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俞立平博主的专著《计量视角下的科技评价》写的序
武夷山
序
评价是人类的永恒任务。学习的效果怎么样?需要评价,我们从小到大经历过的种种考试,其实质都是教学评价和学习能力评价。做事的成效怎么样?也需要评价。大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效果,小到一个单位(无论是企业、科研院所还是大学)所承担或自主开展的各种项目的完成情况,都需要加以评价。尤其在我国,政府出资做了很多很多事,而政府的支出都来自纳税人缴纳的税款,那么,不对政府做的事(无论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还是双一流建设)进行适当的评价,就无法对纳税人做出交代。
评价实践是复杂的,艰难的,是需要理论指导的。遗憾的是,从全世界来说,迄今科技评价的研究成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对实践的指导能力是不够的。我国出现“四唯”问题的原因之一,正是我们的科技评价实践缺乏科技评价研究成果的指导,一些部门和单位用简单化的思维和评价指标去应对高度复杂的人类活动,结果造成很大危害。因此,我们亟需有更多的优秀学者投入科技评价研究领域。据我的观察,到目前为止,俞立平教授在科技评价研究上的深度和广度,是国内其他学者难以企及的。
俞立平教授在科技评价领域这块肥沃的土壤上已经辛勤耕耘了很多年,成果累累。2011年,他在学习出版社出版了专著《科技评价方法基本理论研究》。2017年,他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本书是他在科技评价研究领域的第三本专著,其主要内容是他近些年发表的相关主题的期刊论文。虽说本书是论文的合集,但篇章之间的逻辑关联十分明显,这是因为俞立平在平时做论文选题时就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而是根据他对科技评价总体框架的认识进行审慎的选题,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开展研究,逐步推进深入。
这部著作给我留下了三点深刻印象。
首先,俞立平对科技评价领域的一些基础性学术问题是紧抓不放的。例如,当他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期间(2008-2010年,那时我是他的合作导师),他已经敏感地发现了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方面存在的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对负向指标值取倒数,则标准化后的数值与原先的数值不是线性的关系,这样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公正。为此,他在2009年第12期《图书情报工作》上发表的“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标准化方法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反向指标标准化方法。根据2021年3月2日在中国知网的检索,此文已被引用了218次!
在这本新著中,俞立平又继续围绕标准化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第二章的题目就是“指标标准化方法研究”,下面包括“科技评价中兼顾均值与区分度的标准化方法研究”“基于sigmoid函数的文献计量指标评价标准研究”“指标标准化方法对科技评价的影响机制研究”等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权重是科技评价中的另一个基础性学术问题。众所周知,在科技评价中,权重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权重一变,评价结果就变了。于是,科学合理的赋权就无比重要。类似地,俞立平在博士后期间就围绕科技评价中的权重问题发表了多篇论文,如“科技评价中不同客观评价方法权重的比较研究”“科技教育评价中主客观赋权方法比较研究”“科技评价中专家权重赋值优化研究”“一种新的客观赋权科技评价方法——独立信息数据波动赋权法DIDF”,等等。在新著中,第三章的标题便是“权重研究”,该章包含了4篇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如果有更多人像俞立平教授这样长期围绕基础性学术问题做文章,锲而不舍,则中国的学术景观将会分外靓丽,一些“卡脖子”难题亦有望较快地获得解决。
其次,俞立平不仅注重研究上述带有基础性的学术问题,也十分注意观照一些技术细节问题。在科学计量学研究中,不观照技术细节问题,往往就无法操作,无法将好设想加以落实。
举一个小例子。在科技评价实践中,尤其是国别比较中,采用全计数法较多。全计数法指的是,对于每一篇国际合著论文,参与合著的国家都记为发表了一篇。这里有一个潜在问题,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比如,我们常听到的说法是:美国WOS论文数全球占比第一;中国WOS论文全球占比第二。这样说的时候,人们其实是用全统计法测度出的美国、中国的论文数,除以全世界WOS论文总数。但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是用全统计法测度出美国、中国的数据,除以用全统计法测度出的世界WOS论文总数,但我们通常不知道后者是多少,因为我们对发文量极少的小国家通常不予关注,也就没人去计算全计数法下的全球论文总数。用分数统计法(如果中美学者合著一篇论文,则认为中国和美国各发表了0.5篇论文)测度出的各国论文数据,才可以与科睿唯安数据库检索出的世界WOS论文总量作比较,算出其份额,因为只有此时的各国论文数据之和才与世界论文总量相等。不明确计数法是什么,我们其实连各国论文的世界占比都搞不清楚。这个小例子说明,观照技术细节是多么重要。
在本书中,观照技术细节的情形比比皆是,此处不举例了。有时,俞立平是通过向读者普及一些知识来观照技术细节的。比如在本书6.9节“科技评价中不同评价方法指标之间互补研究”中,俞立平简单介绍了几种可供选择的多属性评价方法:线性加权法(用得最普遍的),调和平均法,几何平均法,TOPSIS评价法,VIKOR评价法,等等。虽说是简单的介绍,但对于某些读者也很受用了,因为他们原来在通过指标进行科技评价的时候,只晓得线性加权法,完全不知道还有其他的选择,不知道其他那些选择具有什么优势,适用于哪些评价场合。
第三,俞立平不仅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主题,也注意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像前述的标准化问题、权重选择问题、多属性评价方法问题等,是具有国际普遍意义的研究主题。而本书6.7节“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内稿比例与学术影响力”,则研究的是典型的中国独有的现象——其他国家可不是几乎每所大学都拥有自己的学报的。
研究中国特色的问题非常重要。不如此,“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就成了一句空话。我希望,俞立平也好,其他学者也好,今后要更多地研究中国特色的问题。中医药,若我们中国的医药研究人员不加强研究,说得过去吗?三农问题,我们中国学者若不加强研究,难道等待外国学者为我们提供解决方案吗?破四唯之后立什么,这不是我们中国学者责无旁贷要回答的吗?
最后谈一条本书的缺点。多年来,俞立平教授撰写的论文基本上遵循着固定的套路,文章有着较固定的结构。那么,读者在阅读本书(其主体是一篇篇的论文)的时候,就难免产生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事实上,论文的写法不是非得遵循固定套路不可。如果我们努力将一篇论文作为故事来讲述,则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都会与传统的典型论文有差异,而读者很可能觉得这样的论文清新可喜,愿意对之刮目相看。我希望,俞立平教授今后在论文写法上也不妨蹚一蹚新路。
总之,瑕不掩瑜,本书的含金量不低。对于科学计量学研究人员,对于科技评价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本书都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是为序。
武夷山
2021年3月2日
《计量视角下的科技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
https://xianxiao.ssap.com.cn/bibliography/detail/id/187859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