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诺奖得主是这样开始科学生涯的(2008)

已有 2253 次阅读 2021-7-14 09:14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主按:

    2008年1月13日,我在“首都科学讲堂”做了一场科普报告,题目为《从科学家的故事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39009.html)。下面是我为这个报告准备的初步思路。

    后来,同题目的报告针对另一受众又做了一次。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科技部、环保部、铁道部、卫生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振兴老区 服务三农 科技列车贵州行”活动于2008年5月16日启动。5月17日,我在贵州科技馆为孩子们做题为《从科学家的故事看......》的报告,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老师在同一场合做题为《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的报告。我是用PPT的,王老师根本不用PPT,但讲得更精彩。

 

诺奖得主是这样开始科学生涯的(2008)

武夷山

2008年1月6日。

 

    如果想让公众理解和支持科学,就首先要了解科学家,但是多数公众没有机会接触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大家心目当中的科学家形象都是从媒体或文学作品中得来的,并不一定准确。

    在普通人的眼中,科学家都是严肃的,不过很多科学家其实是非常幽默的。另外,科学家也不是必须时时刻刻都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其实很多科学家一生中不但有很高的科学成就而且还爱好广泛。

 

那么后来成为科学家的他们当初是怎么走上科学之路的呢?

首先和老师循循善诱是分不开的。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的保罗.伯格上中学时管理显微镜的女教师组织了科学俱乐部。参加俱乐部的学生们常提出问题来,但是老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告诉他们可以如何寻求答案。他们只好自己设计实验。于是,学会了不断向自己提问。而且在此过程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回答当初的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要丰富。

家长诱导和保护孩子的探索天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甚至尊重他们的选择。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小时候特别喜欢动手,在家里地板上摆了上百个螺丝、螺母,他也不知道自己要盖房子还是造桥,反正一会儿拧这个,一会儿做那个。不过她母亲从来不说他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

 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伊萨克. 拉比回忆,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妈妈问他:伊萨克,你今天给老师提什么有用的问题了吗?他把他的成功归结为母亲的这个要求,要他常常提问题,经过思考的问题。

儿童时期接受的科普教育影响了很多科学家的一生。出生于加拿大的西德尼. 奥尔特曼198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12岁时,父母为他买了科普书《原子的说明》。该书通俗地介绍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使他对科学更加迷恋。诺贝尔奖获得者巴甫洛夫小时候读过一本科普书,《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学》,引起他很大兴趣,引导他长大后从事生理学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95382.html

上一篇:论文评审意见汇总(33)
下一篇:印度面向低文化层次人群的科普(2002)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11 郑永军 鲍海飞 杨正瓴 李学宽 吴斌 籍利平 闻宝联 段含明 许培扬 史晓雷 牛凤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