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北京的儿童游戏“打柭”与我的儿时游戏“梭” 精选

已有 4388 次阅读 2021-6-3 07:5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北京的儿童游戏“打柭”与我的儿时游戏“梭”

武夷山

 

    2021年6月2日《北京晚报》发表了谷溪翁的文章“《帝京景物略》中的童戏溯源”。文章说:

     明朝末年的刘侗、于奕正二人在北京居住多年,所著的《帝京景物略》中,除记载了不少北京的山川园林、名胜古迹、岁时风俗之外,还记述了一些儿童的游戏。

......

    《帝京景物略》中记录了一首童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儿发芽儿,打柭儿!”柭,是个多音字。念“拨”时,是农具连枷;在这儿念拔。

......

    所谓“柭柭”:“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儿,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柭。”——柭柭这玩意儿我知道:小时候玩儿过,但不叫“柭柭”,而是叫“尜尜(gá)儿”。把一截三寸来长、拇指般粗的木棒两头削尖,一个尜尜儿就制成了。把它放在地上,用一木板使劲敲击尜尜儿的一头儿使它跳起来,然后用手中的木板用力一打,就像击打棒球一样,看谁能把它打得最远。

 

    这个“柭柭”,与我的儿时游戏“梭”甚为接近。下面是我2009年1月29日发的一篇博文。

 

论儿时游戏“梭”与棒球的类似之处

武夷山

 

春节时分,容易忆旧,想起小时候玩的一种游戏叫“梭”,发现它与棒球有许多类似之处。

所用工具是一长一短两根木棍,长的一尺半左右,短的两寸半左右,两棍的直径约七八分,均无严格要求。短棍即“梭”(梭是发音,不知该写哪个字),相当于棒球,长棍相当于球棒。

小伙伴们分两拨,如棒球分攻防两队。

在土地上挖一个纵剖面为船形的小坑,其作用有点类似于棒球的本垒。

游戏第一步:将梭横架在坑口上或斜靠在坑沿上,用长棍使劲将其挑出去,越远越好。但是不许挑得太歪,好比棒球的击球手不得将球打出扇形区域的边线之外。若梭挑得太歪,则对方队员以梭的落地处为起点,向小坑跨三步。

对方队员争取将飞在空中的梭接住,接住了,则挑梭者下场,换人。这一点同棒球规则一样。

防守者未接住,则从地上拾起梭,投向小坑。若梭的落地位置与坑的距离不足一棍长(就用那个棍作为量具),则挑梭者下场,换人。

第二步:若梭的落地位置与坑的距离超过一棍长,则持棍者用持棍的同一只手的手指捏住梭,将其抛起来,再用棍将梭狠狠击打出去。同样,不许击得太偏。由于击打出去的梭速度很快,容易伤人,击梭者往往说一声“刷耳巴子不长眼”。“刷耳巴子”是南京方言,意思是打耳光,形容击梭的动作像打耳光一样狠。“不长眼”,是说万一飞梭打到谁,可别怨我啊!通常,我们不企图接住飞梭,因为太危险。但若哪位勇武者居然能接住飞梭,则击梭者下场,换人。在规则不太严格的时候,允许用帽子接飞梭,此时帽子就类似棒球手套。我曾经多次用军帽接住飞快的梭,颇为得意。

对方队员在飞梭的落地处,将梭拾起,然后将其投向小坑。持棍者可以用棍来个空中动作,将投来的梭摁在地下(不可以将其打回去)。若梭的落地位置与小坑不足三棍长,则持棍者下场,换人。若超过三棍长,则进入得分阶段。谁能将梭打得极远,那拾起梭来往回扔,根本就扔不到坑的附近,这就与本垒打类似了。

第三步:将梭斜靠在坑里,坑外露出梭头。持棍者用力向下击打梭头,由于地面的反作用力,梭跳出来,持棍者就争取用棍颠梭,像用乒乓球拍颠乒乓球似的,颠得越多越好,颠一下记一分,一直到颠梭失败为止,此人下场。因此,在伙伴人数不多,不能比赛时,我们就分别练颠梭的本事。

玩之前,根据具体情况(比如离吃饭时间还有多长),双方商定一个得分目标,比如100分(看一个队的颠梭总次数先达到100下),我们说“100为码”,即“以100为目标”的意思。

一个队所有人都上场又下场后(无论是被“截杀”而下场,还是颠完梭下场),双方“攻防转换”。

这还是小学时的游戏,四十年过去了。我对游戏规则的记忆也许有误,请玩过此游戏者指正。

这个游戏,练力量(刷耳巴子)、练眼手协调(颠梭)、练胆量(接飞梭),而且成本极低,梭是用合适粗细的树枝做的,不是花钱买的(也无处可买)。当然,现而今恢复这个游戏是不可能的,现在城里根本找不到一块可以挖小坑的泥土地面,而且,家长们决不允许孩子们接触飞梭。奇怪的是,有了“刷耳巴子不长眼”的警告,我不记得那个小伙伴在此游戏中受过伤。我在不用帽子奋力接梭时,手可能被打得生疼,仅此而已。

此情(情景之情)已待成追忆,只是当时正悦然。

 

博主今叹:如果12年前我不写那篇博文,如今来回忆梭的游戏规则,就有很多规则细节记不起来了。尽早将往事付诸笔端实在是太重要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89458.html

上一篇:沉痛悼念彭波老同学
下一篇:论文评审意见汇总(20)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6 李宏翰 鲍海飞 闻宝联 李璐 杨正瓴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