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朝胜观察365:觉

已有 3613 次阅读 2010-11-22 11:12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生活其它|文章来源:转载

朝胜观察365:觉

左朝胜

(科技日报,2010,11,22)

  昼夜之交替,梦醒之恍惚,应该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最好时刻,让思想赤条条地穿越世俗的烟火,来到一个风息水止、日月交集、草木芬芳、生命祥和之境

  那还是和玉成一起在报社睡大厅的时候,李玉成现今在《大众科技报》那座庙里当主持了。那时李总编和我一样在诺大的京城里找不到一张属于自己的床,这让我又一次看明白了,再大的和尚也当过小沙弥。

  北京的单位都有一个好习惯,就是下班早。才五点刚过,报社空空荡荡的大厅就剩下我们哥俩了。我说,玉成,今儿还有活儿吗?“活儿”,常常是另一个部门负责乡镇企业报道的一位姐们“发包”给我们的,给全国的乡镇企业写信封寄报纸。写好信封、装上报纸,一个信封两毛钱。玉成的那一手好字,就是这样“炼”出来的。我的字至今还是很烂,什么原因,不言而喻:写信封时偷懒了。

  有一天晚上没有“活儿”,也不想上床。那“床”就是两张书桌一拼,铺上一白布单子,枕头就是一摞报纸。有一天晚上,科技部来了一位体察下情的领导,看了我们的“床”脱口而出“给谁动手术?”真有才!那床不到困得眼睛睁不开时,绝对不愿上。那晚,当我们把国内外能够侃到的事儿都“砍”完了还不困时,我盯着电话突发奇想,给各地记者站的兄弟打电话严肃地“查岗”,看看他们在凌晨两点时都在干些啥?于是,一个个睡意朦胧的声音从全国各地传来,有的说“在写稿”,有的说“在看书”,甚至还有个哥们说“没事儿呆着”,说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一个说睡觉的。这一损招把我们哥俩乐得肚子疼。万万没有想到,从第二天起每天的凌晨两点,都会有一个地方记者的骚扰电话打来“讨论业务”,一直折腾了我们大半个月。原来,各地的兄弟们次日电话一串联,就想了个“以损治损”的更大损招,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排班骚扰我们哥俩……唉,那日子。

  一晃快二十年了,小沙弥熬成了大和尚,《大众科技报》的总编辑李玉成,想必再也不会凌晨两点给记者打电话逗乐子了。朝胜是小沙弥熬成了老沙弥,还是写着几十年如一日的“本报讯”。与当年所不同的是,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左右一定醒来。据说,“睡不着”是衰老的标志之一。我倒不太悲观,甚至还暗暗窃喜,四五点钟起床,风清气爽万籁俱寂。看看书、上上网、想想事、卖卖呆。手头有事儿(当然不再是给乡镇企业写信封),这会儿干事挺“出活儿”;手头没事儿,写点闲文也挺安逸。此刻,这篇小文就是在清晨写就。“挑灯伏案”未必一定是夜深,清晨掌灯更别有一番韵味。有时凌晨推窗,看见广州的许多居民楼宇亮灯的窗口,心中无由地凭添几分温馨,那么多的人们都在凌晨起身了,植物开始制氧、空气略带湿润、叶儿渐绿、花儿渐红、晨曦淡起、鸟儿低鸣,一元初始,万象更新……

  朦朦胧胧,这是一天最柔软的时刻;静静悄悄,这是城市最柔软的时刻;温温润润,这是风儿最柔软的时刻;怜怜惜惜,这是心儿最柔软的时刻。此刻,最舒服地坐着而什么都不做,最放松想着而什么都不想,最切肤地感觉而浑然不觉,最真实地自我而空灵无我。

  好友老乔自幼生长在广东,祖籍山东人。他老父是随解放大军进入广东的第一批公安局长,老父去世后他遵从老父遗愿将其骨灰送回山东老家安葬。老家村里的亲戚帮忙安葬后的酒席上,村长还不忘问老乔“什么鸡无?”“鸡无”者,职务也。大概只有在空寂无人的凌晨,“鸡无”才没有任何意义。

  凌晨,大睡初醒,不修嘴脸,随心所欲。一切身外的头衔、地位、财富、成就,都可以忽略不计了!大道者,自然也。昼夜之交替,梦醒之恍惚,应该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最好时刻,让思想赤条条地穿越世俗的烟火,来到一个风息水止、日月交集、草木芬芳、生命祥和之境。我深切地相信,有许多东西一定得靠时间慢慢地积累。比如这种况味,放在二十年前报社的大厅里,无论如何都是无法体会的,就像一瓶陈年的酒。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朝胜从小到大的梦境里常常会跃然如飞,凌晨醒来常常又冥思纷飞。梦里身飞,醒来心飞。哪一个飞翔为真?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一旦天亮,沐浴净面衣冠而出,投身于滚滚红尘、危坐于煌煌会场、作态楚楚之状、恭行彬彬之礼、言必称“创新”、文必写“本报”之际,身也不会飞,心也不会飞了。所以常常当醒时却昏昏欲睡,当睡时又思绪纷乱……歌里的那两只蝴蝶,一只应该是会做梦的庄周,另一只会是谁呢?

  玉成调走了,大厅没床了,二十年前打骚扰电话的弟兄们,今晚都乖乖地睡了。飞进窗口的蝴蝶,又匆匆飞走了……

  天,快亮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86296.html

上一篇:日本观察家的真知灼见(原创+转载)
下一篇:篇幅长的文章容易被引用吗?
收藏 IP: .*| 热度|

3 赫英 刘进平 许文婕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