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用“不离不弃”来反映“芳龄永继”(外二则) 精选

已有 7904 次阅读 2008-8-3 07:15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用“不离不弃”来反映“芳龄永继”(外二则)

武夷山

 

1988310,读Winston Churchill’s Afternoon Nap一书过程中有感:

时间是一直向前跑的,可是,为了测量时间,却需要一个Oscillator(振荡器),比如,日晷上的影子在“振荡”,摆钟的钟摆是个振荡器,很多钟表的指针是振荡器,手表的游丝也是振荡器。这些振荡器工作时,在空间里跑而不离。

2008724续:换句话说,必须用“不离不弃”的空间,来反映“芳龄永继”的时间。直到20世纪后期数字技术兴起后,才改变了必须用空间表示时间的做法。

 

霍拉斯。瓦尔波尔Horace Walpole (1717–1797)是英国历史学家,国会议员,鉴赏家,剧作家,小说家。据说 serendipity(偶然发现的运气)这个词就是他造的

他说:“对于思考者,世界是出喜剧,对于感受者,世界是出悲剧。”

这句话同“宇宙是总体欢欣与局部痛苦的奇异的混合体”的看法 (见我的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320)也许出自同一思路。宇宙的总体欢欣,要经过观察思考才能体会到;而局部的痛苦,直接就能感受到。

而我们一般人普遍觉得,思考者才更加痛苦,浑浑噩噩的人要好过得多。经历了很深的痛苦,就容易对世界持悲观看法。于是可以说,对于思考者,世界是出悲剧。释迦牟尼在顿悟之前,不就是越思考越痛苦吗?

 

Stanislav Grof Hal Zina BennettThe Holotropic MindThe Three Levels of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Lives一书中说:

Science never “proves” anything, it only “disprove” and “improve” existing theories.

科学从未“确证”任何东西,它只是“否证”或“改善”现有的理论。

我理解其意思是,既然我们只掌握相对真理,那当然就没有“确证”任何东西,直到掌握了绝对真理的那一天(如果真的存在这一天),才能说是确证了什么。因此,反衬出某些自以为已经掌握了终极真理的自封的“科学卫道士”是多么可怜和可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4062.html

上一篇:补充替代医学疗效到底如何?
下一篇:专利法不能确保被保护的技术得到转化(硕士论文续完)
收藏 IP: .*| 热度|

7 杨玲 徐磊 马昌凤 陈绥阳 张星元 俞立平 gjd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