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霍夫曼谈学习方略和教学方略 精选

已有 9516 次阅读 2012-11-27 06:38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诺贝尔, 霍夫曼

霍夫曼谈学习方略和教学方略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201211月15日)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康奈尔大学化学和化学生物学教授罗尔德. 霍夫曼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化学副教授、学业成功研究中心主任Saundra Y. McGuire女士(黑人)在《美国科学家》杂志2010年第5期发表文章,Learning and TeachingStrategies(学习与教学方略),原文见http://www.americanscientist.org/issues/pub/2010/5/learning-and-teaching-strategies。文章介绍了6大学习方略和6大教学方略。

 

学习方略

1.动手记笔记。

即使老师发了课堂讲义,也要记。最好在课后当天整理笔记,并扩充相关内容。用笔记本电脑做笔记是否更好?对此问题的回答有争议。这两位作者认为,用手记笔记更好,因为老师讲到的化学结构式、图形和方程式什么的都是很难迅速输入电脑的。

记笔记时要高度集中。

整理笔记的过程中,通过重新表达和改写,就将重要信息从短期记忆移入了长时记忆。

2.缺课怎么办?

万一缺了课,要找同学借课堂笔记,并与同学讨论。这样的讨论有益于双方。

3. 充分利用课本。

要把课本上的例题当成家庭作业一样做一遍,再将作业与例题的解题过程进行比较,不仅要比较答案,而且要比较解题思路。

4. 建立学习小组。

每位成员在小组活动前先要自己做一遍作业或卷子,然后通过小组的讨论,找出自己的认知盲点。

5. 配对互相教学。

   教学相长,为了给同学讲透,自己就得真正弄清楚。人们往往在试图讲给别人听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理解得不透彻。

6. 树立可实现的目标。

   循序渐进,先树立一些小目标,实现了之后,再树立进一步的目标。否则,老是受挫,就没有学习积极性了。

 

 教学方略

1.      与学生签订考核方式合同。

在合同中约定怎么打分,哪些属于绝对成绩部分(如考试、测验的分数),哪些属于相对灵活掌握的部分(如实验室工作)。对不同学生的约定可以不一样。既然约定不一样,学生就应该明白,自己的最终成绩取决于努力程度,而不是取决于与别人的高下比较。

2.      将“现实生活”引入课堂。

每堂课用5分钟时间讨论最近的科学新闻。学生们觉得,老师每天都花时间从媒体上挑选切题的新闻故事,为的就是让他们真正学到东西,会心存感激从而好好学习。

3.      能否带小抄进考场?

对于这个问题,两位作者都没有一致意见。McGuire女士觉得,决不能带小抄进考场。霍夫曼却说,可以让每位学生带规格不超过8.5 X 11英寸的一张纸进考场,上面写什么都行,包括公式。他认为,这一“仁慈”规定的作用是让惧怕考试的学生放心。他们在考虑这一张纸上该记下哪些重要东西的过程中,其实就在复习。所以有的学生说,虽然我带了这张纸进考场,但答卷时我看都不看。

4.      用不同方式出题。

这样做,给老师带来很多麻烦,但教学效果较好。

5.      讲课中给学生带来惊奇和幽默。

幽默的材料到处可以找到,例如,课本中的错误可以引出什么样的自相矛盾或没有物理意义的结果?幽默使老师和蔼可亲,是强化师生关系的纽带。

6.      尽量多做一些实验演示。

这样学生肯定不会打瞌睡。

 

博主:诺奖得主在教学上花这么多的心思,可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36573.html

上一篇:学术报告预报:从谷歌虚拟大脑到全球网脑
下一篇:[转载]诗人流沙河出新书,但不是诗集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51 钟炳 陈小润 孙长庆 王涛 李泳 杨秀海 王红磊 王守业 刘子林 罗淼 乔中东 强涛 李毅伟 孔梅 蒋永华 赵凤光 郭志斌 史智才 贺飞 刘军胜 曹聪 刘用生 鲍海飞 陈湘明 石磊 张骥 王春艳 汤治国 刘凡丰 邢志忠 庄世宇 崔小云 冯新军 刘鹰翔 柳海涛 唐凌峰 柏舟 陈志刚 杨晓虹 曾新林 雷栗 翟自洋 王号 陈儒军 曹裕波 刘桂秋 傅蕴德 吴跃华 zhanghuatian myg8627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