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昨天下午出席科技日报出版10000期读者座谈会

已有 2951 次阅读 2014-7-30 06:30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昨天下午出席了科技日报出版10000期读者座谈会。科技日报对这个座谈会的报道如下:


07月30日 星期三

弘扬科学精神 发出时代强音

科技日报举办出版10000期读者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本报记者 周维海摄

   科技日报北京7月29日电 (记者陈磊 刘莉 刘垠)从14岁的初中生到80岁的科技战略专家,从见证科技日报诞生的资深读者到关注其成长的科技部门主管领导……29日,科技日报迎来出版10000期的特别日子,各界读者 “粉丝”聚集一堂,忆往昔,谈今朝,畅想未来。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国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何鸣鸿,国家外专局原局长马俊如,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副主任孟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山,科技部农村中心原主任宋泽厚,航天科技集团710所研究员于景元,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民警李峰,北京市人大附中初三学生张泽一等读者代表先后发言。

   座谈会由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主持,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介绍科技日报从1986年1月1日创刊到第10000期的发展历程。

   “首先,我作为读者,同时也代表科技部对科技日报出版10000期表示祝贺。”王志刚充分肯定了科技日报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弘扬科学精神方面作出的贡献。他寄语科技日报,一是要真正为时代发声,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等党和国家战略、重大科技事件、原创科技成果及先进科技人物等,精心策划,深入思考,积极引导,发出具有时代性的强音,传递正能量,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二是要搭建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文化和理念的平台,聚焦社会热点,以普通人听得懂、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科学精神、科技知识和专家见解,成为沟通大众和科研群体的桥梁。三是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紧扣当今时代发展特点,既发挥传统媒体优势,又充分利用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既注重新闻报道的严肃性、逻辑性又讲究实证性,既坚守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又善于搭建信息互通和交流的平台。四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责任,增强素质,不断提高科技传播能力和社会效果。

   尚勇曾任科技日报社社长。他说,科技日报随着中国科技事业繁荣而发展,踏着科技创新浪潮而前行,经历了众多媒体激烈竞争和新媒体强盛兴起的冲击,在风雨中洗礼,在曲折中磨砺,但仍以旺盛的生机,鲜明的特色,独特的魅力,屹立于全国媒体之林,成为党在科技战线的主要喉舌,也成为传播科技知识、信息和政策的主流媒体,成为各地科技工作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这其中凝聚着几代科报人的心血、智慧,也记载着科技日报创业奋斗的艰难辉煌。他希望科技日报塑造“特色文化”,这是赢得读者的法宝,也是赢得竞争的利器。只有把科技的魅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把报纸的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雅俗共赏,才有生命力。

   80岁的马俊如是参加座谈会年龄最大的读者。回忆当初用剪刀浆糊作简报,到用扫描仪录入电脑,再到今天通过电脑浏览科技日报电子版的变迁,他感慨阅读技术的改变,更感慨科技日报给他工作带来的帮助。至今他仍保持着摘录报纸精彩文章、观点、数据的习惯。

   张泽一是座谈会上年龄最小的读者。从小学三年级起,他就对家里订阅的科技日报情有独钟。科技日报不仅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同时也带给他更多思考。在兴趣的驱使下,张泽一和同学成立了学校海洋社,因为关注科技日报雪龙号科考、海水淡化等海洋科技的报道,他在科研院所的调研中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认可。他表示将来可能会投入到科研事业中。

   武夷山称自己身兼读者、作者和传播者三重角色,“自科技日报创刊至今,我几乎每期不落地阅读,也常常在个人博客转发科技日报的文章。”而李峰订阅收藏科技日报已有28年,他清晰记得,当年神舟飞天、蛟龙入海时,科技日报出版的特刊,成为全国各地集报朋友追捧的对象。在于景元看来,中国软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科技日报功不可没。1985年软科学提出时,学界议论纷纷,备受争议,科技日报从创刊起就长期追踪报道软科学发展,现在这门学科已经方兴未艾。

   座谈会上,大家也对科技日报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方新提出,报道要注重深度,多发能引起读者深入思考的文章;报道科技成果和人才的同时,更注重见事见人见精神,弘扬求真求实、理性质疑、批判、合作的科学精神;在科学、经济、社会重大事件发生时,发出科学的声音,或搭建平台让大家理性交流。何鸣鸿建议科技日报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政策解读,发挥职能导向;平衡科学和技术的报道内容,加强科技研究进展、成果和人才的介绍,注重思想性,弘扬科学精神。孟华希望,科技日报能为军民技术融合鼓与呼。武夷山建议科技日报进一步解放思想,多些有棱角的观点。

   “为读者释疑解惑,科技日报应该当仁不让,要为读者提供科学性、权威性、前瞻性、实用性、独具特色的服务。我希望,未来人们遇到科技问题时应该有这么一个口头禅:‘看看科技日报是怎么说的’。”自称科技日报“出生的观望者、最早的读者和受益者、忠实的朋友”的宋泽厚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15708.html

上一篇:2001年写的一篇策论“作文”
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送审稿)正征求意见(8月23日截止)
收藏 IP: 219.142.140.*| 热度|

20 钟炳 张能立 王荣林 王海辉 余党会 李伟钢 曹聪 李本先 陈湘明 俞立平 杨正瓴 鲍博 庄世宇 赵星 李侠 孙学军 徐耀 赵凤光 史晓雷 wuji201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