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如何评价科研的社会影响? 精选

已有 8080 次阅读 2013-8-5 06:31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如何, 影响

如何评价科研的社会影响?

武夷山

 

评价科研的学术影响已经不易,评价其社会影响则更难,但是,必须评价。2013年第2JASIST杂志发表了德国马普学会的科学社会学家Lutz Bornmann的文章,What Is Societal Impact ofResearch and How Can It Be AssessedA Literature Review(什么是科研的社会影响?如何评估它?文献综述)。

某些国家有国家级的评价系统。荷兰是在这方面做工作最多的国家。

荷兰有Standard EvaluationProtocols(标准评价程序),目前处于第四次评价阶段,即评价2009-2015年间的成果。该程序是用于在科研机构层次上评价社会影响,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在实践中,不一定每个方面都考虑进来):

----工作的社会质量,主要指该单位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互动的政策与活动;

----工作的社会影响,指科研活动如何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发生了具体影响,比如开发的程序、制订的法规、开发的课程,等等;

----工作的价值(valorization),指科研成果可应用于产品、工艺与服务。

荷兰还有一个ERiC项目,旨在研究用于社会影响评估的方法。

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开发了一些方法,用于测度研究课题组层次的社会影响。

Spaapen2007年提出了REPP,即“科研内嵌与绩效”,它通过以下5个维度来评价一个单位:

(1)    科学和认证了的知识;

(2)    教育与培训;

(3)    创新与专业人员;

(4)    公共政策与社会问题;

(5)    协作与显示度。

2006年,丹麦科研政策理事会开发了一个工具,用于评价不同层次(个人、课题组、研究机构)的科研质量及其(社会)相关性。

另外,欧洲各国有以下一些项目在寻找适合于评价科研社会影响的指标:

(1)    西班牙的“社会模型”,见sisab.uma.es

(2)    European Indicators andRanking Methodology for University Third Mission(“欧洲关于大学第三类使命的指标与排序方法”,博主注:大学的头两类使命是教学与科研,广义的社会服务则是第三类使命)。这是一个为期三年的项目,欧洲委员会资助,有8个国家参加。该项目于2011年推出第一个报告Centre for Quality andChange Management);

(3)    Payback Framework,即(科研投资的)回报框架项目,该项目原先针对卫生保健部门的科研机构,近年来,人们将该框架用于其他领域的社会影响评估。

(4)    SIAMPI项目,2011年有报告问世。该项目网站为http://www.siampi.eu/

(5)    U-multirank Project,该项目的介绍见www. U-multirank.eu.

 

总而言之,科研社会影响之评估分为三个阶段:

(1)    搜集数据,提供关于科研之经济影响的信息;

(2)    科学计量学分析,不仅要考察科研之经济影响,还要考察科研活动在较为局部的区域环境中产生的社会影响;

(3)    案例整理。

在上述不同项目中,使用的评价指标有多有少,多的达60个指标。

由于科研活动的科学影响和社会影响之间的相关性很弱,因此,有必要分别评价这两种影响。

现在,还没有形成关于科研社会影响评估的专门社区,这是因为科学家在社会影响评估方面不在行,该领域的专家很少,不足以形成社区。

开展科研的社会影响评估时,应减少科学家的涉入程度,而管理者则应更多地参与。也可以换句话说,即使在科学家参与程度很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开展科研的社会影响评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14183.html

上一篇:温习《淮海战役组歌》想到的
下一篇:《中国传统的现代性转型》摘抄(4)
收藏 IP: 1.202.78.*| 热度|

37 谢力 钟炳 许培扬 曹聪 陈桂华 吕喆 李宁 李伟钢 刘立 樊文强 王桂颖 刘全慧 朱晓刚 孙学军 王芳 支丽平 赵宇翔 曹建军 陈儒军 苏金燕 赵斌 章成志 蔡庆华 李冰 王启云 肖传国 庄世宇 唐常杰 周可真 鲍海飞 俞立 钟灿涛 张明 吕健 魏瑞斌 techne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