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型大学科研影响的评价
武夷山
科研之社会影响是个大问题。我曾经写过几篇相关博文,介绍国外学者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如:
如何评价科研的社会影响?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14183.html
科研项目评判两大维度之一—— 科学的“广泛影响”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12701.html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科学与公共政策)杂志网站2021年2月17日在线发表了正在荷兰莱顿大学科学元勘研究中心(CWTS)读博的博士生Sarah K Coombs女士和CWTS科研政策与评价高级研究员Ingeborg Meijer女士合著的文章,Towards Evaluating the Research Impact made by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走向应用型大学之科研影响评估”。“应用型大学”是我的译法,与“研究型大学”对称。译法不一定合适,欢迎争鸣),原文见https://academic.oup.com/spp/advance-article/doi/10.1093/scipol/scab009/6140182。
该文的摘要大意如下:
由于应用型大学的使命便是创造社会影响,其科研影响之评价便十分重要了。可是,针对应用型大学的评价方法在以往文献中讲得不是很清楚。本文意在通过文献调研,在现有各种理论和框架中,找到一些适合于评价应用研究(博主:既然应用型大学主要做应用研究)之影响的基准、假定和要求。本文也讨论了目前用于科研影响评价的若干评价框架之适用性,以及这些框架是否有潜力对于荷兰应用型大学正采用的国家评价框架起到操作化、丰富化和支撑的作用。本文结论说,文章提的各项建议都意味着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评价框架,它应纳入(过去未加重视的)基于实践的研究之语境,纳入此类研究涉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
文章的开头说,欧洲一些国家(包括荷兰)的高教制度是区分学术型大学和其他高教机构的。非学术型大学有时从机构名称就能看出来,如Technikons, polytechnics, Fachhochschulen and hogescholen。这类机构有三重角色:教育;与产业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开展促进这些活动的研究。
应用型大学开展的研究是应用导向的,基于实践的,其性质与传统(学术型)大学开展的研究有异。那么,评价科研的社会影响时,对这类大学的要求也应不一样。
后文谈到,评价进路往往基于一些哲学假定。本文梳理出了几种基于不同哲学假定的评价思路:
基于Realist(实在论)假定的评价。这里讲究几个关键词:语境-机制-产出-影响。这种评价思路认为,科研要想发生影响,就得在合适的背景(语境)下提出合适的创意和机会。
基于Performative假定的评价。就是要看相关的行动者网络有什么变化,变化了的网络结构是否会稳定下来。
基于Co-production model(共同生产模型)的评价。就是要承认、重视大学之外的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在评价中纳入所有利益相关者。这种评价思路认为,有了利益相关者的贡献,不同个人和群体之间将发生协同作用。
Formative and ‘real time’ evaluation(形成性评价和“实时”评价)。这种评价思路认为,不能像过去那样只看那些静态的所谓成果,还要将凌乱的、不可预测的、演进中的互作用考虑进来。
我没有时间详细介绍文章内容。反正我估计,凡对于全面的高校评价感兴趣者,此文都应具有启发意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