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2012年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致谢内容分析

已有 42272 次阅读 2014-2-24 07:08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12年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致谢内容分析

杨奕虹1,2  万小影2  武夷山1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2.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38


(发表于《情报杂志》2014年第1期) 

摘要: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2年批准的9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致谢”内容进行多角度分析统计,总结出博导队伍和博士生队伍的性别差异、开放办学的效果、基金支持对于优博论文诞生的重要性等。希望能通过揭示百篇优博论文“致谢”中的隐性内容,总结规律,供博士培养单位参考,同时发掘学位论文数据库的新用途。

关键词 优秀博士论文; 致谢分析; 内容分析法

分类号:G643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 71373252 项目名称: 论文零被引的时间演化规律、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研究  项目负责人: 武夷山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Acknowledgments in National Outstand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s 2012

Yang Yihong 1,2   Wan Xiaoying 2   Wu Yishan 1

(1.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China;  2. Beijing Infosoft Co., Ltd,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detailed multi-angle analysis on the content of the Acknowledgments in the ninety Outstand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s approved in 2012 by the State Counsel's Academic Degree Committee. The analysis reveals a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doctorate supervisors and students, the effects of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and the importance of funding support to the birth of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s.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revealing the hidden content in the Acknowledgedly of these dissertations we can identify some patter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organizations authorized to grant Ph D degrees and explore new applications of our doctoral dissertations database.

 

Keywords:  Outstand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Analysis of the Acknowledgedly; Methods of Content Analysis

引言

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以下简记为“GB771387”)明文规定,“在正文后对下列方面致谢: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或支持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其他应感谢的组织或个人。”[1]由此可见,致谢语篇是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致谢语篇的作用来看,致谢是学术语篇中作者向曾经给予学术和情感帮助的人们和机构表达谢意的重要且唯一的渠道[2]每个研究生都应该重视这部分。记住和感谢在我们的求学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是一个最起码的修养。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学会感恩。[3] 同时,致谢语篇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感谢清单,而且具有展示功能,向世人展示作者谦虚、诚实和感恩的品质。这样的展示有助于提高作者在学术和人品上的可信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出和睦友好的学术氛围。[4] 

尽管致谢如此重要,但是我国学术界并非都给予了它应有的重视。例如,在我国2009年某学科41种中文核心科技期刊发表的2182篇科技论文中, 有“致谢”内容的论文有120篇,仅占5%[5];有学者在2005年统计了985高校的4426篇博士论文, 其中4069篇博士论文有“致谢”内容,也就是说博士论文有致谢内容的比例为92%。[6]

由此看出,在我国,学位论文中有“致谢”内容的比例远远高于期刊学术论文。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学位论文“致谢”部分的现状, 本文选取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2年批准的9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作为分析样本,并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这些博士论文的“致谢”内容进行分析统计。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以揭示公开信息的隐性内容为主要特征的方法[8]。我们希望,通过揭示百篇优博论文“致谢”中的隐性内容,总结规律,供博士培养单位参考,同时发掘学位论文数据库的新用途。

通过对上述90篇学位论文全文进行翻阅, 确定90篇论文中有87篇论文有“致谢”内容,占96.7%,也就是说,仍有3.3%的优秀博士论文作者没有提供“致谢”内容。尽管GB771387出台20多年了,但并非所有学位颁发单位都严格执行了该标准。

以下就以87篇论文为样本,从多个角度进行“致谢”内容分析。

 

1、“致谢”相关要素的统计分析

1.1、“致谢”名称及所在论文位置的统计

目前,致谢内容并非都在“致谢”小节内,有少数论文将致谢内容放在“后记”内。另外,“致谢”所在的位置有在论文正文之后与之前的区别。 通过统计, 得到表1

 

1 “致谢”名称及所在论文位置统计

统计项

篇数

百分率%

用“致谢”一词

81

93.10

用“后记”一词

6

6.90

用“致谢”一词,并在文后

77

88.51

用“致谢”一词,并在文前

4

4.60

 

