外有的学者则别开生面,提出另一种三分法:形式科学、解释性科学和设计科学。形式科学,是如哲学和数学一类的研究。解释性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和一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如经济学)。设计科学包括工程学、医学、管理学、现代心理疗法,等等。解释性科学重在描述(Description),设计科学重在施策(Prescription)。解释性科学的成果(比如宇宙起源)是人人关心的,设计科学所产生的知识(比如预应力结构可靠度分析)则主要是业内人士更关注。前者的典型研究成果是因果模型,后者的典型研究成果是一些技术(此处,技术作广义理解)规则。由于解释性科学和设计科学的差异如此之大,用前者来统帅后者就不一定合适了。比如,中医药就属于一种经过检验的、强有力的技术规则系统。它将自己感兴趣的系统(比如求诊者)视作黑箱,在某些条件下,特定干预(汤剂、针灸、推拿,等等)就能产生(也许是决定性地,也许是随机性地)所欲求的结果(治愈病人)。中医药确实迄今还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清楚治疗机理,但是,解释并非其使命。现代设计科学的成果则是经过检验的、有依据的技术规则,这里所说的依据,也许部分来自解释性科学。目前,中医药发展遇到的窘境,同印度楝树油的遭遇是差不多的,源自现代医学(主要以解释性科学为学科基础)与中医药学的冲突。哪一种科学错了?都没错。 我这里主要是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但是,不管怎么说,如果不正视和妥善处理学科冲突问题,而是简单化地将一种学科的主导范式凌驾于其他类型的学科之上,则肯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
|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16028.html
上一篇:
照片上的人与日记中的人----日记摘抄(313)下一篇:
半夜回到家----日记摘抄(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