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麦克阿瑟网络提出老龄化问题政策分析的优先议题

已有 3136 次阅读 2015-4-17 18:30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麦克阿瑟网络提出老龄化问题政策分析的优先议题

武夷山

 

老龄化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其严峻性不亚于全球气候变化。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刊《代达罗斯》2015年春季号发表了该院院士JOHN W. ROWE的文章,Successful Aging of Societies(成功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http://www.amacad.org/multimedia/pdfs/publications/daedalus/spring2015/15_Spring_Daedalus.pdf),文中介绍了The MacArthur Foundation Research Network on an Aging Society(麦克阿瑟基金会老龄化社会研究网络,简称“麦克阿瑟网络”)提出的老龄化问题政策分析应关注的6个优先议题。

 

1) 代际关系

现有的经验证据表明,美国中年人和年轻人还是强烈支持给予老年人较好的福利待遇的(博主:这关系到他们自己退休后的待遇),但是,今后的中青年拉美裔美国人(博主:其人口占美国总人口比例将越来越大)仍会坚决支持给老年白人较好的福利待遇吗?另外,为了填补美国熟练工作者人数不足的缺口,今后的移民政策恐怕会放宽,那么,代际利益冲突问题是否会更加激烈?

 

2) 家庭(家庭的演化,家庭的支持作用,家庭角色的变化)

传统上,家庭发挥着老年人生活保障的安全网的作用,今后还能起这样的作用吗?必须考虑这样几个过去不存在或不严重的因素:新型家庭形态的出现(如无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寿命越来越长;家庭成员相互间地理距离越来越大;经济挑战;今后老人的福利标准可能不得不下降,等等。今后,家庭的“中坚力量”得支持、照顾自己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同时要抚养自己的子女。收入高的家庭还好说一些,收入低的家庭真是步履艰难了。

 

3)生产率问题(工作与退休,机能状态与失能状态,技术的影响,老年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今后,老年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将大大影响到美国是否能继续保持为一个高生产率的、有凝聚力的(cohesive,或可译为“团结的”)和平等的国家。我们希望老年人多参与义务工作,这对社会、对个人身心健康都好。但是,若是一个人在退休前从来不做义工,则退休后参与义务工作的可能性也不大。为了鼓励在职人员参与义务工作,就需要做一些事,例如:上班时间与地点的适当调整;向员工提供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制定有偿义工策略(博主:“有偿义工”听起来有点矛盾,其用意或许是:用有偿方式吸引人参加,一旦参加者体验到了做义工的幸福感、奉献感,则无偿参加也不再成问题了)。通过政策调整、技术变革、工作场所调整、教育干预等多种措施,雇主会觉得留用老年员工很合算,也能将老年工作者的经验优势发挥出来。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表明,不是非得把老年员工挤出去才能给年轻人腾出位置。

 

4)人力资本开发(如终生教育和技能培训)

导致人类寿命延长的那些因素也导致科技知识老化速度加快。教育机构和工作单位如何建立更密切的关系来解决相应问题?目前,超过40岁的员工“回炉”再学习的情况还不多见,但其实,向“近老年人”和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并不比校方努力留住年轻人、减少其辍学率的行动更困难。教育之施行必须成为一种毕生经历。

 

5)健康与保健

应建立比现在更关注老年保健的保健体系,该体系中的各类服务人员(医生、护士、牙医、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药学家等)的大多数都应能诊断和治疗常见老年病。另外,保健体系需要重新定位于生活进程预防保健模式,加强针对风险群体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和干预实施,使得未来的老年人比前人更健康,机能状况更好。再者,美国需要制定可持续的、含义清晰的临终关怀政策。

 

6)个人如何成功应对衰老

     过去15年来,“成功应对衰老”一直是老年学研究的一个重大主题。该领域的很多工作都是麦克阿瑟网络提出的个人如何“成功应对衰老”的模型所推动的。不言而喻,作为对人口学变化的响应而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变革也会对个人成功应对衰老的能力发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社会变革与衰老中的个人状况之间的互作用,将是值得研究人员今后去开垦的肥沃土地。

 

   博主:中国同样面临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尽管中国老龄化问题的细部展开与美国有所不同,但共性问题相当不少。我觉得,上述6个政策分析的优先主题反映了麦克阿瑟网络的系统思考和前瞻眼光,还是值得我国相关学者借鉴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83253.html

上一篇:[转载]陆维明:帅到德国去的中国学者
下一篇:双人记
收藏 IP: 106.37.81.*| 热度|

7 庄世宇 陈小润 孙学军 李伟钢 钟炳 赵美娣 魏瑞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