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英国学者对野中郁次郎知识理论的批评 精选

已有 7230 次阅读 2011-1-6 06:41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英国学者对野中郁次郎知识理论的批评

武夷山

 

英国金斯顿大学商学院的Stephen Gourlay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管理学杂志)2006年第7期发表文章,Conceptualizing Knowledge Creation: A Critique of Nonaka’s Theory(知识创造之概念化:对野中知识论的批评),全文可见http://eprints.kingston.ac.uk/339/1/Gourlay-S-339.pdf。文章说:

 

AlverssonKärreman2001年第7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发表的论文中曾说过:在管理学文献中,人们使用“知识”概念时存在5个问题:从本体论上说,缺乏概念的内在一致性;内涵模糊性;含义过宽,从而使得这个概念很空洞;将知识看成是客观的,而证据表明它是主观的,二者之间存在张力;功能主义的知识观。

把知识看作转化了的信息,则难以解释知识创造。事实上,人们常常把“知识”与“信息”两个概念互换着使用。

杜威在1916年发表的著作Essays in Experimental Logic中曾区分了非反思经历和反思经历,前者如日常生活的经历,后者则是哲学家和科学家职业行为的特征。

知识之创造,并非产生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或互作用、互动),而是产生于人的广义实践(人的活动)或狭义实践(例如理论化过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不存在截然的对立,也不需要将一种知识同化为另一种。显性知识并非“外化了的”显性知识,而是进行中之实践的抽象表现。

总之,野村关于知识创造要经由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互作用(通过四种转化过程)的看法,在概念上和经验上都缺乏依据。他其实是把知识看作“确证的信念”(justified belief)了。

因此,本文认为,know-howknow-what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野中的看法),know-how之中也包含一些知者能讲得清、也能意识得到的内容。

知识是反思行为和非反思行为的结果,因此,对知识的管理只能是间接的,是通过对行为的管理来进行知识管理。

 

博主:您也许不同意该文的全部观点,但恐怕很难不同意最后一句话。目前的知识管理实践中,很多人致力于所谓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而不是致力于管理人的行为,那就难免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相关阅读

武夷山,知识管理创始人Milan Zeleny论知识,http://www.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50167

 

武夷山,另一个视角看知识管理,http://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20857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01473.html

上一篇:一本值得关注的科学心理学著作
下一篇:[转载]让中医药“香飘”世界
收藏 IP: .*| 热度|

17 孟津 刘玉平 章成志 陈绥阳 赵凤光 周春雷 陈国文 魏瑞斌 李学宽 鲍海飞 李泳 许培扬 唐常杰 刘庆丰 杨华磊 yinglu colorfulll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