GB771387规定:“在正文后有致谢”内容,所以,用“致谢”一词并在论文正文后的论文属于标准格式。从表1可以看出,“致谢”用词和所在位置符合国家标准的论文数仅占88.51%

1.2、作者性别统计

根据作者在“致谢”中的自称:“儿子”或者“感谢妻子”等词语, 可以判断作者的性别,对于个别无法判断作者性别的论文,则通过网络检索来确定作者的性别。87篇优博论文作者中, 有79位为男博士,占90.8%8位女博士,占9.2%。为了将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女性作者与1999-2011年做比较, 我们把2012年没有“致谢”内容的另外3篇论文作者的性别进行了网上查询或电话询问, 确定2012年优秀博士论文女性作者的数量为9位。由于我们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女性作者特征状况计量分析》[9]文章研究过程中,已有1999-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女博士的数量,因此很容易得到1999-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女博士比例统计表,见表2

 

2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女博士比例统计表

获奖年度

优博论文女作者比例

1999

3.00%

2000

11.00%

2001

13.00%

2002

16.49%

2003

16.49%

2004

10.31%

2005

14.58%

2006

19.19%

2007

19.39%

2008

17.00%

2009

16.33%

2010

19.00%

2011

16.49%

2012

10.00%

                 

 

 

 

 

 

 

 

 

 

 

 

 

 

 

 

 

从表2可以看出,从2011年开始,优博论文作者女博士比例开始有下降趋势,到2012年度,该比例已降至除99年以外的最低比例。2012年比例比2011年比例已经低6.49个百分点。在2013年的优博论文中,女博士比例是否会继续下降?有待观察。

 

1.3、“致谢”字数及占总论文字数的百分比

87篇论文的“致谢” ,字数最多的一篇是3010字, 字数最少的是128字,平均字数是857字。男博士的“致谢”平均为862字,女博士的“致谢”平均为810字, 比男博士的“致谢”少50字左右。

依据教育部1997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0], 按学科门类统计“致谢”字数,得到表3。从表3可以看出:除“法学”(只有1篇)外,“历史学”的平均“致谢”字数最高,为1600字;“医学”的平均“致谢”字数最低, 为572字;“人文社科类”各学科论文“致谢”的平均字数均高于平均值,“理工农医类”的论文,只有“理学”类“致谢”平均字数高于平均值。

表3 按学科门类的“致谢”字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学科门类

篇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是否高于平均值

法学

1

3010

3010

3010

Y

历史学

2

2080

1120

1600

Y

哲学

1

1258

1258

1258

Y

文学

2

1330

840

1085

Y

经济学

4

1750

518

1047

Y

管理学

2

1190

888

1039

Y

教育学

2

980

861

921

Y

理学

21

1978

130

874

Y

农学

6

1152

420

831

N

工学

37

2220

128

766

N

医学

9

748

374

572

N

总计

87

3010

128

857

 

   

1.4、“致谢”内容中呈列姓名人数统计

    87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在“致谢”中一一呈列了感谢对象的姓名。87篇论文共呈列2912人的姓名,平均每篇论文呈列人数为33人。呈列人数超过百人的论文有两篇, 分别呈列125人和 111人;呈列姓名少于10人的论文为9篇,其中有两篇仅呈列1人。这两篇作者均为男博士。男博士致谢平均呈列人数为33人, 女博士平均呈列人数为37人,比男博士呈列人数多4人。前文提到,女博士的平均致谢字数比男博士少50字,但呈列致谢人数比男博士多,可见女博士更愿意采用呈列姓名的方式表达谢意。

 

2、致谢个人的分类统计

2004年,Hyland. K 发表的一篇论文[11]开创了对学位论文“致谢”部分加以研究的先河。Hyland 提出了“学位论文致谢模型”。他认为,学位论文致谢包含三个语步,即反思语步 (Reflecting Move),致谢语步(Thanking Move)和宣示语步(Announcing Move), 呈现出以致谢语步为主体、反思语部和宣示语步为选择项的三层结构。在“致谢语步(Thanking Move)”中,他将致谢分为三部分:感谢学术支持、感谢提供资源、感谢精神支持。本文参考Hyland的做法对三类感谢分别进行分析,并将提供各类支持的个人分为“老师”、“同学”、“家人”三大类进行统计。

 

2.1、感谢老师 

   仔细阅读87篇中的“致谢”内容, 可将提供各类帮助的老师类型再细分如下:1)博士导师、2)博士副导师、3)博士阶段授课老师、4)其他研究指导教授、5)其他老师、6)硕士导师、7)校外给予支持指导的老师教授、8)国外学习期间的教授,共8类。

1) 感谢博士导师

87篇致谢中, 无一例外地都感谢了自己的导师,并有86人呈列导师姓名,仅有一位男博士没有呈列导师姓名,全篇“致谢”1330字, 采用“吾师”称呼导师。所有论文都不仅感谢导师给予了学术指导,还感谢导师在做人方面给予了可受用终身的教诲。

通过阅读,能够确定导师是否是“院士”。  87篇优博论文中,有15篇论文的导师是中科院或工程院的“院士”, 所占比例为17.24%

根据作者对导师称“他”还是“她”来区分其导师的性别,个别未出现“他”或者“她”的论文,则通过网络检索来确定其导师的性别。87篇优博论文中,有83位博导是男性,占95.4%4位是女性,占4.6%, 4位女性导师中有一位是院士。

83篇男性博导指导的论文中,有7位博士(占83位的8.4%)不仅感谢导师在学术、资源提供、情感支持三方面的支持,同时还感谢博导师母在学习或生活上给予的鼓励和帮助,并呈列了博导师母的姓名; 博士导师是女性的4篇论文,没有一篇在致谢中提及导师的丈夫。

2) 感谢博士副导师

多数博士论文仅有一个导师,但也有多个指导导师的情形。在我们的统计中,凡是列出或提及两个以上导师的论文,排名在后的导师都统称为“博士副导师”,其具体名称有“副导师”、“联合导师”、“合作导师”、“协助指导老师”等。有的博士不用这些名称但列出两个导师姓名,则后一位归入“副导师”。

统计封面页呈列“博士副导师”或“合作导师”的论文,并对比统计“致谢”内容中感谢并呈列“博士副导师”姓名的论文,在87篇论文中,实际设有“博士副导师”的论文共25篇, 占28.7%。其中,“封面副导师数量与致谢副导师数量相同”的论文有13篇, 这13篇论文不仅在“致谢”中呈列“博士副导师”的姓名, 而且在封面页也呈列同等数量的姓名,并明确标明“博士副导师”或者“合作导师”,这个比例比较高,占52%;“封面没有副导师,致谢中感谢副导师”的论文有7篇论文(占28%), 在“致谢”中明确感谢“博士副导师”,并呈列了姓名, 但在论文封面页, 却没有呈列“博士副导师”的姓名,也就是说, 28%的论文, 实际设有“博士副导师”, 但他们不具备“博士副导师”名分,这其中,还有一篇论文, 封面呈列了两位导师,但在致谢中,呈列了三位导师,可见对博士生进行实际指导者不限于博士论文封面上列出的一位或两位;“封面是副导师,致谢中没有给予副导师身份”的论文有5篇(占20%),在封面中明确说明是“博士副导师”的老师, 却在“致谢”中没有明确给予老师相应的名分。

4篇女性博导所指导的论文, 都没有设立“博士副导师”;83篇男性博导所指导的论文, 25篇设有“博士副导师”, 30.12%。由此可以看出男性博导比女性博导更愿意设立“博士副导师”。可能原因之一是,男性博导担任行政职务者较多,日常事务太多,若没有副导师帮忙,则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15篇院士导师指导的论文,有6篇设有博士副导师,占院士导师论文总数的40%,其中有一篇论文有3个导师,导师及第一副导师均为院士;72篇非院士导师指导的论文,有19篇设有博士副导师,占非院士导师论文总数的26.4%,其中有1篇论文的博士副导师为院士。由此看出, 院士导师设立“博士副导师”的比例比非院士导师高出13.6个百分点。

3) 感谢博士授课老师

87篇论文中有15人(占17.2%)提出感谢博士学习阶段的授课老师, 其中13人呈列了具体授课老师的姓名, 共呈列72位授课老师。

4) 感谢其他研究指导教授

87篇论文中有57人(占65.52%)提出感谢在博士学习阶段给予学术研究指导的其他教授,并一一呈列教授的姓名,共涉及204位教授。有19篇论文呈列了一位研究指导教授,其余均呈列两人以上,有一篇论文呈列的研究指导教授达18人。

17人对其他研究指导教授的致谢,是因为后者在实验室测试分析过程中给予了指导, 这样的感谢对象共有69位。

5) 感谢其他老师

    87篇论文中有45人(占51.7%)提出感谢学校老师给予的关心和指导,并呈列了老师姓名,共224名。42人具体提出感谢学校老师在实验室实验、测试、分析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指导。另有22人提出感谢学校老师给予关心和精神鼓励, 其中20人呈列了共计50位老师的姓名。其中有一篇论文呈列了22位老师的姓名。

6) 感谢硕士导师

87篇论文中26人(占29.89%)是硕博连读, 硕导和博导为同一个导师;其余51人的硕导与博导不是同一导师,其中有4人在致谢中专门提出感谢自己的硕士导师在读博期间给予的学术指导和精神鼓励。

7) 感谢校外给予支持指导的老师、教授

    87篇论文中有16人(占18.4%)提出感谢给予自己学术指导的其它单位的老师教授, 呈列总人数达51人。另外有8人(占9.2%)提出感谢校外的老师给予实验、测试等支持,呈列总人数达62人。

上述统计中,有3人既感谢了其他单位给予支持指导的教授,也感谢了给予实验支持的老师, 因此,共有21人(占24%)感谢其他单位的指导老师或教授,致谢总量为113人。24%的博士在读博期间得到了其它单位的帮助,说明了开放办学的重要性。

8) 感谢国外学习期间的教授

87篇论文作者中有34人(占39.1%)提出感谢国外的教授给予的学术指导,呈列国外教授68人。其中工学20篇,占58.8%20篇有国外教授指导的论文占工学论文总量37篇的54%,说明国际合作对我国工学优秀博士论文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感谢同学

提供各类帮助的同学可再细分如下:1)同门(师兄弟姐妹)、2)非同门同学、3)室友、4)其他,共四类。

1) 感谢同门同学

87篇“致谢”中, 对“同一导师所带的学生”有很多种称呼:“同门”、“同门兄弟”、“师门”、“师兄”、“师弟”、“师姐”、“师妹”,本文将上述称呼都归为“同门同学”。

经统计, 87人中有43人提出感谢“同门同学”, 并呈列出姓名402人,其中,感谢“同门”179人, 占44.53%,感谢“师姐妹”17人, 占4.23%,感谢“师兄弟”206人,占41.24%

“同门”可能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有利有弊。今后我们在做中外博士论文致谢比较分析时,将再次凸显“同门”的特殊性。

2) 感谢非同门同学

        87篇论文中有73篇(占83.9%)论文中提出致谢“同学”, 呈列姓名达到983人;有4人提出致谢“同窗”,呈列姓名为18人;有17人提出致谢“朋友”,呈列姓名为48人,还有16人提出感谢本科或硕士等时间段的同学,呈列姓名91人。

3) 感谢“室友”

87人中只有8人(占9.2%)提出感谢“室友”, 并呈列了姓名。 8人全部提出感谢室友在生活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其中有4人也感谢室友提供的学术帮助。

4) 感谢其他同学

在这类中可细分为“校外同学”和“国外博士同学”。

    87人中有16人(占18.4%)提出感谢校外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上给予的帮助,呈列姓名总数为56人,其中有9人特别感谢校外同学在实验室实验测试分析方面给予的支持, 呈列姓名37人,占56人的66%。  

87人中有17人(占19.5%)提出感谢国外学校的博士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并呈列93人的姓名,其中有7人感谢国外学校的博士同学在实验室实验、测试、分析方面给予支持,呈列姓名有46人, 占93人的49.5%

 

2.3 感谢家人和“准家人”

87篇论文中有82人(占94.25%)都提出感谢“家人”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其中有18人是笼统地感谢“家人”,另外64人具体感谢了“父母”、“妻子”、“丈夫”、“孩子”和“女友”(此处视同“准家人”)共5类。      

1) 感谢“父母”

   64人中有57人专门提出感谢父母给予的精神支持。

2) 感谢配偶

    64篇论文中, 27人在感谢“父母”的同时还感谢“妻子”或者“丈夫”,有17人呈列了“丈夫”或者“妻子”的姓名;有7人没有特意感谢“父母”,但都特意提出感谢“妻子”。

在感谢“妻子”的34人中, 主要是感谢“妻子”给予的生活帮助和精神支持, 仅有3人同时还感谢“妻子”给予的学术支持。

感谢“丈夫”的2人都是感谢“丈夫”给予的生活帮助和精神支持。

3) 感谢“女友”

   有9人感谢“女友”给予了精神支持, 并有7人呈列了“女友”姓名,有一人提出感谢“女友”在论文录入排版方面给予的帮助。        

4) 感谢“孩子”

4人感谢“孩子”给予的精神支持, 并有3人列出孩子的姓名。

 

3、致谢组织的分类统计

 3.1感谢基金或项目支持

87篇论文中, 有34人(占39%)提出感谢各类基金或项目支持(以下简称“基金支持”),致谢总量达到76人次,其中,得到1项基金支持的有13人,得到2项支持的10人,3项基金支持的有4人, 4项基金支持的有5人,得到5项、6项基金支持的人各1人。他们共呈列了9种基金,见表4,从中可以看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76人次致谢中所占比例最高。

 

表4 致谢基金(项目)名称统计表

致谢基金名称

致谢人次

占致谢76人次的百分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8

23.68%

本校研究生创新基金

17

22.37%

国家留学基金委

6

7.8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5

6.58%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3

3.95%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3

3.95%

国家科技部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计划

2

2.63%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

1

1.32%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1

1.32%

总计

76

 

注:各高校的研究生创新基金统称为“本校研究生创新基金”

 

3.2感谢奖学金支持

87篇论文中, 有两人“致谢”奖学金; 其中, 哲学类一位博士致谢“道风奖学金”和“恩福奖学金”, 理学类中的一位地质学博士致谢“刘东生地球科学奖学金”。

33感谢实验室

87篇论文中有47篇论文(占54%)在致谢中特别提出感谢实验室及实验室的老师。按学科细分统计, 得到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农学”、“医学”、“工学”、“理学”4个学科的优秀博士论文提出感谢“实验室”的比例全部超过五成, “农学”的6篇论文全部都致谢“实验室”。上述4个学科对“实验室”的致谢率达到63.01%, 这个比例与华东师范大学金武刚等作者当年的统计结果(61.45%[6]相比,高出1.56个百分点。人文社科论文中,只有1篇经济学论文感谢了实验室。

表5 不同学科博士论文感谢实验室的情况

学科

论文总数

感谢实验室的次数

占本学科论文总数的比例%

农学

6

6

100.00

医学

9

8

88.89

工学

37

21

56.76

理学

21

11

52.38

经济学

4

1

25.00

管理学

2



教育学

2



历史学

2



文学

2



法学

1



哲学

1



总计

87

47

61.04

 

3.4感谢图书馆

87篇论文中仅有4篇论文(占4.6%)在致谢中提出感谢图书馆及图书馆的老师,这个比例与金武刚等作者的统计结果(4.37%[6]相比,略高一点。

3.5 其他类型的机构致谢

我们注意到,87篇论文中没有一个人感谢中学母校;仅有一个人感谢本科母校(与博士在读学校不是同一所学校);仅有一个人感谢硕士母校(与博士在读学校不是同一所学校)。

87篇论文作者中,硕博在同一所学校就读者共有29人(占33.33%),其中,有26人的硕导、博导为同一导师,有6人本科、攻硕、攻博均在同一所学校,且硕导、博导为同一导师。

4、结语

    迄今,尚未见任何国内作者对学位论文的致谢信息做过全面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样的信息挖掘能够获取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例如,博导队伍和博士生队伍的性别差异、开放办学的效果、基金支持对于优博论文诞生的重要性、实验室工作对于博士论文的重要性,等等。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学位论文致谢的内容分析工作是非常耗时的繁重工作,因此,本阶段暂时只分析这些内容。今后可以进一步挖掘的内容还有很多,例如,致谢文本的文采分析(我们在其他场合见过诗歌体的“致谢”),从致谢内容中分析导师的个性品质,分析作者的研究工作中实验所占分量,等等,甚至还可以进行国内外学位论文致谢内容的对比分析。

目前我们以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为研究对象、挖掘其论文内容以外的情报价值的论文已经有两篇[9,12],本文是在这方面的第三次探索。今后,仍可继续开展新的探索。例如,曾有人抱怨说,如果博导不是牛人,你的博士论文写得再好,也不可能评上优博论文。是不是这样呢?据我们初步的调研,在2012年的优博论文中,博士导师担任处级以上职务者占56%,这说明,前引抱怨有点夸张,但拥有“官职”者所占比例之高,仍应引起大家的警惕。

我们相信,学位论文数据库像期刊论文数据库一样,也是一座金矿,而“致谢”内容分析是这座金矿中的一块个头不大、但依然光闪闪的矿石。

 

致谢

    感谢北京万方数据公司肖涵、北京万方软件公司杨子剑为本论文提供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

[2]  秦琳.研究生学位论文致谢写作研究——基于体裁对比分析理论和中西文化差异[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8):859-864

[3]  王德华.学位论文的致谢部分该怎么写?[EB].2008-06-04/2013-08-2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27865

[4]  马蓉,王新国.学术论文致谢的体裁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5(3):61-64

[5]  朱大明.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内容应适当具体[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 21(3):384-385

[6]  金武刚,饶昇苹,詹华清等.基于读者视角的图书馆评价实证研究——高校博士学位论文"致谢"文本对图书馆评价的内容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4(6):11-17

[7]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EB]. [2013-1-7].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lpj/yblwpm/yblwpxgs/rxlw/277396.shtml

[8]  范并思,.发展面向决策的内容分析 [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6):9-13

[9]  杨奕虹,李宁,武夷山.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女性作者特征状况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2,(8):79-8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07314.html)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OL]. [2013-1-7].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sy/glmd/267001.shtml

[11]  Hyland,K. Graduates gratitude: The generic structure of dissertation

Acknowledgments [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3):303-324

[12] 杨奕虹,李宁,武夷山. 从1999~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看学科获优能力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8):45-4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22038.html)

 

作者简介:

杨奕虹,女,1965年出生,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情报学、信息分析

万小影,女,1973年出生,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处理

武夷山,男,1958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情报学、科技管理、科学计量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70412.html

上一篇:王敖的谐音诗
下一篇:唱着批评就没事?(外二则)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88 许培扬 孙根年 曹聪 李本先 王德华 李泳 温世正 夏铁成 贡金涛 李建国 张启峰 杨建军 LetPub编辑 赵序茅 李健 刘荣进 李汝资 王林平 赵凤光 刘淼 陈昌春 郝力壮 邵艳军 鲍海飞 廖晓琳 陈桂华 梁建华 张骅 陈湘明 刘晓锋 孟庆勋 严少华 庄世宇 张秀伟 潘玉丛 刘世凡 王贤文 齐国臣 王云阳 刘桂锋 柳林涛 赵星 王春阳 马雷 曹建军 强涛 贾伟 刘杰 钟炳 张圣 赵美娣 王桂颖 刘全慧 刘立 蒋国华 王启云 王浩 刘玉仙 陆俊茜 俞立平 吕乃基 周春雷 罗帆 胡志刚 尹喜悦 唐常杰 钱安明 郑秀娟 王涛 董焱章 任翔 石磊 赵明辉 张晓良 薛宇 王云才 邢志忠 汪啸 刘钢 韦四江 h123y68 not8true yangchunhua03 zgg chenhuansheng JIANHUN ncepuztf xuqingz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